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候,你不愛謢老百姓,你常苦惱老百姓,所以現在你受余報,所以常來這個病,像刀刺似的,像火燒似的,時作時息。你以前有這個罪,你現在要受這個報,你想自殺,不可以,你就這麼樣死掉了,沒有用,你的罪還在,還是要受苦的,所以你想自殺,沒有利益,你應該忏悔,忏悔來滅這個罪。一方面,你年紀很大了,但是要勇猛起來、精進起來,爲人說法,多講經、講論,開導人,你這樣做,你這個罪了,漸漸消滅了,你的病也就漸漸會好了,你就這麼死掉了,沒有用的。

  另外有一件事,就是支那國,印度人稱我們中國叫支那國,說支那國有一個出家人,他發無上菩提心要弘通佛法,他要到你這兒來親近你,你好好教導他,你現在不能死,等他來,爲他講經,爲他講論,講《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當然是頂禮,依教奉行,又頂禮彌勒菩薩,說我常是希望到彌勒內院去,我能不能去啊,我能不能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你好好弘揚佛法,你能來」。那麼戒賢法師很歡喜頂禮,這個境界忽然間就不見了。從作這個夢以後,這個病就輕了,減輕得多。佛陀跋陀羅把這件事告訴玄奘法師,告訴完了,戒賢法師就問玄奘法師:「你從中國來,到現在,你在路上走了多少年?」,他說:「我在路上走了叁年」。那麼這個和這個夢是符合了,說是叁年前作夢,他說正是這樣的意思。玄奘法師聽見這個話心裏也很高興,不勝悲喜。當時回答的話,他說:「要是這樣說,老法師能夠慈悲教導我,最好最好的」,那麼他也頂禮老法師。

  這件事正好就是「將往印度,告戒賢而駐待」,玄奘法師想要來印度的時候,文殊菩薩預先就去通知了戒賢法師,「你要等他來,爲他講《瑜伽師地論》,不要死,你不能自殺」。這是第一句。

  玄奘法師聽戒賢法師講《瑜伽師地論》,聽了叁遍,就是講了叁遍,他聽了叁遍,還有其它的經論。在他那裏前後住了五年,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親近戒賢法師,前後是五年。從那麼以後,玄奘法師又去親近勝軍論師。勝軍論師是戒賢法師的學生,可是這個時候也是七、八十歳的樣子。他要去跟他學唯識的道理,學了有一年多吧,中間有一天,他又是作了個夢,玄奘法師又作了個夢,他這個時候在勝軍論師那裏住,但作夢的時候是回那爛陀寺了,回那爛寺的時候,他從這個門一進去,看見這個廟裏邊的境界,看不見有出家人,裏面就好像很久很久也沒有人打理了,垃圾很多,裏面還有很多水牛,那麼他就不管這個了,就到裏面走,就到了一個房子那裏看到,這個房子的第四重閣上面有一個金色人在那裏面,滿室光明,說這裏面這個境界不平常啊,他就想要去,那裏面的金色人也就這麼招手,那金色人說:「你現在的業緣不能到這裏來的,你不能到我這兒來,但是你向外看看,這個手向外指,你看看」。那麼玄奘法師順他這個的手向廟的外邊一看,大火在焚燒,那邊遠遠的村莊、城市,大火正在燒。這個金色人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告訴你,你趕快要回到你的祖國去,這個地方,十年以後這個戒日王就死掉了」。當時戒日王在印度是最有勢力的大國王,「那麼十年以後他一死掉了,印度就會亂起來,惡人互相殺害,你知道嗎?」說完這個話,忽然間也就不見,這個夢就醒了。

  那麼這個時候玄奘法師一看,戒賢法師那個時候也是文殊菩薩告訴他,預先通知戒賢論師他來,現在文殊菩薩叫我回去,叫我趕快回去,那麼他說是個夢,他又把這個夢告訴了勝軍論師,勝軍論師:「前後都是文殊菩薩照顧你,你不可不信哪,雖然是, 夢,你不可不信」。那麼他就離開了勝軍論師那裏,又到其它的地方去,他就回中國了。

  這兩段事,這兩句話說明玄奘法師,發這麼大的勇猛心,爲了到印度去學習佛法,翻譯經論,利益中國人,利益所有的衆生,那麼佛菩薩悉見悉知,能夠預先給他安排,安排一些條件,要是戒賢論師不在,你想聽他講《瑜伽師地論》,這個事就沒有。

  玄奘法師在印度當時,雖然是外國來的,聲望很高,各地方都很歡迎他,他如果繼續在那裏多留多少年,他回中國來,翻譯經論的時間就占去了,人的壽命有時候是有定限的,就算是轉變能延長壽命,也不會很多的。文殊菩薩是照顧他,實在也就是照顧中國的漢人,多翻譯一點經論,《大般若經》六百卷,最後翻譯完的,翻譯完了,玄奘法師精力,身體就不行了,想要繼續翻《大寶積經》,拿起筆來寫幾行字,這個精神不行了,就得停下來,就不能翻了。所以我們佛教徒能夠深深地相信佛法,修學佛法,這些佛菩薩在那裏都是護念的,是諸佛護念,也就是這些大菩薩都是護念。除非我們有特別嚴重的罪業,不可轉,那是例外的,不然的話,佛菩薩都會默默中,你不覺不知之中,佛菩薩有安排了。這個在傳上有這麼兩句話,我認爲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又把它補充上。我想要補充這叁段都說完了。

