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癡人不懂,聰明人也是不懂,不懂得世界上究竟是怎麼回事,不明白。「非慧莫啓」,這個無明的境界,煩惱的境界,苦惱的境界,想要轉變他,沒有智慧是不能的,沒有智慧是不能夠轉變這種境界的,不能改造這種境界的。

  「慧芽抽殖,法爲其資」,你想要我們這些人開智慧,叫他生長智慧,像下一個種子,叫他生芽,從糊胡塗塗的身語意裏面,開智慧芽,小小的叫他長一點智慧,怎麼辦法呢?「法爲其殖」,一定要用佛法來幫助他,來熏習他,讓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佛法接觸才行。「法由人弘」(筆錄者按:大正藏五十冊二五九頁a欄是雲:「弘法由人」),但是這個佛法,雖然是他開智慧的一個因緣,可是佛法本身的經書不行的,它本身不能弘揚,要假藉人去弘揚它才行,去贊歎佛法,去開示佛法,才能使令人有信心,才能明了的。「即度僧爲最」,若這樣看呢,就是你要度化多少人,叫他出家當和尚,做法師,這個功德就是最大的功德。

  玄奘法師一講,唐太宗心裏很歡喜,好,他就下令,全國的寺廟,每一個廟度五個出家人。弘福寺特別,度五十個人,因爲玄奘法師那時候在長安的弘福寺,在翻譯經,所以這個廟度五十個人,一共度了一萬八千五百人,度了這麼多人。這是《玄奘法師傳》有這麼一回事。

  這個題目,我們講了叁次,翻譯經的人也在內,可是我們沒有連續地講,現在隔了很久,我想把過去叁次講的,再提出來叁樣,再描一描,再簡單地說一點。第一個意思,就是我先說的五種般若,我再解釋一下。

  五種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教行般若、實智般若、方便般若。頭兩種般若,文字和實相,這是佛所開示的,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是佛所開示的。在其它的經論上有一句話叫做「清淨法界等流」,「法界等流」,「法界」再加上兩個字「清淨法界」。清淨法界就是佛的境界,佛的最高的境界。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就是清淨法界的等流。等流是什麼意思呢?流,在這裏就是宣說的意思,宣說的文字、實相般若,同清淨法界是相等的,所以叫做法界等流。簡單地說,就是如義而說,這個「如」還是等,如清淨法界的義,爲衆生宣說的。

  當然這裏面也有一種情形,是佛的慈悲心,隨順可度化衆生的程度而施設的,應該這裏面要加上這麼一句話。這個意思,法界等流的般若,和下邊的教行般若、實智般若、方便般若,相對地說,這個法界等流的般若,就是思般若,法界等流的般若叫做思般若,以下的叁種般若,就是弟子般若,就是一切叁寶弟子學習般若,學習法界等流而成就的般若;那麼教行般若是賢般若,弟子這個程度是賢,賢其實就是凡夫,不過比一般的凡夫好一點,所以叫做賢;到了實智般若和方便般若,就是聖。這個弟子般若裏邊有凡聖的不同,就是賢聖的不同,合起來都是弟子般若。

  這個題目上面有個波羅蜜多,這個波羅蜜多和前面的五種般若對起來說呢,它可以名之爲究竟般若,到彼岸了,究竟圓滿了。這個實智般若同方便般若,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菩提,所以無上菩提叫做究竟般若,究竟般若和前面五種加起來,就是六種般若。前面一個是思般若,一個是弟子般若,那麼究竟般若也可名之爲平等般若,就是弟子的般若和思的般若平等了。

  教行般若、實智般若、方便般若都是因,這個究竟般若就是果,就是弟子的般若圓滿了,和佛平等了,所以也可以名之爲究竟般若,也可以說是平等般若。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六種般若,一個思般若,一個弟子般若。這是五種般若,我又加上這麼一段的解釋。

  第二個意思,我要說的,就是到彼岸。波羅蜜多,翻作中國話,翻作漢文叫做到彼岸。我最初解釋的時候,我分兩個意思,一個是大乘佛法的,就是菩薩乘佛法的到彼岸,第二個意思就是聲聞乘,聲聞乘的到彼岸。這兩個到彼岸,對比起來,就是一個大,一個小。一個大乘佛法,一個小乘佛法的意思。我已經說過的,解釋過的,是屬于菩薩乘的到彼岸。

  再簡單地說,菩薩乘的此岸,就是兩種生死,中間的這個河水就是煩惱,煩惱爲中流,六波羅蜜爲船筏,無上菩提是彼岸,那麼這就是大乘的解釋。若按小乘佛法,聲聞乘的佛法來說呢,是生死爲此岸,分段生死爲此岸,見煩惱和愛煩惱爲中流,八正道爲船筏,八正道、叁十七道品、戒定慧是船,坐這個戒定慧的船到了涅槃的彼岸,不是無上菩提,是涅槃爲彼岸。

  這些大阿羅漢也是修行了很久,才得阿羅漢果的,表面上雖然說是有快,有慢,實在也差不多是相等的。特別利根的人,他是宿世有栽培,不然他不會根性那麼樣利的,可是根性特別鈍,就是因爲他的善根沒有那麼厚,當然也有種種其它的因緣。阿羅漢爲什麼他沒能夠到無上菩提的彼岸呢?在《大智度論》裏邊,說明了這個道理,他說這個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聲聞乘的佛法裏面說,他是釋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是幫助佛的轉*輪將。(佛入涅槃的)叁個月以前,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入涅槃了,他不願意見到佛涅槃,所以先叁個月涅槃。所以我們後代的佛教徒說是尊重摩诃迦葉尊者,他能夠提倡結集叁藏,住持佛法,功德很大的。

