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般若的味道,要到這麼一個程度。
我從這裏走,這個鳥在這裏飛過去,叫了一聲,你馬上能從這個聲音上,體會到般若波羅蜜的道理,不是說我忘了,不是的,沒有這個事情,要是說忘了,那麼你這個聞慧失掉了,更沒有思慧了。所以由聞,而還有思,你要能達到隨時能現出來般若的智能,你現出來,要有這麼個程度。
第叁步就是修,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禅定裏面去思惟般若波羅蜜的道理。還是思惟,但是聞、思這兩個階段是散亂的境界,沒有禅定。這個修是在禅定裏面思惟。
這兩個思惟有什麼不同呢?散亂心的智慧沒有力量,你的智慧雖然隨時能思惟般若的道理,但是貪煩惱來的時候,瞋煩惱來的時候,愛煩惱來的時候,各式各樣煩惱來的時候,你的智慧完全沒有了,沒有力量,不能夠同煩惱來對抗,不能,沒有這個力量。
這個修,得到禅定的時候,這個力量大,力量大,外面的境界不能動搖你,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不能動搖你,你入了定的時候,你有獨立的世界,外面什麼什麼事情,對你沒有壓力,等于零,有這種境界。你在禅定裏面,禅定本身就是有力量的,你再加上去思惟般若波羅蜜,你容易得無生法忍。
所以佛法裏面說禅定,初開始的一步,是共于非佛教的禅定的,其它宗教的禅定,和佛教初開始一步是相通的,但是般若波羅蜜加上去的時候,就是佛教特殊的了,因爲其它的宗教沒有般若波羅蜜。
所以我們相信了佛法,自己承認自己是個佛教徒的話,般若波羅蜜要學習,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從聞思修我們這樣的學習,就容易入無生忍,容易成爲大菩薩,成爲聖位的菩薩,容易這樣子。
《瑜伽師地論》裏面就有一句話:「信解離言,法性真如,起無分別,無相心住」,這個話說的好得很。就是我們由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教行般若,這個教行般若就是學習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得了禅定了,在禅定裏面「信解離言,法性真如」。這個法性真如我們簡單說,就是諸法實相,就是畢竟空,這個畢竟空是沒有文字的,沒有這個名字,要有名字我們才能說話,沒有名字,不能講話。
我不懂英文,我就會說中國這個普通話,我用普通話這個文字這麼講法,你叫我用英文講,講不來。不能講,就是沒有英文的那個名字,我的心意識裏面沒有那個名字,沒有那個名字,你不能講。所以佛教裏面還有一句話:「名前覺無」,在名字以前,名字以前就是沒有名字。沒有名字的時候,你就不能用那個名字去分別、去思惟,不能。
所以以前沒有到英文其它的語言的世界,在《攝大乘論》上的這句話,《瑜伽師地論》也有,「名前覺無」,要思惟一會兒才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等到了美國以後,就是我的事。到了美國以後,喔,「名前覺無」的道理是對的,我是嚒,我不懂英文,不能用英文去思惟、去說話,都不能,還是得要用中文,所以「名前覺無」這句話是對的。
說「離言」,就是諸法的道理,是沒有名字的。怎麼沒有名字?名字是我們給它安立的,說這叫收音機,收音機是我們給它取的名字,收音機本身沒有這個名字,它本身不會說:「我是收音機」,沒有這個話。這個房子,所有名字都是人給它安立的,所以一切法本身沒有名字。那麼諸法畢竟空、諸法實相也是,它本身沒有名字。那麼你這樣修行的時候,我們就是假藉名字去通達無名字,這樣子。所以「信解離言」的「法性真如」,由有分別而入無分別,由有名字而入于無名字。
「起無分別,無相心住」,你先從這個道理去觀察一切法畢竟空,是有分別、是有名字的,觀察畢竟空完了的時候,不觀察了,就是心裏面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而住,明靜無分別,相續而住。明靜無分別,就是心裏面明明了了的,它是很寂靜的,心裏面什麼也不分別,就是寂靜的,但是也沒睡著覺,心裏面還是很明了的,那麼這就叫做止,你停下來那個止,止息的止,也就是智者大師說這個體真止的意思。「信解離言,法性真如」,這個地方是觀;「起無分別,無相心住」是止。
我們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能這樣觀,能這樣止,止完了以後,又是這樣觀,觀以後又這樣止。當然你止,你可以止五分鍾也可以,你如果功夫進步了,止一刻鍾,止八小時不動,也可以。你一入定七天也可以,但是不能完全是止,一定還要有觀,有觀才慢慢使令你這個定能深入,光是止不行,光是止,你的智慧不利;你完全是分別,你又不能斷煩惱,所以一定是要有定,又要有慧;有慧也要有定,你才能夠從聞思修,得無生忍。
4、實智般若
你最初時間少,不斷的努力,時間就增多了,你達到了最後一念相應,或者那天早晨,或者那天晚間,或者半夜起來靜坐,一念相應,斷了煩惱了,得無生忍,你就成了聖位的菩薩了。這個時候就從教行般若,進入到實智般若裏面去了。
