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淵建國的國號叫唐,大唐,他沒有做皇帝以前,在陏炀帝的時候,他在太原作官,陏炀帝快要垮臺的時候,他有個孫子是在長安吧,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看當時的情形,天下大亂,我可以做皇帝,于是乎他勸他父親造反,舉義兵就從太原吧,就到了長安,就封陏炀帝的孫子爲恭帝,尊陏炀帝爲太上皇,太上皇那時候是在洛陽,在什麼地方。恭帝封李淵做唐王,後來他讓位了,李淵做皇帝,國號就叫做唐,原來是唐王。
叁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這個藏字是包含的意思,含攝的意思。怎麼叫做含攝呢?我們通常說:「文以載道」,這個藏是含攝的意思,我們中國原來的話是「文以載道」,文裏面能夠載這個道。佛法呢,藏就是文,也叫藏,義也叫藏。文裏面包攝著很多的道理,這個義也能夠含攝很多的文,你要通達這個道理,你才能夠寫出來很多的文,這個文是根據義寫出來的,說出來的。這個經也是這樣子,律、論都是這樣子,所以都叫做藏。
什麼叫做經藏呢?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了,他覺悟了諸法的真理了,覺悟了第一義谛,覺悟了第一義谛,受梵王的請求,他爲衆生方便的去宣說的佛法,這個佛法,剛才說這個法本,能令衆生得涅槃,能得聖道,得大解脫,那麼這就叫做經藏,就是經。
律藏,怎麼叫做律藏呢?這個律,是佛爲出家的比丘製定的一種組織法。很多的出家人在一起共住,共住之道,怎麼樣共住,有什麼什麼事情,應該怎麼辦。說是現在有人要出家,那麼出家這個事,是怎麼一個次第,佛也要說。什麼時候要安居了,安居怎麼個辦法,很多很多的事情怎麼樣辦。出家人應該守什麼樣的規矩,什麼樣的戒條,那麼使令你身口意清淨,容易得定,容易得解脫,容易得聖道,得涅槃,那個就叫做戒,就是律藏,律藏就是這樣子。能使令佛法久住,能容易得聖道,那就叫做律藏。
論藏呢,論藏是佛的弟子撰述的。經藏和律藏都是佛說的,經是佛隨機散說的。或者在家的佛教徒,信佛的,不信佛的,和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彌、沙彌尼等,佛隨順各式各樣的人,他的程度的高低,去爲他們說的法。這個時候應該說這樣的法,那個時候應該說那樣的佛法,隨機散說的。
論,不是這樣子,論是佛弟子作的,它能夠貫攝一切的佛法,全部的佛法,把它有次第的,深淺的組織起來,把佛的那個真義,把它明了的顯示出來,有次第的,有深淺的編輯出來,那麼那叫做論藏。但是這個論藏,你這位佛弟子,這個大比丘這樣寫了,以後又有另外的比丘也寫,這樣子呢,我看你寫的,我不完全同意,你也不同意我這樣寫,所以彼此有批評的情形。所以唯識的學者,對于中論也不同意,中論的學者,也不同意唯識的學者,有彼此批評的情況,那麼這就成了學派了。
所以在經藏、律藏,這表示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是一味和合的佛法,等到論藏,就是部派,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一個學派,一個學派的佛法。但是佛說的這個經和律,當然我們尊重佛,去學習,去受持,一切佛弟子沒有異議的。這個論藏是佛弟子說的,它的地位沒有那麼高,但是還是很重要,因爲它能夠把全部的佛法放在一塊兒,把它編輯起來,我們學習的時候,才容易一點。這些大比丘,這些大菩薩,他們的智慧裏面把它分析得我們容易明白,所以和佛說的經藏、律藏放在一起,經、律、論,稱爲叁藏。
大唐叁藏法師,再來說這個「法師」,「法師」怎麼講呢?這個法字在這裏就是軌則的意思。我們說火車,它有一條鐵軌,軌路,有一條路,車從這裏走,很安全,就到達了目的地了。佛說的法也是一條路,我們根據這一條佛說的這個法,就可以到涅槃那裏去。軌則,軌則稱爲法。師,這個師字是軌範,可以做軌範的,稱之爲師。這個法也就是軌範,所以法就是師。
《涅槃經》上說:「諸佛所師,所謂法也」,諸佛以法爲師。這個法是什麼?就是第一義谛,佛以第一義谛爲師。這樣子稱爲法師,就是所有佛說的一切法語,一切經律論都是法師,這是法的法師。第二個意思,就是人的法師。那麼這個師字怎麼講呢?就是訓獎的意思,訓導的意思。這個師,訓獎,他能訓導你,能夠教誡你。能夠開導你的佛法,教誡你修行的方法,使令你能成材,這叫做師。能夠不斷地學習佛法,按照佛法去修行,而又能夠以佛法去開導一切衆生,那麼就稱爲法師。
玄奘(ㄗㄤˋ),這個我們平常念奘(ㄓㄨㄤ),我查查字典,它說念奘(ㄗㄤˋ)。念奘(ㄓㄨㄤˋ),也念奘(ㄗㄤˋ)。這是這位法師的名字,他是叁藏法師,按這個時代,當然是大唐。我以前讀過,現在又讀了一遍玄奘法師傳,他是十叁歲出家,二十八歲去印度,四十四歲回到長安來,六十叁歲他往生到彌勒內院去,他逝世了。十叁出家,二十一歲受比丘戒,二十六歲,這個傳上說是二十六歲去印度,但是我看那個時間上,十叁歲是陏炀帝大業十年,到貞觀叁年,說二十六歲,不對的,應該說二十八歲,傳上說是二十六歲,在數字計算,應該是二十八歲。
