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来般若的味道,要到这么一个程度。

  我从这里走,这个鸟在这里飞过去,叫了一声,你马上能从这个声音上,体会到般若波罗蜜的道理,不是说我忘了,不是的,没有这个事情,要是说忘了,那么你这个闻慧失掉了,更没有思慧了。所以由闻,而还有思,你要能达到随时能现出来般若的智能,你现出来,要有这么个程度。

  第三步就是修,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禅定里面去思惟般若波罗蜜的道理。还是思惟,但是闻、思这两个阶段是散乱的境界,没有禅定。这个修是在禅定里面思惟。

  这两个思惟有什么不同呢?散乱心的智慧没有力量,你的智慧虽然随时能思惟般若的道理,但是贪烦恼来的时候,瞋烦恼来的时候,爱烦恼来的时候,各式各样烦恼来的时候,你的智慧完全没有了,没有力量,不能够同烦恼来对抗,不能,没有这个力量。

  这个修,得到禅定的时候,这个力量大,力量大,外面的境界不能动摇你,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不能动摇你,你入了定的时候,你有独立的世界,外面什么什么事情,对你没有压力,等于零,有这种境界。你在禅定里面,禅定本身就是有力量的,你再加上去思惟般若波罗蜜,你容易得无生法忍。

  所以佛法里面说禅定,初开始的一步,是共于非佛教的禅定的,其它宗教的禅定,和佛教初开始一步是相通的,但是般若波罗蜜加上去的时候,就是佛教特殊的了,因为其它的宗教没有般若波罗蜜。

  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自己承认自己是个佛教徒的话,般若波罗蜜要学习,要学习般若波罗蜜的。从闻思修我们这样的学习,就容易入无生忍,容易成为大菩萨,成为圣位的菩萨,容易这样子。

  《瑜伽师地论》里面就有一句话:「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这个话说的好得很。就是我们由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这个教行般若就是学习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得了禅定了,在禅定里面「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这个法性真如我们简单说,就是诸法实相,就是毕竟空,这个毕竟空是没有文字的,没有这个名字,要有名字我们才能说话,没有名字,不能讲话。

  我不懂英文,我就会说中国这个普通话,我用普通话这个文字这么讲法,你叫我用英文讲,讲不来。不能讲,就是没有英文的那个名字,我的心意识里面没有那个名字,没有那个名字,你不能讲。所以佛教里面还有一句话:「名前觉无」,在名字以前,名字以前就是没有名字。没有名字的时候,你就不能用那个名字去分别、去思惟,不能。

  所以以前没有到英文其它的语言的世界,在《摄大乘论》上的这句话,《瑜伽师地论》也有,「名前觉无」,要思惟一会儿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等到了美国以后,就是我的事。到了美国以后,喔,「名前觉无」的道理是对的,我是嚒,我不懂英文,不能用英文去思惟、去说话,都不能,还是得要用中文,所以「名前觉无」这句话是对的。

  说「离言」,就是诸法的道理,是没有名字的。怎么没有名字?名字是我们给它安立的,说这叫收音机,收音机是我们给它取的名字,收音机本身没有这个名字,它本身不会说:「我是收音机」,没有这个话。这个房子,所有名字都是人给它安立的,所以一切法本身没有名字。那么诸法毕竟空、诸法实相也是,它本身没有名字。那么你这样修行的时候,我们就是假藉名字去通达无名字,这样子。所以「信解离言」的「法性真如」,由有分别而入无分别,由有名字而入于无名字。

  「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你先从这个道理去观察一切法毕竟空,是有分别、是有名字的,观察毕竟空完了的时候,不观察了,就是心里面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而住,明静无分别,相续而住。明静无分别,就是心里面明明了了的,它是很寂静的,心里面什么也不分别,就是寂静的,但是也没睡着觉,心里面还是很明了的,那么这就叫做止,你停下来那个止,止息的止,也就是智者大师说这个体真止的意思。「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这个地方是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是止。

  我们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能这样观,能这样止,止完了以后,又是这样观,观以后又这样止。当然你止,你可以止五分钟也可以,你如果功夫进步了,止一刻钟,止八小时不动,也可以。你一入定七天也可以,但是不能完全是止,一定还要有观,有观才慢慢使令你这个定能深入,光是止不行,光是止,你的智慧不利;你完全是分别,你又不能断烦恼,所以一定是要有定,又要有慧;有慧也要有定,你才能够从闻思修,得无生忍。

  4、实智般若

  你最初时间少,不断的努力,时间就增多了,你达到了最后一念相应,或者那天早晨,或者那天晚间,或者半夜起来静坐,一念相应,断了烦恼了,得无生忍,你就成了圣位的菩萨了。这个时候就从教行般若,进入到实智般若里面去了。