你得無生忍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智慧是真實的智慧,因爲你沒有得無生忍以前,我在文字上去學習實相般若,心裏面去觀察一切法畢竟空,你這些智慧還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是相似的智慧,就是和那個真實的智慧相似,但是還不是,等到你教行般若成功了,一念相應,得無生忍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智慧是真實的,所以叫實智般若,他真實的見到諸法實相了,所以叫實智般若。那麼這個時候的智慧是無分別的。
5、方便般若
第五種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從這個實智般若的無分別,而後是有分別。
這個有分別的智慧,就是要有大慈悲心,要去弘揚佛法,要去親近無量無邊的佛、菩
薩、善知識,去廣學一切佛法,還要到衆生的世界去利益衆生。看看衆生是怎麼樣的
苦惱,我應該怎麼樣利益他,這些所有的事情,你能夠很合理的去辦,那就叫做方便
般若。
這個方便兩個字怎麼講呢?是「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曰便」,就是得無生
忍的這個菩薩,他能夠親近無量諸佛,聽佛說法,常隨佛學,所以他有利益衆生的方
法,「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什麼時候應該去度衆生,什麼時候怎麼樣去利
益衆生,他不失掉那個時間,那就叫做便。這叫做方便般若。
我們講了五種般若,最後的兩種,因爲時間到了,說得簡單一點,現在我想再繼
續地多說一點。最後的兩種般若,一種是實智般若,一種是方便般若。前面的教行般
若是有漏的般若,雖然他的目的是趣向于無上菩提的,但是他的漏,他的煩惱還沒能
除掉,所以影響他的智慧也不是那麼樣的好,不是那麼樣的清淨、自在,所以說他是
有漏的。但是他是對向于無漏的。這個實智般若就是無漏的了,就是已經斷除煩惱了,
他是清淨潔白的,所以說他是無漏的。
我們現在講的這個般若波羅蜜,是大乘佛法,不是小乘的,但是小乘裏邊也有聖
人,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都是聖人。
菩薩的修行,開始得到實智慧的時候,和小乘的聖人比較起來,和初果是齊的,
是相等的,但是小乘的初果沒有大悲心,沒有大悲心,所以不如菩薩了,菩薩有大慈
悲心,所以勝過初果須陀洹。那麼他所斷的煩惱,佛常是說是叁種,初開始得到實智
的菩薩,他除掉的煩惱就是這叁種,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戒取,第叁個是疑,當
然除掉的煩惱不只這叁種,但是這叁種是主要的,所以佛簡單的說它是叁種。
(1)、身見身見怎麼講呢?身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我們沒有成爲聖人的人,我們說這
個身體,多數說是我,所以說身見,也就等于說是我見,有一個我,這樣意思。在我
們通常的思想上看,說我沒有什麼不對的,是對的、合理的,而且這個我也很貴重的。
在佛法裏面講,這個我有好處、也有壞處,從壞處來說,我是煩惱。在我們凡夫
的世界,因爲有我,我才能夠奮鬥,我要成功,會出現很多很多興盛的事情,沒有我
的時候,可能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了。
佛法的意思,做什麼樣的事情,固然是對于自己有利益,但是也應該對于他人有
利益,所以應該是用大悲心來做好事,利益他人的,不應該是爲我,佛法的態度是這
樣子。所以這個我也去掉他,第一個除掉的煩惱就是身見,這個意思我們到正文再多
說一點。
(2)、戒取
第二個煩惱是戒取,這個戒取怎麼講呢?戒這個字,就是有所不爲,而又有所爲。
這樣的事我不做,這樣的事我做,有目的的。我希望升天,到天上去享天福,不願意
在人間;我希望得解脫,成爲聖人。有這樣目的的行爲,叫做戒。當然這裏面的含意
很多。這樣講,就等于有個修行的意思,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況,要超越一般的情況,
得到一個更殊勝的境界,那麼這就叫作戒。
但是這種戒不限于佛教,其它的宗教的人也是有的。當然這個話是佛在世的時候,
當時的其它宗教也有戒,佛對于那些戒評論的話,加一個「取」字,你這個戒是有取
的戒,就是有所著的戒。它的含意是怎麼樣呢?就是這樣修行的人,自己認爲是生天
之道、解脫之道,但是佛的意見,你非生天之道,不是解脫之道,不是清淨的,不是
合法的,你自己認爲是生天之道,是解脫之道,是安樂之道,是錯誤的,所以加一個
「取」字。菩薩修行,初得實智的時候,除掉了這種迷惑,這種煩惱除掉了,不會把非解脫道認爲是解脫道,沒有這種錯誤的想法了。
(3)、疑
第叁個就是疑,懷疑,是那樣子嗎?是不是呢?不大相信,叫疑。佛法裏面講,這樣能得解脫,這樣子能夠生天、這樣能成佛,真的嗎?心裏面並不肯定這個事情,所以叫做疑。要是他有多少信心,肯這樣修行,到了實智這個階段的時候,這個疑沒有了,真實的相信了,真實的、不可破壞的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相信佛法,所以叫不壞信。
在《俱舍論》上講,初果聖人斷的煩惱,也就是斷…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