從印度回來,是四十四歲,四十四歲去二十八歲,是多少?他說是在印度十七年,所以應該是二十八歲是對的。在他這個年齡上看,四十四歲回到長安,回到長安,馬
上到洛陽去見唐太宗,從唐太宗那裏又回到長安來,就組織譯經院,就開始譯經,到六十叁歲,譯經將近二十年,二十年翻譯經,翻譯了二十年。在印度一來一去是十七年,(一共)是叁十七年。十叁歲出家,到二十八歲,這裏邊是十五年。他就是十叁歲到六十叁歲,出家了五十年,翻譯經二十年。除了翻譯經以外,學習佛法就有叁十年,這麼多年。
我剛才提到他出家的事,十叁歲他出家,是他的哥哥先出家,叫長捷法師。出家是在洛陽的淨土寺,他也就在那裏出家。是當時的考試官鄭善果特許的。出家以後,這個人非常好學。我們不要說那麼多。他開始聽講的就是《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有兩種本子,一種是四十卷的,一種是叁十六卷的。其次,他又學過《攝大乘論》,他又聽過《俱舍論》、《成實論》、《發智論》、《阿毘昙論》,學了很多。
從洛陽到了長安,由長安又到了四川,到了成都,由成都又回到長安,又到河北,他是各地方去親近善知識,這個玄奘法師很好學。後來爲什麼想要到印度去呢?就是什麼事情你不認真也好像沒有事,你若一認真就有問題,就是學了這麼多的佛法以後,裏面有很多疑問不能解決,不能解決,他才興起來要到印度去的意思。這個時候是貞觀叁年,李世民已經做了皇帝了,是唐太宗了。他是上了叁次表,申請要出國,不批准。不批准,後來是當時長安這個地方鬧饑荒,大家沒有飯吃,那麼就疏散,他就趁這個機會跑出去了。當然路途上很辛苦,我們這個話不說了。
到了印度的時候,他還是學習《大毘婆沙論》、《俱舍論》,部派佛教的這些論,最後是到了中印度的那爛陀寺,跟戒賢法師學《瑜伽師地論》。這個《瑜伽師地論》,翻譯中文是一百卷,那麼他在那裏聽戒賢論師講了叁遍,聽他講叁遍《瑜伽師地論》,又聽他講《顯揚聖教論》,又聽其它的法師講《中論》、《百論》,把部派佛教大衆部的正量部的《阿毘昙論》,部派佛教很多的論,他都學習。
其中又跟勝軍論師學習唯識的《決擇論》〔大正藏第五十冊二四四頁a欄〕,跟他學習了兩年。在他的傳上看,他對于《攝大乘論》用心很深,用的力很多,戒賢論師還叫他在那爛陀寺講過《攝大乘論》的,他在沒去印度以前也講過。所以對于唯識,他是有很深的因緣的。在傳上說他所學的,舉出名來的就是這麼多。其中還有幾樣事,我還說這個,他帶請回來的經典,是六百五十七部,他翻譯了二十年,只翻譯了七十四部,這七十四部,總算起來是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翻譯了這麼多,《大般若經》就是六百卷,《大毘婆沙論》就是兩百卷,翻譯了很多。
我剛才說了,他的思想就是唯識,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他是唯識宗。
其中有幾樣事再提一提,他回來見唐太宗,唐太宗同他一見面,就說:「你到印度去,你怎麼不報告我呢」?唐太宗說這個話。玄奘法師說:「當時我申請了叁次,我的
誠心不夠強,所以沒有被批准,後來我私自就跑了,我現在見著皇帝了,我心裏還害怕」,這麼講。唐太宗很聰明,說那倒不用,你能夠孤身,一個人走這麼遠,這個不是簡單的事情,就贊歎他。說了很多話,其中有一樣就是勸玄奘法師還俗,勸他還俗,幫助他治理國家大事,有這個話,一共勸他兩次。玄奘法師說:「我不能夠做這個事,我小孩子的時候出家,出家以後我就學佛法,我不懂得政治的事情,你叫我去做那個事,就像海裏的魚,你叫牠放在陸地上,這是不合適的」。其中也贊歎唐太宗是特別有道德、有能力,話說得很多,這是一樣事。第二樣事,就是唐太宗貞觀二十叁年的時候,就是要臨死這一年,唐太宗臨死這一年,他常是約會玄奘法師來同他談話。
玄奘法師把《瑜伽師地論》翻譯好了,送給皇帝看,看完了,唐太宗有一點受到感動,感覺佛法偉大,有一點信心,加上對于玄奘法師道德的感動,所以他對玄奘法師說,說是我見到你,見到太晚了,所以我沒有能幫助你,同你合作弘揚佛法,這麼一句話。其中還有一樣事,就是他對玄奘法師說:「我想要做一點功德,做什功德是最大的呢?什麼功德最大?你告訴我,我做這樣功德」,那麼玄奘法師就回答他。
其實唐太宗那個時候身體是不對勁了,表面上看不出來,身體很不對了。他因爲對于佛法小小有一點信心,願意做功德,就問玄奘法師:「什麼功德最大?我是皇帝,我可以做」。那麼玄奘法師這樣回答的,「衆生寢惑,非慧莫啓」〔大正藏第五十冊259頁 a欄〕,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都是在迷迷糊糊的生活,就像人睡覺,不懂道理,不是說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