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了,就在那裏休息,不動了。
說這個煩惱也是這樣子,煩惱在那裏睡覺了,不動。但是我們一般的凡夫,我們雖然有煩惱,煩惱也不常活動,有的時候也不動的,但是我們不能控製,煩惱來的時候,我們不能降伏。但是菩薩不是,菩薩因爲得到實智慧了,他能使令這個煩惱永久的睡眠,不活動,他不醒過來。
「如毒咒所害」,就像人,身體中毒了,在印度就是有那種咒,能用這個咒來害這個毒,這個毒雖然還在,但是不能夠損害你,「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菩薩沒有斷的煩惱,這個煩惱的種子它不斷,它留在那裏,留到成佛的時候,到成佛前一剎那的時候,把所有的煩惱都除掉,那個時候,得到佛的一切智,「證佛一切智」。
我說的這樣講法,《阿含經》有這樣意思,在唯識的經論,和《大智度論》都有這個意思的。爲什麼菩薩不把煩惱除掉呢?這個菩薩的意思,是他要除煩惱是有這個能力,能把這個煩惱完全除掉,但是他不除掉它,什麼原因呢?就是他有大悲心,要在衆生的世界活動,在衆生的世界去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
你到衆生世界來,要有一個生命,這個生命怎麼有呢?要假藉這個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這個生命。所以阿羅漢把煩惱完全除掉了,他就不能夠再得一個身體了,他不能了。菩薩因爲要在這個世界上活動,就需要有這個生命,所以這個煩惱不要完全除掉,他要用它一下,所以「留惑至惑盡」。到成佛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了,有這個原因的。
在《法句經》上有提到阿羅漢的境界,阿羅漢說是斷煩惱了,這阿羅漢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這阿羅漢的內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什麼情況呢?《法句經》上有偈頌表明這個意思。除掉了煩惱的人,他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得了道的人,他是怎麼一個情況。
「彼等諸漏盡,亦不貪飲食」。就指那個阿羅漢,他們一切的煩惱都除盡。像這個社會裏面有土匪,有搗亂的人,警察把這些不法的份子都除掉了,那麼這個地方很和平,大家都很安樂。聖人把內心裏面的賊、土匪都除掉了,「彼等諸漏盡」,煩惱賊都殺掉了。我們有煩惱的人,我們有很多顧慮,也有很多的需求,也求這個,也求那個,我們要做很多很多事,我們的希望還不能完全滿足,一天老是要忙的。但是完全沒有煩惱的聖人,別人的事情不說,他自己本身是沒有事了,沒有事情做。沒有事情做,但是他這個身體存在,我們這個身體,在欲界的人的身體,還要吃飯。阿羅漢這個聖人,雖然沒有事情做,但是壽命不到,他也不走,聽其自然的還在這裏生存,阿羅漢當然就是托缽,他自己不生産的,他就是去托缽維持這個生命。與他有關連的人,你求他,他也能幫你忙的。他吃飯,對于這個飲食沒有貪心,好的飲食、不大好的飲食,他不分別,他就是這樣維持生命,不貪飲食。這是一樣。
「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他這個內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呢?我們的這個心,在色聲香味觸,各式各樣的境界上活動,不是貪,就是瞋,各式各樣煩惱的境界,各式各樣種種的汙穢的境界上活動。阿羅漢他也有眼睛,他並不是閉上眼睛,他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像人這麼正常的,也聽聲音,也看見什麼形相的,也是這樣的。也吃飯、也走路、也睡覺,那麼他內心是怎麼樣呢?他的心就在這個「空無相解脫,是彼
所行境」。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他的心要不動,心裏面無分別住,也能;他心裏面若活動,他就知道這些都是空的,這一切相都是終歸于滅的,都是無相的,都是無常的,都是幻化的,都是夢的境界。像水裏面的月亮似的,像空中的雲似的,不是真實的,他的心就是這樣子,是解脫的,外面的境界不能夠系縳他,無論什麼境界,對他沒有壓力,你不能夠威脅他,你不能夠困住他的,他心裏面老是解脫、自在的。「是彼所行境」,這個空、無相、解脫是他心裏面活動的境界。
我看經論上說一樣事,說一個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羅漢的境界還高一點。這個辟支佛在山裏面一個小茅蓬裏住,當然他的境界就有的時候入禅定,有的時候到人間來乞食,另外他沒有什麼事。另外在社會上,在城市裏面有一個人,這個是男人,同另外一個女人有關系,有關系,大家的意見不對了,這個人就把這個女人,就和一般的情況差不多這樣子,把這個女人就殺死了,但是這個女人是很有名望的,是名女人,不是一般的人。