  你得无生忍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智慧是真实的智慧,因为你没有得无生忍以前,我在文字上去学习实相般若,心里面去观察一切法毕竟空,你这些智慧还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是相似的智慧,就是和那个真实的智慧相似,但是还不是,等到你教行般若成功了,一念相应,得无生忍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智慧是真实的,所以叫实智般若,他真实的见到诸法实相了,所以叫实智般若。那么这个时候的智慧是无分别的。

  5、方便般若

  第五种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从这个实智般若的无分别,而后是有分别。

  这个有分别的智慧,就是要有大慈悲心,要去弘扬佛法,要去亲近无量无边的佛、菩

  萨、善知识,去广学一切佛法,还要到众生的世界去利益众生。看看众生是怎么样的

  苦恼,我应该怎么样利益他,这些所有的事情,你能够很合理的去办,那就叫做方便

  般若。

  这个方便两个字怎么讲呢?是「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曰便」,就是得无生

  忍的这个菩萨,他能够亲近无量诸佛,听佛说法,常随佛学,所以他有利益众生的方

  法,「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什么时候应该去度众生,什么时候怎么样去利

  益众生,他不失掉那个时间,那就叫做便。这叫做方便般若。

  我们讲了五种般若,最后的两种,因为时间到了,说得简单一点,现在我想再继

  续地多说一点。最后的两种般若,一种是实智般若,一种是方便般若。前面的教行般

  若是有漏的般若,虽然他的目的是趣向于无上菩提的,但是他的漏,他的烦恼还没能

  除掉,所以影响他的智慧也不是那么样的好,不是那么样的清净、自在,所以说他是

  有漏的。但是他是对向于无漏的。这个实智般若就是无漏的了,就是已经断除烦恼了,

  他是清净洁白的,所以说他是无漏的。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般若波罗蜜,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的,但是小乘里边也有圣

  人,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这都是圣人。

  菩萨的修行,开始得到实智慧的时候,和小乘的圣人比较起来,和初果是齐的,

  是相等的,但是小乘的初果没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所以不如菩萨了,菩萨有大慈

  悲心,所以胜过初果须陀洹。那么他所断的烦恼,佛常是说是三种,初开始得到实智

  的菩萨,他除掉的烦恼就是这三种,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戒取,第三个是疑,当

  然除掉的烦恼不只这三种,但是这三种是主要的,所以佛简单的说它是三种。

  (1)、身见身见怎么讲呢?身就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我们没有成为圣人的人,我们说这

  个身体,多数说是我,所以说身见,也就等于说是我见,有一个我,这样意思。在我

  们通常的思想上看,说我没有什么不对的,是对的、合理的,而且这个我也很贵重的。

  在佛法里面讲,这个我有好处、也有坏处,从坏处来说,我是烦恼。在我们凡夫

  的世界,因为有我,我才能够奋斗,我要成功,会出现很多很多兴盛的事情,没有我

  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了。

  佛法的意思,做什么样的事情,固然是对于自己有利益,但是也应该对于他人有

  利益,所以应该是用大悲心来做好事,利益他人的,不应该是为我,佛法的态度是这

  样子。所以这个我也去掉他,第一个除掉的烦恼就是身见,这个意思我们到正文再多

  说一点。

  (2)、戒取

  第二个烦恼是戒取,这个戒取怎么讲呢?戒这个字,就是有所不为,而又有所为。

  这样的事我不做,这样的事我做,有目的的。我希望升天,到天上去享天福,不愿意

  在人间;我希望得解脱,成为圣人。有这样目的的行为,叫做戒。当然这里面的含意

  很多。这样讲,就等于有个修行的意思,不是一般的生活情况,要超越一般的情况,

  得到一个更殊胜的境界,那么这就叫作戒。

  但是这种戒不限于佛教,其它的宗教的人也是有的。当然这个话是佛在世的时候,

  当时的其它宗教也有戒,佛对于那些戒评论的话,加一个「取」字,你这个戒是有取

  的戒,就是有所著的戒。它的含意是怎么样呢?就是这样修行的人,自己认为是生天

  之道、解脱之道,但是佛的意见,你非生天之道,不是解脱之道,不是清净的,不是

  合法的,你自己认为是生天之道,是解脱之道,是安乐之道,是错误的,所以加一个

  「取」字。菩萨修行,初得实智的时候,除掉了这种迷惑,这种烦恼除掉了,不会把非解脱道认为是解脱道,没有这种错误的想法了。

  (3)、疑

  第三个就是疑,怀疑,是那样子吗?是不是呢?不大相信,叫疑。佛法里面讲,这样能得解脱,这样子能够生天、这样能成佛,真的吗?心里面并不肯定这个事情,所以叫做疑。要是他有多少信心,肯这样修行,到了实智这个阶段的时候,这个疑没有了,真实的相信了,真实的、不可破坏的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佛法,所以叫不坏信。

  在《俱舍论》上讲,初果圣人断的烦恼,也就是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