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玅境长老于一九八三年宣讲

  壹、前言

  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次。《心经》在中国佛教界里边,是流行最广的一部经,讲的人也特别多,它的批注也很多,可是这一部经在佛法里边,它是属于深义的一部分,不是浅显的。本人并没有听人讲过,这一次,现在有机会叫我来讲,也就是等于叫我学习一遍。

  那么我参考的书,主要的有四种,就是静迈疏、窥基幽赞、贤首略疏,和现代的印顺法师的讲记。静迈这位大德,他是同玄奘法师同一个时期的人,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以后,开始翻译经的时候,在全中国选出来十一位大德,给玄奘法师作翻译经的助手,那么静迈法师是其中的一位,可以知道这位大德是很有成就的一位。

  第二种是窥基法师的《幽赞》,窥基法师在中国佛教的名望很高的,他是法相谁识宗的,一般地说就是所谓祖师,玄奘法师以后,唯识宗的祖师,他的著作很多。但是他在玄奘法师的弟子里边,他还是年轻的一位,简单的说,他是贞观二十二年,那一年十七岁,出家做沙弥,拜玄奘法师作和尚的,但是他很快的很有成就,就参加玄奘法师的译经。

  他和静迈法师比较,静迈法师是老资格了,年纪也大,可是思想上看,应该说都是唯识的思想,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有把静迈法师算作玄奘法师的学生,也有这么样写的。但是静迈法师《心经》的疏,我们读他的疏,感觉到他对于《大度智论》也是很熟的,所以说他虽然说唯识宗的思想,多少也有龙树菩萨的味道。

  那么第三种是贤首《略疏》,华严宗的祖师:贤首国师,这是了不起的大德,他也有《心经》的批注,这是第三种。第四种就是现在的印顺法师有讲记,印顺法师他是龙树菩萨的思想,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全部的佛法。那么其余的《心经》的批注很多很多的,当然我有时间也会去读,那么我虽然没有听过人家讲,但是我从这几部著作上去学习,我学习完了,我向各位复讲,就是这样子的一种讲法,所以我讲的也算是有本子谈,不是随便乱说。可是也难免会有错误,希望各位发觉我有错误,也希望能够告诉我,我也非常欢迎的。

  在没有正式讲《心经》以前,我想先简单的介绍佛教的大意,我希望这样能帮助我们对于《心经》的讲和听,容易了解,容易讲也容易了解。我怎么样介绍呢?介绍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人把它综合几条把它说明,我现在不那样子,我想由少而多的

  这么样讲。

  我们浅白一点说,就是各式各样的事物,都可以名之为法,都可以这样讲,在佛法里面,特别的定义,这个「法」字的意思,它本身有轨则的意思,就是它本身有一个定义,老也不变,那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同它接触的时候,我们能有一个认识,具备这样的条件就名之为法。现在我写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它来代表所有所有的事物,用一个字来说,就是法。

  这样子说完了以后,再给它一个分类,我想分两类,分两类是什么呢?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所有的法里面,把它分成这么两类。怎么叫做有为法呢?是凡是有时间性的,有空间性的,它占有一个位子的,它是有生灭的变化的,这就叫做有为法,它原来没有,有了关系,有了什么样的条件,它出现了,出现了,经过了一个时间,或长或短,它又息灭了,那么这就叫做有为法。

  在佛法里面现成的话,就是是凡是有生、住、灭的现象的,就是有为法。生就是它出现了,原来它没有,现在有了,那叫生;住就是它存在,继续的存在了一个时间;灭就是它息灭了。这个存在里边,其中包含着变化的意思,如果它没有变化,它就不会息灭的,不会消灭的。那么有生住灭的现象,都叫做有为法。

  无为法就是和有为法相反的,没有生住灭的行相,就叫无为法。譬如说这个声音,我们说话的声音,没有说话的时候,这个声音没有出来,一说话的时候,有了声音,随说,随生随灭,它不常住,这叫有为法。那么无为法呢,就是根本也没有生,所以也没有灭,根本就没有生,所以也不生,也就不住,也就不灭,那么那就叫做无为法。无为法的这个法里边的事情很多,我们等一会儿再说。

  现在继续的再说有为法的意思,有为法里边又分成两种,那两种呢?就是有漏法、无漏法,分成这么两种。怎么叫做有漏法呢?漏这个字怎么讲呢?这个漏,我们通常讲,我们装这个一个盆,里面放水,但是这个盆有漏洞,这个水就流出来了,它就漏水,这个漏字可以这样用。那么在有漏法里面这个漏字,也有这样的意思,一个是漏出来的意思。我先说一个譬喻来表示这个漏的含义。譬喻人,这个譬喻不大好听,譬喻人生疮,身上生一个疮,肿起来很大,它熟了,它就往外流脓、流血,那么这叫做漏,这就是漏的意思。

