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这三种,菩萨也是断这三种,其中还有差别。为什么断很多烦恼,怎么就说这三种呢?有一个理由的,什么理由呢?譬如这一个人,从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有这么一个计划,但是他不大愿意去,不大愿意去,有这么一个心理,那么你若有这样的心理,就不能去了,这是第一个障碍。

  第二个障碍呢,我想去,想去,但是走的道路不对,走错道路了,这是第二个障碍。第三个障碍,这个道路没有走错,走的这条路,是要到的地方的那条道路,但是心里面有点疑惑,这条道路能不能到呢?有点疑惑。

  你如果有这三种障碍,你不能到你所要到的地方去的。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我们想要修行,想要成为圣人,也同样的有这三种障碍。

  第一个障碍,修行的境界要无我,我不欢喜,那么就不能修行了,这是第一个障碍,就是身见。第二个障碍,发心修行了,但是修行的方法错误了,有戒取,那也不能够成功的。第三个障碍就是疑,你道路也没有走错,我们学习的是佛法,但是佛法能不能像你说的那样子呢?还有疑惑,那也不能成功。

  没有这三种障碍,你就成功了,你可以得到实智慧,你能成为圣人、能成为菩萨。在经论上说这种圣人,初开始入到圣人的境界,得到实智慧,要断除去的烦恼就是这三种。

  可是佛法里面对于烦恼的解释,有两种解释法,等于是两类。第一种是分别的烦恼,第二种烦恼是俱生的烦恼。分别烦恼怎么讲呢?这个分别烦恼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跟别人学习的,由别人告诉你这样子这样子是我,这样子这样子才是我;或者你自己在书本上看见的;或者自己这么想的,喔,我是有这么大,有这么大,我是怎么怎么的,我是常住不变的,各式各样的想法,各式各样的说法,你也很相信这种说法,那么这叫做分别的烦恼,分别的我见。

  若这样子分别,就是这样子思想,但是成为烦恼的时候,就是你本身很坚定的这样子相信了,你不坚定,那还不能算是烦恼的,很多的烦恼都是这样子分别的。

  第二种是俱生的,俱生的,不是听别人讲的,也不是书本上看见的,也不是自己特别的去怎么样思想来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有生以来就是这样子的,就有这种烦恼。分别和俱生,很多种烦恼都是分这么两类的。刚才说身见,这个我见,就是分这两类。

  得到实智慧的菩萨,或者是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们断除去这个我见的烦恼,是属于分别的,分别性的烦恼。俱生的我见还没有除掉,还是有的,所以初果圣人,初果、二果、三果,还都有这个俱生的我见。到阿罗汉,这个俱生的我见没有了。初得实智慧的菩萨也是这样子,分别烦恼是除掉了,但是俱生的我见烦恼还是有,还是任运地就会有我的执着。这是这三种烦恼。

  这个戒取,戒取是分别的烦恼,没有俱生的,这个还是不同。疑也没有俱生的,断了这个疑以后,再不疑了,这是一种。其次,菩萨同小乘须陀洹的不同。菩萨对于一切法,不但是分别我执去掉了,对于一切法空无所有的道理也特别的熟悉,比初果圣人来得利一点。

  还有一种不同的地方,学习小乘佛法的人,他要是修行证得初果的时候,有可能是没得到四禅,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的禅定可能没得,就是只得到未到地定,在未到定里面修行,证得初果了。菩萨不是这样子,菩萨一定是得到四禅,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里面,这个禅比未到地定高得多了,在这样的禅的境界里面修止观,断除去我见,身见、戒取、疑,观一切法空,而得到实智慧的。所以菩萨的智慧利,与禅定的深浅也有关系的。这是说断除烦恼。

  Ⅰ、无我平等

  刚才说实智慧,除掉烦恼,你才得到这个真实的智慧。这个真实的智能在《显扬圣教论》,还有其它的论上说,这个菩萨得到实智慧的时候,得到五种平等的功德。

  第一个平等,是无我平等。我们现在只是文字上、语言上这样分别,修行人在禅定里面,不管禅定深浅,他修这个止观,观我不可得,这个境界是很深的。当然我们没有这个经验,就是文字上的分别。我们现在是肉眼,也不是天眼,也不是慧眼,更不是法眼、佛眼,我们这个肉眼睁开一看,这是我,这是你,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个生命,每人占一个位子,每人有每人的活动,各式各样的情况。但是在修行人得到实智慧的时候,观察我不可得的时候,是平等的,他自己是我不可得,观一切人,也是我不可得的。那么在这样的实智慧的境界里面,没有彼此对立的这种情况,没有,没有说这是我,这是你,没有这种情况,这个境界就没有自、他的分别,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境界:无我。

  Ⅱ、有苦平等

  第二个是有苦平等。无我平等,在理智上这样分别,在他无分别的那个禅定里面,这个无我的境界能出现的,出现的,不单是这么一句空话的,他的智能同那个无我的道理能够融合一味的,不是彼此有距离的。在没得实智慧以前,那个修行人,他一定是要通达这个道理,但是同那个道理还有距离,还有距离的,所以他的烦恼也不能除掉。到了实智慧的时候,烦恼除掉了,这无我的平等,在他的智慧里面是融合的,没有距离的。这样子是圣人的无分别境界。

