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渊建国的国号叫唐,大唐,他没有做皇帝以前,在陏炀帝的时候,他在太原作官,陏炀帝快要垮台的时候,他有个孙子是在长安吧,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看当时的情形,天下大乱,我可以做皇帝,于是乎他劝他父亲造反,举义兵就从太原吧,就到了长安,就封陏炀帝的孙子为恭帝,尊陏炀帝为太上皇,太上皇那时候是在洛阳,在什么地方。恭帝封李渊做唐王,后来他让位了,李渊做皇帝,国号就叫做唐,原来是唐王。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个藏字是包含的意思,含摄的意思。怎么叫做含摄呢?我们通常说:「文以载道」,这个藏是含摄的意思,我们中国原来的话是「文以载道」,文里面能够载这个道。佛法呢,藏就是文,也叫藏,义也叫藏。文里面包摄着很多的道理,这个义也能够含摄很多的文,你要通达这个道理,你才能够写出来很多的文,这个文是根据义写出来的,说出来的。这个经也是这样子,律、论都是这样子,所以都叫做藏。
什么叫做经藏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了,他觉悟了诸法的真理了,觉悟了第一义谛,觉悟了第一义谛,受梵王的请求,他为众生方便的去宣说的佛法,这个佛法,刚才说这个法本,能令众生得涅槃,能得圣道,得大解脱,那么这就叫做经藏,就是经。
律藏,怎么叫做律藏呢?这个律,是佛为出家的比丘制定的一种组织法。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共住,共住之道,怎么样共住,有什么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办。说是现在有人要出家,那么出家这个事,是怎么一个次第,佛也要说。什么时候要安居了,安居怎么个办法,很多很多的事情怎么样办。出家人应该守什么样的规矩,什么样的戒条,那么使令你身口意清净,容易得定,容易得解脱,容易得圣道,得涅槃,那个就叫做戒,就是律藏,律藏就是这样子。能使令佛法久住,能容易得圣道,那就叫做律藏。
论藏呢,论藏是佛的弟子撰述的。经藏和律藏都是佛说的,经是佛随机散说的。或者在家的佛教徒,信佛的,不信佛的,和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弥、沙弥尼等,佛随顺各式各样的人,他的程度的高低,去为他们说的法。这个时候应该说这样的法,那个时候应该说那样的佛法,随机散说的。
论,不是这样子,论是佛弟子作的,它能够贯摄一切的佛法,全部的佛法,把它有次第的,深浅的组织起来,把佛的那个真义,把它明了的显示出来,有次第的,有深浅的编辑出来,那么那叫做论藏。但是这个论藏,你这位佛弟子,这个大比丘这样写了,以后又有另外的比丘也写,这样子呢,我看你写的,我不完全同意,你也不同意我这样写,所以彼此有批评的情形。所以唯识的学者,对于中论也不同意,中论的学者,也不同意唯识的学者,有彼此批评的情况,那么这就成了学派了。
所以在经藏、律藏,这表示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是一味和合的佛法,等到论藏,就是部派,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佛法。但是佛说的这个经和律,当然我们尊重佛,去学习,去受持,一切佛弟子没有异议的。这个论藏是佛弟子说的,它的地位没有那么高,但是还是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把全部的佛法放在一块儿,把它编辑起来,我们学习的时候,才容易一点。这些大比丘,这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里面把它分析得我们容易明白,所以和佛说的经藏、律藏放在一起,经、律、论,称为三藏。
大唐三藏法师,再来说这个「法师」,「法师」怎么讲呢?这个法字在这里就是轨则的意思。我们说火车,它有一条铁轨,轨路,有一条路,车从这里走,很安全,就到达了目的地了。佛说的法也是一条路,我们根据这一条佛说的这个法,就可以到涅槃那里去。轨则,轨则称为法。师,这个师字是轨范,可以做轨范的,称之为师。这个法也就是轨范,所以法就是师。
《涅槃经》上说:「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诸佛以法为师。这个法是什么?就是第一义谛,佛以第一义谛为师。这样子称为法师,就是所有佛说的一切法语,一切经律论都是法师,这是法的法师。第二个意思,就是人的法师。那么这个师字怎么讲呢?就是训奖的意思,训导的意思。这个师,训奖,他能训导你,能够教诫你。能够开导你的佛法,教诫你修行的方法,使令你能成材,这叫做师。能够不断地学习佛法,按照佛法去修行,而又能够以佛法去开导一切众生,那么就称为法师。