他把她殺死了,這樣子還不能解決問題,他就用所謂毀屍滅迹的這種辦法,他就把這個屍體裝起來,就埋在這個辟支佛住的地方,就埋起來。埋起來以後,那麼他自己就走了,或者認爲這件事就沒有事了,但是這個人是個名女人哪,常常和人有接觸的,那麼有人就發覺到怎麼這個人沒有消息了,這個人這樣講,那個人也這樣講,就驚動了政府,就查這件事,查這件事,他這個聰明的人有聰明人的想法,就有消息,說是可能是這個人有問題,那麼政府得到了消息,就按照這個消息,到這個辟支佛這裏來查,就把這個屍體掘出來了。掘出來,你這個老修行這樣子,就把他綁起來審問他。
我們一般凡夫若遇見這個境界,會怎麼反應?就可能是一般的這種境界。這個聖人,我看見這一段文,我想這聖人看他怎麼反應呢?這個辟支佛一言不發,一個字也不說,始終就是不出聲。這辟支佛是比阿羅漢的神通還要更廣大的。這個辟支佛,文上沒有說那麼清楚,我這麼想,辟支佛是完全知道的,但是他一個字也不吐露,不說,也不說是我,也不說不是我,也更不說是某人所做,什麼都不說,這個聖人就是這樣子態度。當然這一段文,後來,他不說,當然政府的人就拿他治罪了,就是用打、用刀、用木杖來苦惱他,後來那個真實造罪的人良心過不去了,自己自首,他向政府坦白。那麼這個聖人是這樣態度。
「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當然這個辟支佛也就是這種境界,你怎麼問他,他不說,你所有苦惱的境界,他也不在乎,他能忍受,所以對他沒有威脅性的。
「如鳥遊虛空,蹤迹不可得」,說個譬喻,譬喻像這個鳥在虛空裏飛,你看不見牠的蹤迹。我們若這個人走路,在泥土上走路,我們能看見他一步一步的痕迹,那麼鳥
在虛空裏飛,看不見牠的蹤迹。就是聖人的這個心,在這一切境界上去分別活動的時
候,沒有這個貪瞋癡的痕迹,沒有,沒有這種痕迹。就像這個鏡子,什麼形相和這個
鏡子一對照的時候,鏡子裏面現出影像來,但是這個物體一過去了,鏡子裏面沒有痕
迹,沒有留存什麼影像的,說聖人的心就是這樣子。
剛才說以實智慧的關系,那個事智不顛倒轉。說這個佛、菩薩這一切的聖人,他
的心就是這樣清淨。但是阿羅漢、辟支佛的大悲心沒有那麼強,所以他們就是這個生
命結束了,他就離開這個世界;菩薩他不是,他的心對于衆生,對于一切的境界都是
空的,他沒有什麼留戀,但是有大悲心,他不離開這裏,而在這裏繼續地弘揚佛法,
利益衆生的,這是和阿羅漢不同的地方。
那麼這裏面就看出來,這個實智慧和方便智是不相離的,不能夠分離的。實智慧
愈深,方便智也愈微妙。這個方便智,我上一次也多少提過,就是菩薩是親近無量諸
佛去廣學佛法,一方面在衆生的世界來利益衆生。這個利益衆生的事情,是很多很多
的差別的,等到我們講「觀自在菩薩」的「觀自在」這個地方,我們還有得解釋的。
實智和方便智,這都是聖人的智慧。聖人的智慧,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在他學
習佛法,廣度衆生的時候,他這兩種智能繼續地增長,到最後成佛的時候,就是無上
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一切種智。現在般若波羅蜜是屬于菩薩的智慧,
所以不提那一段,不提一切種智。
這五種般若: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教行般若、實智般若、方便般若這五種般若。
五種般若,文字般若同實相般若,是佛說的般若波羅蜜;那麼教行般若是發菩提心,
學習般若波羅蜜,開始修行的境界;到實智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入于聖位的菩薩所
有的智慧。現在這個般若波羅蜜,由淺而深的包含著這個意思。但是到正文的時候,「觀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那完全單獨是指聖人的智慧說的。這五種般若就說到這
裏。
二、波羅蜜
其次,再解釋這個「波羅蜜」的意思。波羅蜜是印度話,中國話翻作到彼岸。到
彼岸,這個岸,就是河的兩岸,有此岸,有彼岸,從此岸到彼岸,這樣意思。爲什麼
要從此岸到彼岸去呢?就是此岸不安全,有很多的危險事。我在這裏生活,我不高興
在這裏住了;彼岸是很安全、很快樂的,所以要到那邊去。
你過這個河的時候,當然要坐船,舊時代就是坐船,從此岸坐船到彼岸去。這個「到」字有兩個意思,你已經到了彼岸了,叫做到;你正在坐船向彼岸去的時候,也叫做到彼岸,有這樣意思的。這個到彼岸也有一個「離」的意思,有個遠離的意思。這
個遠離就是你離開此岸,你從此岸一坐船,向彼岸去,就離開此岸了嘛,你愈往前走,離此岸愈遠了,就是也有遠離的意思。
這樣講實在是一種譬喻,還沒有正式說出來佛法的意思,在佛法上怎麼樣講呢?這裏面有小乘的意思,有大乘的意思,分兩種的。現在我先說大乘菩薩的到彼岸。此岸表示什麼呢?此岸,還是生死爲此岸。這個生死,有生就有死,就有生死。生是生命的開始,死是生命結束了,這一段的生命結束了,合起來叫做生死。但是在這個生死之前,還有生死,而生死之後,也還有生死,所以這個生死從久遠久遠,一直到以後,是無窮無盡的,都叫做生死。
這個生死在佛法裏面講,有兩種生死,一種就是我們凡夫的這個生死,一種就是聖人的。我們凡夫這個生死,我們上一次講的時候,講這個有漏法,這個六道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