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痴人不懂,聪明人也是不懂,不懂得世界上究竟是怎么回事,不明白。「非慧莫启」,这个无明的境界,烦恼的境界,苦恼的境界,想要转变他,没有智慧是不能的,没有智慧是不能够转变这种境界的,不能改造这种境界的。

  「慧芽抽殖,法为其资」,你想要我们这些人开智慧,叫他生长智慧,像下一个种子,叫他生芽,从糊胡涂涂的身语意里面,开智慧芽,小小的叫他长一点智慧,怎么办法呢?「法为其殖」,一定要用佛法来帮助他,来熏习他,让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同佛法接触才行。「法由人弘」(笔录者按:大正藏五十册二五九页a栏是云:「弘法由人」),但是这个佛法,虽然是他开智慧的一个因缘,可是佛法本身的经书不行的,它本身不能弘扬,要假藉人去弘扬它才行,去赞叹佛法,去开示佛法,才能使令人有信心,才能明了的。「即度僧为最」,若这样看呢,就是你要度化多少人,叫他出家当和尚,做法师,这个功德就是最大的功德。

  玄奘法师一讲,唐太宗心里很欢喜,好,他就下令,全国的寺庙,每一个庙度五个出家人。弘福寺特别,度五十个人,因为玄奘法师那时候在长安的弘福寺,在翻译经,所以这个庙度五十个人,一共度了一万八千五百人,度了这么多人。这是《玄奘法师传》有这么一回事。

  这个题目,我们讲了三次,翻译经的人也在内,可是我们没有连续地讲,现在隔了很久,我想把过去三次讲的,再提出来三样,再描一描,再简单地说一点。第一个意思,就是我先说的五种般若,我再解释一下。

  五种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头两种般若,文字和实相,这是佛所开示的,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是佛所开示的。在其它的经论上有一句话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法界等流」,「法界」再加上两个字「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就是佛的境界,佛的最高的境界。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就是清净法界的等流。等流是什么意思呢?流,在这里就是宣说的意思,宣说的文字、实相般若,同清净法界是相等的,所以叫做法界等流。简单地说,就是如义而说,这个「如」还是等,如清净法界的义,为众生宣说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种情形,是佛的慈悲心,随顺可度化众生的程度而施设的,应该这里面要加上这么一句话。这个意思,法界等流的般若,和下边的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相对地说,这个法界等流的般若,就是思般若,法界等流的般若叫做思般若,以下的三种般若,就是弟子般若,就是一切三宝弟子学习般若,学习法界等流而成就的般若;那么教行般若是贤般若,弟子这个程度是贤,贤其实就是凡夫,不过比一般的凡夫好一点,所以叫做贤;到了实智般若和方便般若,就是圣。这个弟子般若里边有凡圣的不同,就是贤圣的不同,合起来都是弟子般若。

  这个题目上面有个波罗蜜多,这个波罗蜜多和前面的五种般若对起来说呢,它可以名之为究竟般若,到彼岸了,究竟圆满了。这个实智般若同方便般若,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所以无上菩提叫做究竟般若,究竟般若和前面五种加起来,就是六种般若。前面一个是思般若,一个是弟子般若,那么究竟般若也可名之为平等般若,就是弟子的般若和思的般若平等了。

  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都是因,这个究竟般若就是果,就是弟子的般若圆满了,和佛平等了,所以也可以名之为究竟般若,也可以说是平等般若。那么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六种般若,一个思般若,一个弟子般若。这是五种般若,我又加上这么一段的解释。

  第二个意思,我要说的,就是到彼岸。波罗蜜多,翻作中国话,翻作汉文叫做到彼岸。我最初解释的时候,我分两个意思,一个是大乘佛法的,就是菩萨乘佛法的到彼岸,第二个意思就是声闻乘,声闻乘的到彼岸。这两个到彼岸,对比起来,就是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大乘佛法,一个小乘佛法的意思。我已经说过的,解释过的,是属于菩萨乘的到彼岸。

  再简单地说,菩萨乘的此岸,就是两种生死,中间的这个河水就是烦恼,烦恼为中流,六波罗蜜为船筏,无上菩提是彼岸,那么这就是大乘的解释。若按小乘佛法,声闻乘的佛法来说呢,是生死为此岸,分段生死为此岸,见烦恼和爱烦恼为中流,八正道为船筏,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是船,坐这个戒定慧的船到了涅槃的彼岸,不是无上菩提,是涅槃为彼岸。

  这些大阿罗汉也是修行了很久,才得阿罗汉果的,表面上虽然说是有快,有慢,实在也差不多是相等的。特别利根的人,他是宿世有栽培,不然他不会根性那么样利的,可是根性特别钝,就是因为他的善根没有那么厚,当然也有种种其它的因缘。阿罗汉为什么他没能够到无上菩提的彼岸呢?在《大智度论》里边,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这个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在声闻乘的佛法里面说,他是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是帮助佛的转*轮将。(佛入涅槃的)三个月以前,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入涅槃了,他不愿意见到佛涅槃,所以先三个月涅槃。所以我们后代的佛教徒说是尊重摩诃迦叶尊者,他能够提倡结集三藏,住持佛法,功德很大的。

