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法的世界,他自己就明白佛法了,他就成为圣人了,有神通,有广大的神通,所以叫做独。独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不需要别人教导,没有老师,他自己就成功了,所以叫独觉。

  那么这个阿罗汉就是出现在有佛的世界,有佛法的世界,要有老师教导,我跟你学,我才努力的修行,这时候才成为圣人的,那么这就是阿罗汉,能除掉了烦恼。这是两种。

  辟支佛这个事情,他叫独觉,他为什么不需要有老师,他怎么会自己就能成功,就能够觉悟佛法,能成为圣人呢?就是他以前有过栽培,他在这个生命以前见过佛,修学过佛法,而且还栽培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不过他这个成为圣人的因缘,是在无佛、

  无佛法的时候成熟的,从他这个时候来讲呢,所以称为独觉,是这样意思。

  在佛法里面讲,没有无因缘而会有果的,没有这回事情。那么第三种就是说佛,佛也是自己独觉,不需要有老师的,他自己修行成功的,但是也是很久很久很久的栽培,最后不用有老师,他就成佛了。那么和独觉有什么不同呢?独觉这个人,虽然不需要有老师他能成为圣人,他就是自己成为圣人,他可能还能够利益了他周围的人,少数人,他不能像佛这样子,在这个世界上建立佛教,建立一个宗教,有很多很多的弟子,教化很多很多的人相信佛法,这个辟支佛不能这样子,这是不能的。

  其次呢,佛的智慧是广大的,神通广大,究竟圆满的,那辟支佛、阿罗汉都不能比。那么这三种都是圣人,都是没有烦恼的,虽然都是没有烦恼,但是佛的智慧最高深,功德最圆满,都是没有烦恼,都是无漏的。那么这个有漏同无漏加起来,都是有为法,都是有因缘和合,都是要创造,而后才会出现的,这是因缘有的,不然不会有的。

  那么这个有漏法同无漏法比较起来,和这个无为法有什么关系呢?我刚才说这个法里面一种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法;有为里面,一个有漏法,一个无漏法,那么这两种和无为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简单地说,这个阿罗汉也好,辟支佛也好,佛也好,他们为什么没有烦恼,为什么他能成为圣人?他们就是学习这个无为法而成就的。我们读《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他们都是学习无为法而成就的。

  这个三恶道、三善道的有漏法,就是不学习无为法,迷惑了无为法,所以他不能成为圣人,就是在善恶里边流转,或者到天上去,或者到人间来,或者到三恶道去,就是在这里一升一沉,一善一恶;有的时候苦恼,有的时候快乐,就是这样子变动。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圣人,他们学习无为法成功了,永久的安稳、自在,没有苦恼,把这个三恶道、三善道这个苦恼的境界完全的息灭了,所以他是圣人。

  假设有人问:佛法是干什么的?学习佛法有什么好处呢?在这个地方简单的可以看出来,就是除灭了三恶道、三善道的苦恼境界,能成为圣人,这就是佛法的好处,佛法的好处就是在这里。

  我们现在想要学习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这个地方是属于那一部分呢?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漏法?是无漏法?《心经》说的道理就是在无漏法里边,无漏法里边,而是佛这一部分的。在阿罗汉、辟支佛,不是他主要的利益对象。

  般若波罗蜜是成佛的法门,成佛的方法,也间带的能利益阿罗汉、辟支佛的。你想要成阿罗汉、成辟支佛,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想要成佛,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但是般若波罗蜜主要是成佛的,这个辟支佛、阿罗汉是他次要的利益对象,不是主要的。

  有为法

  无为法

  我们从这个大概的说法画一个图,最上面是一个法,两边是一个有为法,一个无为法。那么学习无为法,就成为无漏法了;我们迷惑了无漏法,就成了有漏法。我们现在都在有漏法里边,都在有漏的境界里边活动。我们能接触佛教,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就是对向于无漏法,对向于无为法,对向于佛的那个方向去了。

  我们若是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好处?从这个表上可以看出来,刚才说这个可以画成一个表。没有正式讲《心经》之前我想讲的这一段,到此为止。

  贰、释经题

  那么我现在就开始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题目,讲这个题目,题目讲完了,就讲翻译经的人――玄奘法师,第三段正式讲经文。

  一、般若

  〔一〕、总说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题目我先讲「般若」两字。般若是印度话,中国话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智慧,刚才我们这个表,有个大概的分际,有个界线,它是属于无漏的,属于圣人的智慧,属于佛的智慧,但是没有成佛以前就是菩萨,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佛的智慧呢?是菩萨的智慧呢?这是菩萨的智慧,他圆满了以后就是佛的智慧。

  这表示它不是世间上的智慧,不是三恶道、三善道的智慧。这个三恶道、三善道,其中在三善道里边也是有智能的。鬼神界、诸天也有智慧的。我们人间的人,为了生活的事情,或者是为社会上的事情,为国家的事情,老是得要去忙,做很多事,那么除了一少数人专门做学问,其余的人都不能专心做学问,那么是不同的。