  在佛法里面用这个漏字怎么讲呢?说我们人哪,拿我们人作基本来说,我们人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这六个部分,眼耳鼻舌身意,有这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同外面的境界接触的时候,眼看见色的时候,看见这些形相的时候,看见这些物相的时候;这个耳听见一些声音的时候;鼻嗅到什么香、臭的味道的时候;舌,我们尝到什么酸甜苦辣味道的时候;这个身,我们感觉到冷,感觉到热,感觉涩、滑、轻、重,有种种

  感觉的时候;这个心,思惟各式各样境界的时候。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我们的心不是不动的,心里面就会有波浪。像这个水,风吹来的时候,水就有波浪。

  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风,一吹到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也有波浪,有什么波浪呢?就是有烦恼,不是爱烦恼,就是瞋烦恼。我欢喜,或是我愤怒了,各式各样的烦恼。那么从眼耳鼻舌身意里边,就流出来很多很多的烦恼,这就是漏的意思,这是有漏。那么再加一点意思来讲呢,是凡是由烦恼生起的事情,都叫做漏。这个事情又能生出来烦恼,就是在佛法上讲,我们这个生命是由烦恼来的,这个烦恼造成了我们这个生命以后,我们这个生命又会出来烦恼,由烦恼生的,又会去生出烦恼,这样意思的,都叫做有漏。

  那么谁有这种条件呢?这个有漏法,就是一个三善道,一个三恶道。三种善道,这三种是比较好的,就是天、人、阿修罗;还有三种是不好的,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

  人,就是我们的身份名之为人。天,是比我们好得多,他的福德很大,有神通,有光明。我们本身要假藉太阳的光明、月亮的光明、灯的光明,这个天,他不用,他本身这个身体能发出光明来,他有很多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天上的人都有这五种神通,生活很快乐、很自在的,寿命也比我们长,这是天。

  阿修罗也是一种福德很大的,和诸天的福德一样,但是阿修罗这个人,品德不如诸天,阿修罗这个好胜的心理很强。佛在世的时候,讲解佛法,说四念处,他要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他要说三十八道品,他总是不随顺,他常和诸天斗争,他和诸天就是总是不对。

  在《大毘婆沙论》上说,说这个释提桓因是忉利天主,我们中国这个道教说有玉皇大帝,就类似这个释提桓因。这个释提桓因的第一个夫人就是阿修罗王的女儿。这个阿修罗他有点特别,阿修罗里面的男人,非常丑陋,但是阿修罗里面这个女人比天女还要美,所以释提桓因他要娶阿修罗王的女儿作第一夫人,也因为这个关系,互相有些烦恼。诸天常和阿修罗作战,有这样事情。不过我们也没有看见阿修罗什么样子,也没有看见天什么样子,我们只是在经书上,佛这么说,当然佛是圣人,无所求于我们,当然绝不会有谎话的。

  人,就是我们现在的这种境界,有的情况好一点,有的情况不那么理想,智慧高一点,低一点,也种种的差别的。其次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个畜生我们能看见一部分,有飞鸟,有牛、有驴、有蛇、有老虎,这都是。畜生的世界,也是很苦的境界。

  地狱和饿鬼我们没有看见过,有的人,他的眼睛有点特别,能看见鬼。地狱是特别苦恼的一种人,饿鬼里边和畜生里边,有的也非常苦恼,有的稍好一点。这个鬼神,一般说神和鬼一样,大福德的鬼就是神,一点福德没有的就是饿鬼,饥饿,没有饭吃,也没有水饮,很苦恼的。

  这个三恶道、三善道,这个善恶两个字,就表示他们的原因,为什么他们情况好一点,为什么他们情况不好,就是他原来做过好事,他原来做过恶事。有好因,有好果;有恶因就有恶果。但是佛教里边的道理,这六条道路,以人为本。我们人做好事,我们会生天,到天上去享天福;我们的好事做得不十分的理想,可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就到阿修罗道去。还有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烦恼很大,到龙道里边去。这个龙的福德也是很大的,但是牠有很多苦恼。那么就是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其中夹杂一些烦恼,所以你有这样的因,也就有这样的果报。

  其中这个神也是,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其中也有些不正常的地方,就作鬼神,有福德的神;光是做恶事,就是到地狱去了,到饿鬼去了。以人为根本的,人造了罪,到三恶道;我们做了功德,做了好事,就在三善道。不管是善也好,是恶也好,都是有烦恼的,所以都是有漏法。这个有漏的这件事,这三个字的名词,不要说太多,就简单说这么多。

  第二个名字:无漏法。怎么叫做无漏法呢?那么和刚才的意思相反,没有烦恼的,那就是无漏法。这个没有烦恼的无漏法是谁呢?谁有这个条件呢?辟支佛、阿罗汉、佛这三种圣人都是无漏的。我们通常念: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很多很多的菩萨,这个菩萨也应该算在内。菩萨和佛,菩萨是因,佛是果。说佛,就包括菩萨在内;说菩萨呢,佛也在内,所以就是说三种就可以了。

  辟支佛,这个辟支佛是印度话,中国话翻译作独觉,孤独的独,单独的独,独立的独,觉悟的觉,独觉,就是他是出现在没有佛,没有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