  第二种是有苦,有苦平等,是说他出了这个禅定的境界,他入定的时候,观我不可得的时候,是无我平等;他出定的时候,这个生命的现象还是宛然存在的,你有你的生命,我有我的生命,这个境界还是出现的。他入了禅定,那个实智出现的时候,无我的境界出现,我的境界不可得,这个假的臭皮囊,也是不出现的,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出现。等到出定以后,有分别的时候,幻化的这个境界还是出现,还是有的。

  菩萨他虽然是得到实智慧,他是圣人,不是一般的凡夫,但是他这个生命还是以前的有漏业造成的。以前的有漏业,以前不是圣人嘛,他也有烦恼,也有烦恼的行动,也就有烦恼行动的果报,这个果报不是那个无漏的智慧业力创造的,是有漏的业力创造的。所以菩萨自己观察,也有这个有漏的身体,众生也是有的,彼此都有这个有漏的身体,这个就是苦,有苦平等。

  Ⅲ、所作平等

  第三个是所作平等。有这个生命的存在,你就有很多很多的麻烦,很多很多的苦恼。菩萨若自己这个苦还没有完全除掉,一切众生也没有除掉(苦),那么菩萨就要去广学佛法,有大悲心要除苦。除苦的时候,不是说我先除我的苦,你们的苦我先不管,等一等,没有这个分别。菩萨除一切众生的苦,除自己的苦,没有自他的分别,有这个大悲心的,所以叫所作平等。

  Ⅳ、不求平等

  第四个是不求平等。他为自己除苦,除自己的苦,他不求酬报;他为一切众生除苦的时候,也不求众生要酬谢他的,所以不求,这是平等。

  Ⅴ、得一切菩萨心性平等

  第五个是得一切菩萨心性平等。这个菩萨自己观察我不可得,一切法空,其余的菩萨也是这样子,无差别的,所以得一切菩萨心性平等。其余的菩萨有大悲心,广度一切众生,这个菩萨也是这样子,所以是平等的。

  这五种平等里面,说是得实智的菩萨,有这五种平等,但是这里面也包含了方便智的意思,这个方便智上一次讲也是简略。方便智是出了定以后,他入定是实智的境界,出定以后就是方便智的境界,就是有分别的。入定,这个实智是无分别的,出定以后是有分别。

  有分别的这个方便智,刚才说有苦平等,实在就是有分别的境界。我们没有禅定,我们没有得禅定,我们是静坐也好,不静坐也好,心里面都是有分别的,我这样想,怎么怎么,什么情况,这样子。那么菩萨不入禅定的时候,他也有分别,他的分别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无著菩萨在《金刚般若论》上,他有一个解释,「以实智故(大正藏二十五册七六四页 b栏原文为: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因为菩萨他有实智,他能使令他那个世智,就是方便智,不颠倒转。「颠倒」就是错误,「转」就是活动。这个事智活动的时候,没有错误,他能这样子。我们没有实智,所以我们分别的时候,常会有错误,有这个不同。所以在世间,菩萨他是有实智慧。得了实智慧,但是这个实智慧还没有究竟圆满,他不能离开这个世间,他还是要在这个世间,在人间,或者在天上。

  这个得到实智慧的人,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这个三恶道的罪业是完全除掉了,清除了。或者在人间,或者到天上,到这个地方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这个世智,由实智慧的控制,没有错误。「如莲华不着水」,像莲华,它不着水。

  说菩萨那个方便智,在世间上这个污秽的境界里面,不能影响他,你不能令他染污,他还是洁白的。所以菩萨就是大莲华似的,出淤泥而不染,有这种清净的境界。也正是随缘不变的意思,这是菩萨有这样的功德。菩萨这样的功德,就是因为他到了圣人的境界,得了无生法忍以上是这样子,和阿罗汉比较起来,初得无生法忍,初得实智慧的菩萨,他的清净的境界和阿罗汉相类似,但还是有不同,阿罗汉还要高一点。

  因为阿罗汉把分别烦恼除掉了,俱生的烦恼也除掉了,所以他是比较清净的。这个初得实智的菩萨,分别烦恼除掉了,这个俱生的烦恼还没有除掉,那么这个地方不如阿罗汉,但是他能控制。他若故意的,也会起烦恼,他故意的起烦恼,他的烦恼会活动起来;若是不故意的,烦恼是不生起的,他能降伏一切的烦恼。

  在《摄大乘论》上有这么四句话:「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这个得实智的菩萨,他继续的修行,广学一切佛法,去利益众生,他没有断的烦恼,他不断,他只是把他降伏住,不叫他活动,这样子。「如毒咒所害」,他有了烦恼,只有烦恼的种子,烦恼的功能隐藏在那里。这个功能,它不会动作起来成为烦恼,不活动出来。经论上有的时候,用睡觉来譬喻,这个人不睡觉的时候,出来活动,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