  肆、正釋經文

  甲一、標宗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們現在就開始講正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剛才發給各位的,就是分的科,這個科不是我能分的,我自己分不來。我是按照古德的,和現在的印順法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的科,和古德的科,我變動了一下,沒有完全按照一種科。因爲印順法師,人家是有不可思議功德的人,所以他那個分科,把它分得很好。但是他對于密宗,他有點貶斥,他說密宗是鈍根人,我們看看印順法師的《心經講記》就會知道,他說這個密呪,那是鈍根人的事情,這個話,密宗的人不歡喜。我玅境是不敢那麼講話,所以我就再參考了其它古德的,我就這樣子分科。

  全部的《心經》分成叁大科,第一科是標宗,第二科是顯義,第叁科是結歎,一

  共是這麼叁段。標宗這一段,就是剛才念的這一段,就是把全部《心經》的道理,這

  個要義把它標出來,就是它的大綱。這裏面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能觀人,「觀自在菩

  薩」是能觀人。第二是所行(ㄒㄧㄥˊ)行(ㄒㄧㄥˋ),應該是念行(ㄒㄧㄥˋ),

  念行(ㄏㄤˊ)也可以。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他修行的法門的意思。第

  叁個意思是觀行境──「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第四個是能觀利益,就是「度一切

  苦厄」。這個總合起來,叫做標宗。

  「觀自在菩薩」,這是第一句。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法門的這個人,是誰呢?

  觀自在菩薩。《心經》這個文,《心經》在我們漢文裏邊,一共有八種譯本,翻譯有八

  種《心經》,第一種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第二種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另外

  還有六種。本來,八種裏邊,有兩種《心經》已經失傳了,藏經裏面沒有,只有六種,

  但是最近我看《法音》上,《法音》這個雜志上,中國大陸的佛教會編的《法音》上,

  有一個人說:那兩種《心經》現在又得到了。

  當然那兩種《心經》說得到了,我沒有看見,我看見的這六種裏邊,就是羅什法

  師翻譯的,和玄奘法師翻譯的,都是這樣子,一開頭就是說這個「觀自在菩薩」。不過

  羅什法師說是「觀世音菩薩」,翻的不是「自在」,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

  時」,沒有那個「多」字。後邊也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也是這樣子結文,但是其余的四種《心經》不同,是有像一般的經一樣,有序分,有

  流通分的,前面有「如是我聞」,後邊有「信受奉行」的這個文字。就是有流通分,也

  有序分,中間有正宗分。

  但是羅什法師和玄奘法師翻的,就沒那個序分和流通分,沒有那兩種,只有中間

  的正宗分,這個和其它的不同。不同,窺基法師他說他沒有見著那幾種翻譯,可能他

  沒見著。他說這個《心經》是從大本的六百卷《般若》裏邊提出來的,是傳揚佛法的

  這些菩薩,他把它提要,提出來的,所以那個序分和流通分就省掉了,沒有錄出來。

  印順法師他說,他同意窺基法師這個說法,那個序分和流通分是後人加上去的,他這

  麼講。這是這麼樣解釋這件事。

  「觀自在菩薩」,要是同羅什法師翻譯的對比起來,那麼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是翻譯的不同,就是一個人。這個名字怎麼樣講法呢?「觀自在菩薩」,

  可以分兩種解釋,第一個解釋,這個「觀」,就是和大悲心和合的智慧,就是方便的智

  慧,大悲心和合的智慧。窺基法師那個文言的話,叫「府救悲慧」(筆錄者按:藏經叁

  十叁冊五二四頁b欄是「府救慧悲」,此「府」應是通于「俯」的),「府救悲慧」名觀,

  觀字這麼講,觀是智能。「府救悲慧」,「府」是俯下來,頭低下來。說菩薩有慈悲心的意思,菩薩的境界是特別高的。我們凡夫衆生的境界很低的,和聖人的境界有距離,菩薩若想利益我們,菩薩要遷就我們,要低下來一點,不然我們不及格,說「府救」,救護我們,那是慈悲的智慧,所以叫觀。

  「自在」是自由自在的,沒有阻礙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凡夫的衆生,受諸苦惱的時候,向菩薩求救護,我們叁業的虔誠,身口意誠懇的祈求于菩薩,希望菩薩救護我們的苦難,拔除我們的苦難,只要我們是有誠心,菩薩有不可思議的神通,無障礙的智慧,自由自在的能救護我們,能拔除我們的苦難,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

  這個和觀世音菩薩的意思一樣,和《普門品》一開頭的那一段是一樣,「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實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這樣講,就是約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利益衆生的意思,立的名字,叫觀自在菩薩。

  第二個解釋,這個「觀」是了達空有的智慧,就是我們說五種般若的那個實智般若同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通達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