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世界,他自己就明白佛法了,他就成爲聖人了,有神通,有廣大的神通,所以叫做獨。獨就是他自己的意思,不需要別人教導,沒有老師,他自己就成功了,所以叫獨覺。
那麼這個阿羅漢就是出現在有佛的世界,有佛法的世界,要有老師教導,我跟你學,我才努力的修行,這時候才成爲聖人的,那麼這就是阿羅漢,能除掉了煩惱。這是兩種。
辟支佛這個事情,他叫獨覺,他爲什麼不需要有老師,他怎麼會自己就能成功,就能夠覺悟佛法,能成爲聖人呢?就是他以前有過栽培,他在這個生命以前見過佛,修學過佛法,而且還栽培了很多很多很多的,不過他這個成爲聖人的因緣,是在無佛、
無佛法的時候成熟的,從他這個時候來講呢,所以稱爲獨覺,是這樣意思。
在佛法裏面講,沒有無因緣而會有果的,沒有這回事情。那麼第叁種就是說佛,佛也是自己獨覺,不需要有老師的,他自己修行成功的,但是也是很久很久很久的栽培,最後不用有老師,他就成佛了。那麼和獨覺有什麼不同呢?獨覺這個人,雖然不需要有老師他能成爲聖人,他就是自己成爲聖人,他可能還能夠利益了他周圍的人,少數人,他不能像佛這樣子,在這個世界上建立佛教,建立一個宗教,有很多很多的弟子,教化很多很多的人相信佛法,這個辟支佛不能這樣子,這是不能的。
其次呢,佛的智慧是廣大的,神通廣大,究竟圓滿的,那辟支佛、阿羅漢都不能比。那麼這叁種都是聖人,都是沒有煩惱的,雖然都是沒有煩惱,但是佛的智慧最高深,功德最圓滿,都是沒有煩惱,都是無漏的。那麼這個有漏同無漏加起來,都是有爲法,都是有因緣和合,都是要創造,而後才會出現的,這是因緣有的,不然不會有的。
那麼這個有漏法同無漏法比較起來,和這個無爲法有什麼關系呢?我剛才說這個法裏面一種是有爲法,一種是無爲法;有爲裏面,一個有漏法,一個無漏法,那麼這兩種和無爲法有什麼關系呢?我們簡單地說,這個阿羅漢也好,辟支佛也好,佛也好,他們爲什麼沒有煩惱,爲什麼他能成爲聖人?他們就是學習這個無爲法而成就的。我們讀《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就是他們都是學習無爲法而成就的。
這個叁惡道、叁善道的有漏法,就是不學習無爲法,迷惑了無爲法,所以他不能成爲聖人,就是在善惡裏邊流轉,或者到天上去,或者到人間來,或者到叁惡道去,就是在這裏一升一沈,一善一惡;有的時候苦惱,有的時候快樂,就是這樣子變動。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的聖人,他們學習無爲法成功了,永久的安穩、自在,沒有苦惱,把這個叁惡道、叁善道這個苦惱的境界完全的息滅了,所以他是聖人。
假設有人問:佛法是幹什麼的?學習佛法有什麼好處呢?在這個地方簡單的可以看出來,就是除滅了叁惡道、叁善道的苦惱境界,能成爲聖人,這就是佛法的好處,佛法的好處就是在這裏。
我們現在想要學習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這個地方是屬于那一部分呢?是有爲法?是無爲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心經》說的道理就是在無漏法裏邊,無漏法裏邊,而是佛這一部分的。在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他主要的利益對象。
般若波羅蜜是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方法,也間帶的能利益阿羅漢、辟支佛的。你想要成阿羅漢、成辟支佛,也要學習般若波羅蜜;你想要成佛,也要學習般若波羅蜜。但是般若波羅蜜主要是成佛的,這個辟支佛、阿羅漢是他次要的利益對象,不是主要的。
有爲法
無爲法
我們從這個大概的說法畫一個圖,最上面是一個法,兩邊是一個有爲法,一個無爲法。那麼學習無爲法,就成爲無漏法了;我們迷惑了無漏法,就成了有漏法。我們現在都在有漏法裏邊,都在有漏的境界裏邊活動。我們能接觸佛教,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們就是對向于無漏法,對向于無爲法,對向于佛的那個方向去了。
我們若是學習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什麼好處?從這個表上可以看出來,剛才說這個可以畫成一個表。沒有正式講《心經》之前我想講的這一段,到此爲止。
貳、釋經題
那麼我現在就開始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題目,講這個題目,題目講完了,就講翻譯經的人――玄奘法師,第叁段正式講經文。
一、般若
〔一〕、總說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題目我先講「般若」兩字。般若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智慧的意思。這個智慧,剛才我們這個表,有個大概的分際,有個界線,它是屬于無漏的,屬于聖人的智慧,屬于佛的智慧,但是沒有成佛以前就是菩薩,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佛的智慧呢?是菩薩的智慧呢?這是菩薩的智慧,他圓滿了以後就是佛的智慧。
這表示它不是世間上的智慧,不是叁惡道、叁善道的智慧。這個叁惡道、叁善道,其中在叁善道裏邊也是有智能的。鬼神界、諸天也有智慧的。我們人間的人,爲了生活的事情,或者是爲社會上的事情,爲國家的事情,老是得要去忙,做很多事,那麼除了一少數人專門做學問,其余的人都不能專心做學問,那麼是不同的。