  这个舍利弗尊者,在《大智度论》上说,他过去生,六十劫行菩萨道,发过无上菩提心的,行菩萨道,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但是他在六十劫之中,其中有遇到困难,遇见什么困难呢?舍利弗尊者行菩萨道,就是行六波罗蜜,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可是《大智度论》上只有说到檀波罗蜜。他行这个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有一个人向他乞一个眼睛,人有两只眼,向他要一个眼睛。这个舍利弗菩萨他说:「你要眼睛,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你不要眼睛,你若需要我的身体做什么事情,我可以帮你忙;你若需要我什么财物,我也可布施你,你不用要眼睛,要眼睛对你没有用嘛」。这个乞者说:「你不分别那么多,你不是行檀波罗蜜吗,我就是要眼睛,我也不用你帮我做什么事,也不用你的财物」。那么舍利弗菩萨说:「好」,就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来给他。给他以后,这个人拿到这个眼睛,用鼻子闻一闻,说你这个眼睛很臭,就扔到地下,又用脚踩一下子。那么这时候,舍利弗菩萨想,就对他说,说是你这个人,恶得太过头了。我说这个眼睛没有用,你还偏要要,要了,果然你就是这样子扔掉了,还说很不好,像你这样的人,真是不能度化你了嘛,我眼睛给你了,都不能使令你对于佛法有信心,你是不可以度化的人,我不如,我不要行菩萨道了,我就自调、自度,我自己了生死好了。那么舍利弗尊者从这么以后就不行菩萨道了,就自己修行了,所谓退大取小。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引这一段文,就说明阿罗汉,他们没能够圆满的成就六波罗蜜的功德,到无上菩提的彼岸,所以小乘的佛法,声闻乘的佛法,只能说是以涅槃为彼岸,不能够以无上菩提为彼岸,这样子就和大乘佛法不同的了。大乘佛法是以涅槃为彼岸,同时也以无上菩提为彼岸的,所以超过了小乘,殊胜过小乘的。我头三次里边,没有说这一段,现在补充上去。

  我讲玄奘法师的大概的历史的时候,到最后我说我要说两件事,说两件事,我当时只说了一件事,就是唐太宗问玄奘法师,我在佛法里边,做什么样的功德最大?那么玄奘法师当然是答复他了,这个意思我当时说过,还有一个意思我没有说,我现在补充。

  在玄奘法师的传上面有这么两句话,「欲往印度(藏经里是「将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淹留未返,示无常以劝规」(大正藏五十册二四四页b栏)。「欲往印度,告戒贤而驻待」,这句话在字面上也能看懂一些意思,我先说明这件事。玄奘法师到了印度,当然走了很多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玄奘法师亲近戒贤法师这一段,他是在中印度,这个庙是在那烂陀寺,而戒贤法师是那烂陀寺的第一上座,那个时候,大概他是一百二十岁,有这么高的高寿,我们其余的话不说。

  玄奘法师到了那里,当然就去拜见戒贤法师,一见面的时候,戒贤法师问:「你从什么地方来」。「我是从支那国来的」。这个时候戒贤法师就命令他一个徒弟,叫佛陀跋陀罗,叫觉贤法师。觉贤法师这时候已经有七、八十岁这个年岁了,当然那烂陀寺都是最高的大法师,通达三藏。戒贤法师叫他这个弟子告诉玄奘法师一件事,这个时候佛陀跋陀罗就对玄奘法师说,说是我的和尚...。在佛教的这个词的本义,是亲教师的意思。亲教师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出了家以后,给你受比丘戒的这位法师,就是戒和尚,就是亲教师,他收你作弟子,他负责教导你,这是亲教师的意思。别的人都不称为和尚的,但是到了中国,我们就把这个词普遍的用,谁都是和尚,也不错,都是师父。

  佛陀跋陀罗对玄奘法师说,说我的和尚三年前有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说我的和尚有病,有风病,地水火风的这个风病。这个风病一来的时候,全身拘急,就像被火烧那么样地痛,像被刀刺地那么样痛,时发时息,有的时候来了,有的时候也就没有事,不来的时候也就没有事,来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个病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前三年,这个病一发作,一来的时候,痛苦得更厉害,那么我和尚忍受不了了,就想要自杀,就想我不吃饭,不饮不食,自然就会死掉了。但是在这个时候,夜间作一个梦,梦见有三个人来了,一个是金色的人,黄色的人,一个是琉璃颜色的人,一个是白颜色的人。这三个人来了,金色的人就对琉璃色的人说,就是指这个琉璃色的人,就告诉戒贤法师,说你认识他吗?说是他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白颜色的人你认识他吗?这个就是弥勒菩萨,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是我们三个人看见你要自,这个事情不合理,所以现在来告诉你,你不能自杀,你以前作国王,作国

  王的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