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见一切事物都看错了,这譬喻凡夫的
肉眼看见事物,很多都看得不对。佛的慧眼、佛眼看得对,看见事物的真相,你看得
对了,你的智慧正确了,你就没有错误了,没有错误了,你就没有苦恼,就安稳、自
在了。所以「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就是知道
诸法真理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波罗蜜。
〔二〕、别说般若(五种智慧)
1、文字般若
我现在别说,把它分成几段来说。我把它分成五段,就是说有五种智慧,五种般
若波罗蜜。五种般若波罗蜜,那五种呢?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实智般若、
方便般若这五种。
什么叫做文字般若呢?文字就是我们读经书这个文字,怎么叫做文字般若呢?我
们从佛听法,听佛说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或者从佛的弟子、佛的学生听般若波罗蜜的
道理;或者是从佛教的般若波罗蜜的经典,去读般若波罗蜜,去学习般若波罗蜜。这
些都叫做文字般若,这个文字怎么能算是般若呢?因为它能表达般若的道理,所以叫
文字般若。
有一个现成的句子,「如是所闻,清净章句,能令般若实义,得开晓故」,所以叫
文字般若。这样讲就是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这个字,就是这么回事,这个
「经」就是文字般若。我们这样讲,文字般若这个名词的意义很狭小,就限于经书的文字,限于表达般若真义的文字,叫做文字般若,但是真实来说,文字般若的意思很广很广的。
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面,他有几句话,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上讲:
「众生意钝,玄览则难」,这个话怎么讲呢?文字般若并不限于白纸黑字就叫文字,不是那么回事的。高山、流水,鸟语、花香,都是文字般若,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能表达般若的道理的。刚才说这个独觉,我讲一个独觉的事情。经上说有国王,这个国王他吃完午饭,休息一会儿,休息完了,他感觉身上有点痒,有点痒,他就叫他的这些女朋友,他这个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给他挠痒,挠,不是一个人,但是他这个女朋友手带着手镯,带着,手在动的时候,这个镯互相碰着就有声音,等挠完痒的时候,大家停下来了,这个国王就成辟支佛了。
他怎么成呢?他心里想这个声音,这个手镯互相的触动发出声音,等到这些不互相碰的时候,这个声音就没有了,他就从这个地方就觉悟诸法实相。就是声音的一生一灭,这里面有诸法实相的道理,他从这个地方能觉悟,就成圣人了。他成圣人,因为以前栽培的善根深厚,他立刻地以广大的神通,国王不做了,就飞到山林里面去,有这样的事情。
所以文字般若不限于白纸黑字,不限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不限于六百卷的
《大般若经》,所有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文字般若。但是「众生意钝」,我们世间上的生死凡夫的心很愚钝,没有那么大的智慧。「玄览则难」,你从这些生灭变化的境界上,看不到诸法实相,不知道,看不见,很难看见,不容易啊!
「眼依色入,假文则易」,我们这个眼睛读一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读一读六百卷的《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能明白多少。说把这些佛法都束诸高阁,我自己坐在那里去觉悟诸法实相,很难,很难的。所以「众生意钝,玄览则难」,不容易啊,「眼依色入,假文则易」。耳因声入,这个耳因声入,说我们自己读一读《般若波罗蜜经》,或者听人讲一讲,那么耳则「假文则易」,声音就是有文字的声音,你记录出来就是文字,那么比较容易,所以还是得要从文字这一方面去入,不然的话不容易。
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佛菩萨大慈大悲,他不弃舍文字,要利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道理,表达这个无为法的道理,我们就容易,也不是决定就能懂,比较容易,所以则有文字般若。这个禅宗里面说:「不立文字」,这句话看人家怎么样解释,看怎么样去领会这个话的意思。这是文字般若,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字这个话的意思。2、实相般若
第二个就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是什么呢?刚才说:「知诸法实相慧」,就是
真理的意思。在《般若经》里面讲,讲这个实相的意思就是一切法毕竟空的意思,就
叫做实相。这个道理,我们到《心经》的正文里面再讲,现在不要说。
这个实相的道理,它不是智慧,为什么说它叫做实相慧?为什么叫做实相般若呢?《大般涅槃经》上有一句话:「无明明者,则毕竟空」,「无明明」这句话是说什么呢?「即毕竟空」,说毕竟空的道理。毕竟空怎么能算是「无明明」呢?刚才说诸法实相,
实相就是毕竟空。毕竟空这个实相的道理,它是没有智慧,里面没有智慧,一切法毕
竟空,毕竟空只是个道理,是无为法,里面没有智慧。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毕竟
空没有智慧,毕竟空叫无明,无明嘛,为什么又说第二个明呢?是「能生明故」。这个
毕竟空它不是智慧,它没有智慧,所以它叫无明,无明怎么又说明呢?「能生明故」,
这个毕竟空能生出来智慧,能生出来智慧的光明。怎么样生法呢?是「要缘如义,智
方生故」。
我们现在没有般若波罗蜜,我们若是想要有,要怎么样有法呢?我们依据文字般
若讲的这个实相的道理,去思惟、去观察,你常这样子,你的般若波罗蜜就生出来了,
就生出来智慧了。我们想要作医生,我没有学过作医生的道理,我不会作医生,但是
你常读这个医生的书,到学校里学,常常学,常常学,毕业了,又实习多少年,你就
作医生。
这个道理一样,你没有这个毕竟空的智慧,你常常的思惟,常常的学习,就来了
这个智能,当然这是简单的这么说,其中还有很多事的。所以叫做「无明明」。现在说
实相般若就是这个意思,实相这个道理是没有智慧的,但是它能生出来智慧,所以就
称为实相般若。
有了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表达实相般若的文字,实相是文字所表达的道理,一
个是能表达的,一个是所表达的,能所的不同。那么我们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
其它的般若经,读这个文字,里面就有实相般若的意思在里面,为什么还要立一个实
相般若呢?
