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是没有知识。拿我们人说,我们降生以后,我们什么都不懂,由父母的教导,才知道一、二、三、四、五,知道种种的名字,后来读书,又增长了很多的知识。没有知识,就是无明,有了知识,就是破除无明了,知识多,无明也破除去多。
但是佛教里面说这个无明,一般性的无明也在内,但是在凡夫的时候,修学佛法所要破除去的无明,不是一般的无明,是说对于真理不觉悟的,这一方面的无知识,这一方面的无明,是这里所说无明的。那么破除去,有光明的照耀,破除去无明了,你得到智慧眼了,那么「照见五蕴皆空」,不然的话,不能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两个字,简单就这样解释。
「五蕴」,我先说这个蕴的意思。这个蕴,是积聚的意思,说白话就是一大堆。积聚叫做蕴,一大堆、一大堆的,也就是一类一类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叫做五蕴。这五蕴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生命,这个生命里面的成份,都是什么呢?佛简单地把他分成五类,分成五聚,叫做色、受、想、行、识,就指一个人的生命体说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原来这个境界就是在自身上,自身上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当然是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在佛法的态度来看,所有的问题都在自身这一方面,都在这里,不是在外边,就是外边有什么问题,也是轻微的,主要的问题是在自身这上面,所以要从这里解决,「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色蕴是什么意思呢?色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色有两个意思,这个色有内、外的分别。我们这个身体,叫做内色,身体以外的世界,一切形相的东西,是外色。内色也好,外色也好,这个色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质碍的意思,一个是变坏的意思。
他有体质的,有碍,有阻碍性的。就是两样物质相遇的时候,它就会障碍,不能够并容,不能同时、同处有两种色在一起,不能,各有各的处所,不能并容,所以是有质碍的。第二个意思是变坏,就是色这种东西,佛教里面的分类: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这都是色。地水火风这个色里边,它本身里边有矛盾,有变化,它会变坏,或者有外边的力量冲击它,也加重了它的变化,它不断地变化,它就会坏,所以叫变坏,有变坏的意思,不是很坚牢,不可破坏的,不是这样的。这是色的定义。
一、清净色
可是在我们身体里面这个色法,和外边的色法,统起来说呢,佛法里面,把它分成三类色。分成三类:清净色、清净所取色、意所取色,分这么三种。什么叫做清净色呢?就指我们身体里边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这五种在佛法里面讲,我们这个眼能够见,能够见这一切物象,因为他里边有清净的四大,比较精微的地水火风组织成的眼根,他有见色的功能。但是这种清净四大,我们这个肉眼不能见的,肉眼看不见,要天眼才能看得见的。现在的生理学的解释,我不必说了,我就是这么简单的说。这个耳根也是,也是一种清净四大组织成的,他有听声音的功能,所以也是清净色。眼耳鼻舌身都是这样子。这是清净的清净色,就是我们的这个五根。
二、清净所取色
清净所取色,就是五根所取的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色。这五种色是我们的五根所取的,所能见、闻、嗅、尝、觉的对象。
这是一个内色,一个外色。
三、意所取色
第三个是意所取色。意所取色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所取的色法。我顺便说一点,清净所取色,这个清净的五根,佛法里边虽然说,他能够取外边的色声香味触,但是他没有了知性,要假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才能了知色、声、香、味、触的。可是这个识去了别外境,没有五根也不行。没有根,识还不能了知外边的境界,一定他们要合作才可以。
现在说这个意所取色,这个意识,他能够去了知色法。这个意识同前五识的分别,在什么地方呢?譬如我们的眼识,这个眼,眼能够看见青黄赤白的颜色,看见,但是他只能见,他只能够见这个青黄赤白,他不知道说这是青黄赤白,不知道。等你知道是青黄赤白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了。那么就是有这么点差别。现成的佛教里面的语