  這個舍利弗尊者,在《大智度論》上說,他過去生,六十劫行菩薩道,發過無上菩提心的,行菩薩道,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但是他在六十劫之中,其中有遇到困難,遇見什麼困難呢?舍利弗尊者行菩薩道,就是行六波羅蜜,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可是《大智度論》上只有說到檀波羅蜜。他行這個布施波羅蜜的時候,有一個人向他乞一個眼睛,人有兩只眼,向他要一個眼睛。這個舍利弗菩薩他說:「你要眼睛,對你沒有什麼好處,你不要眼睛,你若需要我的身體做什麼事情,我可以幫你忙;你若需要我什麼財物,我也可布施你,你不用要眼睛,要眼睛對你沒有用嘛」。這個乞者說:「你不分別那麼多,你不是行檀波羅蜜嗎,我就是要眼睛,我也不用你幫我做什麼事,也不用你的財物」。那麼舍利弗菩薩說:「好」,就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他。給他以後,這個人拿到這個眼睛,用鼻子聞一聞,說你這個眼睛很臭,就扔到地下,又用腳踩一下子。那麼這時候,舍利弗菩薩想,就對他說,說是你這個人,惡得太過頭了。我說這個眼睛沒有用,你還偏要要,要了,果然你就是這樣子扔掉了,還說很不好,像你這樣的人,真是不能度化你了嘛,我眼睛給你了,都不能使令你對于佛法有信心,你是不可以度化的人,我不如,我不要行菩薩道了,我就自調、自度,我自己了生死好了。那麼舍利弗尊者從這麼以後就不行菩薩道了,就自己修行了,所謂退大取小。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引這一段文,就說明阿羅漢,他們沒能夠圓滿的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到無上菩提的彼岸,所以小乘的佛法,聲聞乘的佛法,只能說是以涅槃爲彼岸,不能夠以無上菩提爲彼岸,這樣子就和大乘佛法不同的了。大乘佛法是以涅槃爲彼岸,同時也以無上菩提爲彼岸的,所以超過了小乘,殊勝過小乘的。我頭叁次裏邊,沒有說這一段,現在補充上去。

  我講玄奘法師的大概的曆史的時候,到最後我說我要說兩件事,說兩件事,我當時只說了一件事,就是唐太宗問玄奘法師,我在佛法裏邊,做什麼樣的功德最大?那麼玄奘法師當然是答複他了,這個意思我當時說過,還有一個意思我沒有說,我現在補充。

  在玄奘法師的傳上面有這麼兩句話,「欲往印度(藏經裏是「將往印度」),告戒賢而駐待,淹留未返,示無常以勸規」(大正藏五十冊二四四頁b欄)。「欲往印度,告戒賢而駐待」,這句話在字面上也能看懂一些意思,我先說明這件事。玄奘法師到了印度,當然走了很多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玄奘法師親近戒賢法師這一段,他是在中印度,這個廟是在那爛陀寺,而戒賢法師是那爛陀寺的第一上座,那個時候,大概他是一百二十歲,有這麼高的高壽,我們其余的話不說。

  玄奘法師到了那裏,當然就去拜見戒賢法師,一見面的時候,戒賢法師問:「你從什麼地方來」。「我是從支那國來的」。這個時候戒賢法師就命令他一個徒弟,叫佛陀跋陀羅,叫覺賢法師。覺賢法師這時候已經有七、八十歲這個年歲了,當然那爛陀寺都是最高的大法師,通達叁藏。戒賢法師叫他這個弟子告訴玄奘法師一件事,這個時候佛陀跋陀羅就對玄奘法師說,說是我的和尚...。在佛教的這個詞的本義,是親教師的意思。親教師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出家人出了家以後,給你受比丘戒的這位法師,就是戒和尚,就是親教師,他收你作弟子,他負責教導你,這是親教師的意思。別的人都不稱爲和尚的,但是到了中國,我們就把這個詞普遍的用,誰都是和尚,也不錯,都是師父。

  佛陀跋陀羅對玄奘法師說,說我的和尚叁年前有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呢?說我的和尚有病,有風病,地水火風的這個風病。這個風病一來的時候,全身拘急,就像被火燒那麼樣地痛,像被刀刺地那麼樣痛,時發時息,有的時候來了,有的時候也就沒有事,不來的時候也就沒有事,來的時候痛苦得不得了。這個病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前叁年,這個病一發作,一來的時候,痛苦得更厲害,那麼我和尚忍受不了了,就想要自殺,就想我不吃飯,不飲不食,自然就會死掉了。但是在這個時候,夜間作一個夢,夢見有叁個人來了,一個是金色的人,黃色的人,一個是琉璃顔色的人,一個是白顔色的人。這叁個人來了,金色的人就對琉璃色的人說,就是指這個琉璃色的人,就告訴戒賢法師,說你認識他嗎?說是他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個白顔色的人你認識他嗎?這個就是彌勒菩薩,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是我們叁個人看見你要自,這個事情不合理,所以現在來告訴你,你不能自殺,你以前作國王,作國

  王的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