玄奘(ㄗㄤˋ),这个我们平常念奘(ㄓㄨㄤ),我查查字典,它说念奘(ㄗㄤˋ)。念奘(ㄓㄨㄤˋ),也念奘(ㄗㄤˋ)。这是这位法师的名字,他是三藏法师,按这个时代,当然是大唐。我以前读过,现在又读了一遍玄奘法师传,他是十三岁出家,二十八岁去印度,四十四岁回到长安来,六十三岁他往生到弥勒内院去,他逝世了。十三出家,二十一岁受比丘戒,二十六岁,这个传上说是二十六岁去印度,但是我看那个时间上,十三岁是陏炀帝大业十年,到贞观三年,说二十六岁,不对的,应该说二十八岁,传上说是二十六岁,在数字计算,应该是二十八岁。
从印度回来,是四十四岁,四十四岁去二十八岁,是多少?他说是在印度十七年,所以应该是二十八岁是对的。在他这个年龄上看,四十四岁回到长安,回到长安,马
上到洛阳去见唐太宗,从唐太宗那里又回到长安来,就组织译经院,就开始译经,到六十三岁,译经将近二十年,二十年翻译经,翻译了二十年。在印度一来一去是十七年,(一共)是三十七年。十三岁出家,到二十八岁,这里边是十五年。他就是十三岁到六十三岁,出家了五十年,翻译经二十年。除了翻译经以外,学习佛法就有三十年,这么多年。
我刚才提到他出家的事,十三岁他出家,是他的哥哥先出家,叫长捷法师。出家是在洛阳的净土寺,他也就在那里出家。是当时的考试官郑善果特许的。出家以后,这个人非常好学。我们不要说那么多。他开始听讲的就是《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有两种本子,一种是四十卷的,一种是三十六卷的。其次,他又学过《摄大乘论》,他又听过《俱舍论》、《成实论》、《发智论》、《阿毘昙论》,学了很多。
从洛阳到了长安,由长安又到了四川,到了成都,由成都又回到长安,又到河北,他是各地方去亲近善知识,这个玄奘法师很好学。后来为什么想要到印度去呢?就是什么事情你不认真也好像没有事,你若一认真就有问题,就是学了这么多的佛法以后,里面有很多疑问不能解决,不能解决,他才兴起来要到印度去的意思。这个时候是贞观三年,李世民已经做了皇帝了,是唐太宗了。他是上了三次表,申请要出国,不批准。不批准,后来是当时长安这个地方闹饥荒,大家没有饭吃,那么就疏散,他就趁这个机会跑出去了。当然路途上很辛苦,我们这个话不说了。
到了印度的时候,他还是学习《大毘婆沙论》、《俱舍论》,部派佛教的这些论,最后是到了中印度的那烂陀寺,跟戒贤法师学《瑜伽师地论》。这个《瑜伽师地论》,翻译中文是一百卷,那么他在那里听戒贤论师讲了三遍,听他讲三遍《瑜伽师地论》,又听他讲《显扬圣教论》,又听其它的法师讲《中论》、《百论》,把部派佛教大众部的正量部的《阿毘昙论》,部派佛教很多的论,他都学习。
其中又跟胜军论师学习唯识的《决择论》〔大正藏第五十册二四四页a栏〕,跟他学习了两年。在他的传上看,他对于《摄大乘论》用心很深,用的力很多,戒贤论师还叫他在那烂陀寺讲过《摄大乘论》的,他在没去印度以前也讲过。所以对于唯识,他是有很深的因缘的。在传上说他所学的,举出名来的就是这么多。其中还有几样事,我还说这个,他带请回来的经典,是六百五十七部,他翻译了二十年,只翻译了七十四部,这七十四部,总算起来是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译了这么多,《大般若经》就是六百卷,《大毘婆沙论》就是两百卷,翻译了很多。
我刚才说了,他的思想就是唯识,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他是唯识宗。
其中有几样事再提一提,他回来见唐太宗,唐太宗同他一见面,就说:「你到印度去,你怎么不报告我呢」?唐太宗说这个话。玄奘法师说:「当时我申请了三次,我的
诚心不够强,所以没有被批准,后来我私自就跑了,我现在见着皇帝了,我心里还害怕」,这么讲。唐太宗很聪明,说那倒不用,你能够孤身,一个人走这么远,这个不是简单的事情,就赞叹他。说了很多话,其中有一样就是劝玄奘法师还俗,劝他还俗,帮助他治理国家大事,有这个话,一共劝他两次。玄奘法师说:「我不能够做这个事,我小孩子的时候出家,出家以后我就学佛法,我不懂得政治的事情,你叫我去做那个事,就像海里的鱼,你叫牠放在陆地上,这是不合适的」。其中也赞叹唐太宗是特别有道德、有能力,话说得很多,这是一样事。第二样事,就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就是要临死这一年,唐太宗临死这一年,他常是约会玄奘法师来同他谈话。
玄奘法师把《瑜伽师地论》翻译好了,送给皇帝看,看完了,唐太宗有一点受到感动,感觉佛法伟大,有一点信心,加上对于玄奘法师道德的感动,所以他对玄奘法师说,说是我见到你,见到太晚了,所以我没有能帮助你,同你合作弘扬佛法,这么一句话。其中还有一样事,就是他对玄奘法师说:「我想要做一点功德,做什功德是最大的呢?什么功德最大?你告诉我,我做这样功德」,那么玄奘法师就回答他。
其实唐太宗那个时候身体是不对劲了,表面上看不出来,身体很不对了。他因为对于佛法小小有一点信心,愿意做功德,就问玄奘法师:「什么功德最大?我是皇帝,我可以做」。那么玄奘法师这样回答的,「众生寝惑,非慧莫启」〔大正藏第五十册259页 a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都是在迷迷糊糊的生活,就像人睡觉,不懂道理,不是说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