  诸天,他们没有生活的负担,大梵天王、色界天、无色界的人、欲界天人,他们没有生活上的事情,他们也不能闲着的,有很多事,就是他们也会做很多事,也会读很多书。我看玄奘法师传,提到《阿毘达磨俱舍论》的事情,那上面说鬼神界还要学这个《俱舍论》。说我们人间的佛教徒,在印度很多的佛教徒要学习《俱舍论》,就是鬼神也要学,可见这个《俱舍论》,它的宝贵是这样子。

  那么诸天有相信佛法的,也是学习佛法的。我们人间的人,佛教徒欢喜学习佛法,

  诸天也欢喜,相信佛法的诸天会欢喜。也有不相信佛法的诸天,他们另外也有经书,

  也是都在学习、读书的,也有很多事,所以他们也是有很大智慧的,但是除了佛法以

  外,都属于世间的智慧。

  这个世间人,尤其是人间的事情,各式各样的智慧也都是很重要,没有那种智慧,

  这个世界上乱得更厉害了。但是虽然有智慧,这个世间上还是搞不好,所以需要有宗

  教。那么现在讲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不是世间的智慧,是佛、菩萨的智慧。

  现在讲这个般若,我想分两部分讲,一部分是总说,第二部分别说。总说,说一

  个大意;别说,再分开几段讲。总说怎么讲法呢?《大智度论》龙树菩萨有一个解释,《大智度论》上龙树说:「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玄奘法师翻译,他加一个「多」,般若波罗蜜多;鸠摩罗什法师他翻译,可能「多」字那个音,他没有写,略去了,意思一样。「诸菩萨」,很多的菩萨。

  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凡夫的菩萨,一种是圣人的菩萨。我们普通人,我们普通这

  个凡夫,我们相信了佛法,我们感觉佛法很好,深心的相信,深深的相信,我们愿意

  成佛,我们有这样坚定的信愿,不是容易变动的,你真能有这样的志愿,你就是菩萨,

  那么这就是凡夫菩萨。从这里开始,你继续的修学佛法,你成为圣人了,那么那个时

  候你就不是凡夫菩萨,是圣位的菩萨。

  现在这个文上说:「诸菩萨」,很多想要成佛的人,他从凡夫的时候,「发心」就是

  立志,他立志,立什么志愿呢?就是想要成佛,想要成佛,也就是说求一切种智,这

  个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无所不知,所以叫一切种智。

  「种」有一个门的意思,这个门是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一个房子有很多门,从这里

  一个门也能入到房子里,从那个门也能,从那个门也能。我们想要到纽约去,从南边

  也可以去,北边也可以去,东西南北,很多很多的道路都能去。佛的智慧就是通达世

  间上一切一切的事情,他是很多很多门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形相这一方面去通达很多很多的道理,我们从声音这一

  方面也能通达很多很多的道理;我们从时间,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四点钟,

  这是个时间,从时间上能通达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说一个俗气的话,这个算命先生,

  从你的年、月、日、时,能推算你以前怎么回事,以后怎么回事,说出很多很多事,

  每一个人的年、月、日、时不同,所以每一个人的情况也不同。

  从时间上能推知很多很多的事情,时间上,就是这个高山,它有多高有多大,什

  么形相,佛能从这个地方也能通达很多很多的事情;佛能从人的情况里面能通达很多的事情,从天、鬼、菩萨、阿罗汉,各式各样的情形能去明了。

  我们中国,大概是唐朝,从印度来一个出家人,到中国来,他说他的鼻子和我们

  的眼睛差不多,我们眼睛读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以读,从文字上

  能明白道理,要利用眼睛,他不用,他能利用鼻子就可以,那么我们中国人不相信,

  试验试验你,拿中国的《易经》给你,你说说什么道理。他就拿过来,鼻子一闻,说

  是这里面有一种味道,他说这里面有一股玄味。

  就是世间上色声香味触法,天、人、阿修罗,各式各样的事情,乃至一朵花,很

  多很多很多的学问,每一个门,都能有无穷无尽的道理的,佛都具足这种智慧,这叫

  一切种智。那么其余的人不行,不具足,所以也不是佛。

  从初发心的菩萨,他欢喜得到佛的智慧,他立下这个志愿到成佛,「于其中间,知

  诸法实相慧」,通达一切法真实的情况,我们不知道。譬如说我是近视眼,我不是说谎

  话,不是说笑话,我是近视眼,我昨天晚间看月亮,我自己知道,就是看得不对,月

  亮很光,我看见那个光有十字,有个十字,当然我最近读书也多一点,就是我没有看

  见月亮的真相,我看见是看错了嘛。

  就是我们凡夫的肉眼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不知道,佛知道,所以「知诸法

  实相慧」,知道一切法真相的智慧。眼睛有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