我们读《法华经》有<譬喻品>,《法华经.譬喻品》里面说一个火宅的譬喻。就
是一个房子起火了,里面的火、外面的火烧得很厉害,烧得很厉害,房子里面有人,
还有很多其它的动物。那么火一烧,动物里面有两类,一种是知道起火了,要往外跑,
有的还不知道跑。那么跑,怎么样跑呢?得要从门,要有门才能跑出去,要找这个门,
找到这个门就跑出去,跑出去了,就清凉了,没有火焚烧的热恼了。
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一切的生死凡夫,三善道、三恶道这六道的众生,所居住的这个地方,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在内,都是火宅,里面都是有烦恼火,有无常火,有很多很多的火。那么有人觉悟了这个火不好,想要离开这个地方,到圣人那里去,要怎么样去呢?也要找一个门。
什么是门呢?就是佛教,佛教是门,佛教是出火宅的一个门。什么是佛教呢?就是佛说的这些语言文字的道理,这些文字经书,我们从这里学习可以出离火宅。
从譬喻上看,我们这个房子起火了,我们找到这个门就可以出去了;说现在这个经书就是火宅的门,我们现在得到这个经书了,我把《金刚经》能背下来,《金刚经》我背下来了,我也得了门了,《金刚经》这是门,是佛教的火宅门,我还没有出火宅啊,我还是有烦恼。从这里看出来,我们只是得到文字的般若还不够,要有实相般若,你得到实相般若了,你才得到佛教这个门,你才能出离这个火宅的。
初果的须陀洹,他是得到实相般若的一部分,初开始见到实相的道理。大乘的菩萨初欢喜地,初开始见到实相的道理,他是得到这个门了,开始出去,还没有完全解脱。
所以光是文字还不够,你要加上一个时期的功夫,从文字里面得到实相才行的,你才能够得到出火宅的门。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就是有文字般若,还要有实相般若,两个也是不相离的。实相般若我就简单的说到这里,当然这个实相般若是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从文字上要去觉悟这个实相。
有人说我不知道月亮在那里,另外一个人用手指说:月亮就在那里。他那个手指就是文字般若,真实的那个月亮就是实相般若。你若从这个手指的这个方向,去看这个月亮,就是从文字般若那个地方,去学习实相般若,这样子。所以须要立两个般若。
3、教行般若
第三个智慧就是教行般若,怎么叫做教行般若呢?这个教,刚才写过了,就是包含着前面的的文字般若,和实相般若在内,都叫做教。底下这个「行」,这个行,就是又学习,又修行,都叫做行。这个行,是走路的意思,我从这个地方走到那里,就是我们从凡夫这个地方开始学习,向圣人那里走,所以叫做行。怎么样去行呢?「从闻思修,得无生忍」,就是这个意思。从闻思修,得无生忍;或者说:从闻思修,入无生忍。《楞严经》说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们从《般若经》上的道理应该是这样说:「从闻思修,入无生忍」,就是刚才说,我们开始要听闻,或者是读诵,读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其它的《般若波罗蜜多经》。这是闻,从闻上要明白这个实相般若的道理。
第二步就是思,思惟。你听闻的时候,你领会了多少的道理,你还要再加以思惟,思惟这个般若的道理。思惟的时候,能够把你所领会的道理,更能够深入一步,能深入一步,能使令你的智慧多少的坚定了一下,光是闻,那个智慧还不稳定,你思惟了以后,就坚强了多少,当然还不是十分地坚强。要不断地思惟,对于般若的道理很纯熟的,你眼耳鼻舌身意,遇见了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你很纯熟的能现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