諸天,他們沒有生活的負擔,大梵天王、色界天、無色界的人、欲界天人,他們沒有生活上的事情,他們也不能閑著的,有很多事,就是他們也會做很多事,也會讀很多書。我看玄奘法師傳,提到《阿毘達磨俱舍論》的事情,那上面說鬼神界還要學這個《俱舍論》。說我們人間的佛教徒,在印度很多的佛教徒要學習《俱舍論》,就是鬼神也要學,可見這個《俱舍論》,它的寶貴是這樣子。
那麼諸天有相信佛法的,也是學習佛法的。我們人間的人,佛教徒歡喜學習佛法,
諸天也歡喜,相信佛法的諸天會歡喜。也有不相信佛法的諸天,他們另外也有經書,
也是都在學習、讀書的,也有很多事,所以他們也是有很大智慧的,但是除了佛法以
外,都屬于世間的智慧。
這個世間人,尤其是人間的事情,各式各樣的智慧也都是很重要,沒有那種智慧,
這個世界上亂得更厲害了。但是雖然有智慧,這個世間上還是搞不好,所以需要有宗
教。那麼現在講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是佛、菩薩的智慧。
現在講這個般若,我想分兩部分講,一部分是總說,第二部分別說。總說,說一
個大意;別說,再分開幾段講。總說怎麼講法呢?《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有一個解釋,《大智度論》上龍樹說:「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玄奘法師翻譯,他加一個「多」,般若波羅蜜多;鸠摩羅什法師他翻譯,可能「多」字那個音,他沒有寫,略去了,意思一樣。「諸菩薩」,很多的菩薩。
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凡夫的菩薩,一種是聖人的菩薩。我們普通人,我們普通這
個凡夫,我們相信了佛法,我們感覺佛法很好,深心的相信,深深的相信,我們願意
成佛,我們有這樣堅定的信願,不是容易變動的,你真能有這樣的志願,你就是菩薩,
那麼這就是凡夫菩薩。從這裏開始,你繼續的修學佛法,你成爲聖人了,那麼那個時
候你就不是凡夫菩薩,是聖位的菩薩。
現在這個文上說:「諸菩薩」,很多想要成佛的人,他從凡夫的時候,「發心」就是
立志,他立志,立什麼志願呢?就是想要成佛,想要成佛,也就是說求一切種智,這
個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無所不知,所以叫一切種智。
「種」有一個門的意思,這個門是什麼意思呢?譬如說一個房子有很多門,從這裏
一個門也能入到房子裏,從那個門也能,從那個門也能。我們想要到紐約去,從南邊
也可以去,北邊也可以去,東西南北,很多很多的道路都能去。佛的智慧就是通達世
間上一切一切的事情,他是很多很多門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從形相這一方面去通達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從聲音這一
方面也能通達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從時間,一九八叁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後四點鍾,
這是個時間,從時間上能通達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說一個俗氣的話,這個算命先生,
從你的年、月、日、時,能推算你以前怎麼回事,以後怎麼回事,說出很多很多事,
每一個人的年、月、日、時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的情況也不同。
從時間上能推知很多很多的事情,時間上,就是這個高山,它有多高有多大,什
麼形相,佛能從這個地方也能通達很多很多的事情;佛能從人的情況裏面能通達很多的事情,從天、鬼、菩薩、阿羅漢,各式各樣的情形能去明了。
我們中國,大概是唐朝,從印度來一個出家人,到中國來,他說他的鼻子和我們
的眼睛差不多,我們眼睛讀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以讀,從文字上
能明白道理,要利用眼睛,他不用,他能利用鼻子就可以,那麼我們中國人不相信,
試驗試驗你,拿中國的《易經》給你,你說說什麼道理。他就拿過來,鼻子一聞,說
是這裏面有一種味道,他說這裏面有一股玄味。
就是世間上色聲香味觸法,天、人、阿修羅,各式各樣的事情,乃至一朵花,很
多很多很多的學問,每一個門,都能有無窮無盡的道理的,佛都具足這種智慧,這叫
一切種智。那麼其余的人不行,不具足,所以也不是佛。
從初發心的菩薩,他歡喜得到佛的智慧,他立下這個志願到成佛,「于其中間,知
諸法實相慧」,通達一切法真實的情況,我們不知道。譬如說我是近視眼,我不是說謊
話,不是說笑話,我是近視眼,我昨天晚間看月亮,我自己知道,就是看得不對,月
亮很光,我看見那個光有十字,有個十字,當然我最近讀書也多一點,就是我沒有看
見月亮的真相,我看見是看錯了嘛。
就是我們凡夫的肉眼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不知道,佛知道,所以「知諸法
實相慧」,知道一切法真相的智慧。眼睛有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