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你不爱謢老百姓,你常苦恼老百姓,所以现在你受余报,所以常来这个病,像刀刺似的,像火烧似的,时作时息。你以前有这个罪,你现在要受这个报,你想自杀,不可以,你就这么样死掉了,没有用,你的罪还在,还是要受苦的,所以你想自杀,没有利益,你应该忏悔,忏悔来灭这个罪。一方面,你年纪很大了,但是要勇猛起来、精进起来,为人说法,多讲经、讲论,开导人,你这样做,你这个罪了,渐渐消灭了,你的病也就渐渐会好了,你就这么死掉了,没有用的。
另外有一件事,就是支那国,印度人称我们中国叫支那国,说支那国有一个出家人,他发无上菩提心要弘通佛法,他要到你这儿来亲近你,你好好教导他,你现在不能死,等他来,为他讲经,为他讲论,讲《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当然是顶礼,依教奉行,又顶礼弥勒菩萨,说我常是希望到弥勒内院去,我能不能去啊,我能不能去?问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你好好弘扬佛法,你能来」。那么戒贤法师很欢喜顶礼,这个境界忽然间就不见了。从作这个梦以后,这个病就轻了,减轻得多。佛陀跋陀罗把这件事告诉玄奘法师,告诉完了,戒贤法师就问玄奘法师:「你从中国来,到现在,你在路上走了多少年?」,他说:「我在路上走了三年」。那么这个和这个梦是符合了,说是三年前作梦,他说正是这样的意思。玄奘法师听见这个话心里也很高兴,不胜悲喜。当时回答的话,他说:「要是这样说,老法师能够慈悲教导我,最好最好的」,那么他也顶礼老法师。
这件事正好就是「将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玄奘法师想要来印度的时候,文殊菩萨预先就去通知了戒贤法师,「你要等他来,为他讲《瑜伽师地论》,不要死,你不能自杀」。这是第一句。
玄奘法师听戒贤法师讲《瑜伽师地论》,听了三遍,就是讲了三遍,他听了三遍,还有其它的经论。在他那里前后住了五年,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亲近戒贤法师,前后是五年。从那么以后,玄奘法师又去亲近胜军论师。胜军论师是戒贤法师的学生,可是这个时候也是七、八十歳的样子。他要去跟他学唯识的道理,学了有一年多吧,中间有一天,他又是作了个梦,玄奘法师又作了个梦,他这个时候在胜军论师那里住,但作梦的时候是回那烂陀寺了,回那烂寺的时候,他从这个门一进去,看见这个庙里边的境界,看不见有出家人,里面就好像很久很久也没有人打理了,垃圾很多,里面还有很多水牛,那么他就不管这个了,就到里面走,就到了一个房子那里看到,这个房子的第四重阁上面有一个金色人在那里面,满室光明,说这里面这个境界不平常啊,他就想要去,那里面的金色人也就这么招手,那金色人说:「你现在的业缘不能到这里来的,你不能到我这儿来,但是你向外看看,这个手向外指,你看看」。那么玄奘法师顺他这个的手向庙的外边一看,大火在焚烧,那边远远的村庄、城市,大火正在烧。这个金色人说:「我是文殊师利菩萨,我告诉你,你赶快要回到你的祖国去,这个地方,十年以后这个戒日王就死掉了」。当时戒日王在印度是最有势力的大国王,「那么十年以后他一死掉了,印度就会乱起来,恶人互相杀害,你知道吗?」说完这个话,忽然间也就不见,这个梦就醒了。
那么这个时候玄奘法师一看,戒贤法师那个时候也是文殊菩萨告诉他,预先通知戒贤论师他来,现在文殊菩萨叫我回去,叫我赶快回去,那么他说是个梦,他又把这个梦告诉了胜军论师,胜军论师:「前后都是文殊菩萨照顾你,你不可不信哪,虽然是, 梦,你不可不信」。那么他就离开了胜军论师那里,又到其它的地方去,他就回中国了。
这两段事,这两句话说明玄奘法师,发这么大的勇猛心,为了到印度去学习佛法,翻译经论,利益中国人,利益所有的众生,那么佛菩萨悉见悉知,能够预先给他安排,安排一些条件,要是戒贤论师不在,你想听他讲《瑜伽师地论》,这个事就没有。
玄奘法师在印度当时,虽然是外国来的,声望很高,各地方都很欢迎他,他如果继续在那里多留多少年,他回中国来,翻译经论的时间就占去了,人的寿命有时候是有定限的,就算是转变能延长寿命,也不会很多的。文殊菩萨是照顾他,实在也就是照顾中国的汉人,多翻译一点经论,《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后翻译完的,翻译完了,玄奘法师精力,身体就不行了,想要继续翻《大宝积经》,拿起笔来写几行字,这个精神不行了,就得停下来,就不能翻了。所以我们佛教徒能够深深地相信佛法,修学佛法,这些佛菩萨在那里都是护念的,是诸佛护念,也就是这些大菩萨都是护念。除非我们有特别严重的罪业,不可转,那是例外的,不然的话,佛菩萨都会默默中,你不觉不知之中,佛菩萨有安排了。这个在传上有这么两句话,我认为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又把它补充上。我想要补充这三段都说完了。
肆、正释经文
甲一、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现在就开始讲正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刚才发给各位的,就是分的科,这个科不是我能分的,我自己分不来。我是按照古德的,和现在的印顺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的科,和古德的科,我变动了一下,没有完全按照一种科。因为印顺法师,人家是有不可思议功德的人,所以他那个分科,把它分得很好。但是他对于密宗,他有点贬斥,他说密宗是钝根人,我们看看印顺法师的《心经讲记》就会知道,他说这个密呪,那是钝根人的事情,这个话,密宗的人不欢喜。我玅境是不敢那么讲话,所以我就再参考了其它古德的,我就这样子分科。
全部的《心经》分成三大科,第一科是标宗,第二科是显义,第三科是结叹,一
共是这么三段。标宗这一段,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把全部《心经》的道理,这
个要义把它标出来,就是它的大纲。这里面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能观人,「观自在菩
萨」是能观人。第二是所行(ㄒㄧㄥˊ)行(ㄒㄧㄥˋ),应该是念行(ㄒㄧㄥˋ),
念行(ㄏㄤˊ)也可以。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他修行的法门的意思。第
三个意思是观行境──「照见五蕴皆空」这一句。第四个是能观利益,就是「度一切
苦厄」。这个总合起来,叫做标宗。
「观自在菩萨」,这是第一句。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这个人,是谁呢?
观自在菩萨。《心经》这个文,《心经》在我们汉文里边,一共有八种译本,翻译有八
种《心经》,第一种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第二种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
还有六种。本来,八种里边,有两种《心经》已经失传了,藏经里面没有,只有六种,
但是最近我看《法音》上,《法音》这个杂志上,中国大陆的佛教会编的《法音》上,
有一个人说:那两种《心经》现在又得到了。
当然那两种《心经》说得到了,我没有看见,我看见的这六种里边,就是罗什法
师翻译的,和玄奘法师翻译的,都是这样子,一开头就是说这个「观自在菩萨」。不过
罗什法师说是「观世音菩萨」,翻的不是「自在」,是「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
时」,没有那个「多」字。后边也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也是这样子结文,但是其余的四种《心经》不同,是有像一般的经一样,有序分,有
流通分的,前面有「如是我闻」,后边有「信受奉行」的这个文字。就是有流通分,也
有序分,中间有正宗分。
但是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翻的,就没那个序分和流通分,没有那两种,只有中间
的正宗分,这个和其它的不同。不同,窥基法师他说他没有见着那几种翻译,可能他
没见着。他说这个《心经》是从大本的六百卷《般若》里边提出来的,是传扬佛法的
这些菩萨,他把它提要,提出来的,所以那个序分和流通分就省掉了,没有录出来。
印顺法师他说,他同意窥基法师这个说法,那个序分和流通分是后人加上去的,他这
么讲。这是这么样解释这件事。
「观自在菩萨」,要是同罗什法师翻译的对比起来,那么这个「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是翻译的不同,就是一个人。这个名字怎么样讲法呢?「观自在菩萨」,
可以分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这个「观」,就是和大悲心和合的智慧,就是方便的智
慧,大悲心和合的智慧。窥基法师那个文言的话,叫「府救悲慧」(笔录者按:藏经三
十三册五二四页b栏是「府救慧悲」,此「府」应是通于「俯」的),「府救悲慧」名观,
观字这么讲,观是智能。「府救悲慧」,「府」是俯下来,头低下来。说菩萨有慈悲心的意思,菩萨的境界是特别高的。我们凡夫众生的境界很低的,和圣人的境界有距离,菩萨若想利益我们,菩萨要迁就我们,要低下来一点,不然我们不及格,说「府救」,救护我们,那是慈悲的智慧,所以叫观。
「自在」是自由自在的,没有阻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凡夫的众生,受诸苦恼的时候,向菩萨求救护,我们三业的虔诚,身口意诚恳的祈求于菩萨,希望菩萨救护我们的苦难,拔除我们的苦难,只要我们是有诚心,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无障碍的智慧,自由自在的能救护我们,能拔除我们的苦难,所以叫做观自在菩萨。
这个和观世音菩萨的意思一样,和《普门品》一开头的那一段是一样,「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这样讲,就是约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利益众生的意思,立的名字,叫观自在菩萨。
第二个解释,这个「观」是了达空有的智慧,就是我们说五种般若的那个实智般若同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通达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