言名词,这个眼识见一切颜色的时候,只能了别,不同于木、石,木头、石头,它是
没有了知性的,眼识是有了知。虽然有了知,但是他没有名字,他不知道名字,不知
道这是青,青这是个名字,黄、赤、白,我、你、他,房子、树,这都是名字。这个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没有名字,他是能够去了别,但是没有名字。
眼识了别的境界和耳识也不同,耳识能了别音声,耳识不能了别色,眼识他不能去了
别声音,他各有各的范围,但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了,第六意
识分别很多很多的事情。
现在说到意所取色,意所取色是什么呢?我们一般的说法,我们的眼睛看见的形
相,我们眼睛不见了,第六意识也都能分别,分别这是青黄赤白,意所取色。我们作
梦的时候,有种种境界,看见种种境界,那个时候呢,前五识是不动的,睡觉的时候,
前五识休息了,那个时候也能看见什么境界,能听到什么声音,或者是吃什么东西,
或者做什么事情,完全是第六意识的活动。那么这些颜色呢,也都是意所取色。
〔一〕、律仪色
但是经论上,把它分成几种:律仪色、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简单分成这些。
意所取色,经论上就把它分成这三种,还有分成很多种的,不要讲那么多,律仪色、
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也有说所引色。律仪色就是相信佛法的人受戒,受戒叫律
仪。受戒的时候,有一种色法生出来,那么叫做律仪色。这个色,怎么叫做色呢?就
是因色而生,所以叫做律仪色,也叫做无表色。我先说律仪色。我们相信了佛法,知
道做恶事不对,做善事有功德,佛慈悲为我们规定出来,这一样事不要做,这一样事
不要做。假设说五戒,不要做这五种事,把这五种非法的事除掉,没有这种罪过,就
是有功德。我相信,我相信佛说的对,我愿意这样做,我受这五种戒,除掉这恶事,
做善事。有信,有信心,有欢喜心,决定这样子,你先有这个志愿,然后经过一个仪
式,通过一个仪式,那么你用这个断恶修善的志愿,去奉行这五条戒,通过这个仪式
做完了,你这志愿,你这个身口意的诚恳心,通过这个仪式,你这个心这样活动的时
候,就从这个境界,这就是色法,就生出来一种功能,储藏在你心里头,这个就叫做
律仪色。你有了这个律仪色的时候,这种错误事情我不做,他就有止恶行善的功能、
作用,叫律仪色。
当然你受这个戒是尽形寿,这个生命存在一天,我就不犯这个戒,那么这个色,
在你生命里面就尽形寿的存在,等到生命破坏了,结束了,这个色也没有了。你若受
了菩萨戒不是,受了菩萨戒,这个律仪色是尽未来际也不坏,因为你受戒的时候,你
的发愿,你的志愿就是说是尽未来际,不是说尽形寿,尽形寿只是这一个生命,尽未来际就是无穷尽的继续下去。所以这个律仪色有长有短,这个律仪色也是意所取色,当然与前五根有关联。
〔二〕、不律仪色
还有一个不律仪色,不律仪色就是非佛教徒,有邪知邪见的人,他认为做恶事是
对的,他愿意做恶事。杀猪或杀羊,做种种恶事的,以那个为职业的,欢喜那样做的。
那么有那样的志愿,有那样的欢喜心,也就在自己心里面成就了一种功能,也就是色
法,也是无表色。他不能够,像我们行、住、坐、卧,或者我们愤怒了,怒发冲冠,
眉毛动,扬眉瞬目,表现出来的形象,我们可以看见的,那么这是表色──表现出来。
这个律仪色、不律仪色,是储藏在心里面的,不能表达出来,所以叫无表色。这是不
律仪色。
〔三〕、定自在所生色
第三个是定自在所生色。定自在所生色是什么呢?就是得了禅定的人,最低限度
你要得到色界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最低限度你要得四禅。得到这个禅定以
后,你对于世间上这个色法,有自在的力量,随时你心里面想要怎么变现,就怎么变
现。这个变现有两种,一种是已经,这里面有了,有了一种物质。譬如说这里面现在
有一个面包放在这里,有一个面包,他说现在有十个面包,这就是十个,就添了九个。
或者说面包,他说这里面是块黄金,那么这个面包就成了黄金了。根本没有面包,他
说有,没有就是有,可以由无而有,已经有了,也可以随他心转变,那么这就是定自
在所生色。
那天我们说目犍连尊者降伏外道,在河的上面变现一条桥,原来没有桥,他的神
通变现一条桥,这一条桥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定自在所生色,就是禅定的力量,也就
是神通,也就是他的定的力量变现出来,但是那个色,那个物质,随那个现神通禅定
那个人的心里来决定的。这一条桥,佛和这些大比丘在上面走,这个桥能承载这些人
过去,但是别的人走可是不行,别的人在上面走,就掉在水里面去了。这个桥的作用
也随有禅定这个人,现神通这个人来决定,这都是定自在所生色。这里面也有深浅的
不同。定自在所生色,当然这是第六意识,不是前五识,所以也叫做意所取色。这是
约六根、六识来分类,分这么几种色,清净色、清净取色、意所取色。
一、业所引色这么讲。要是统起来讲,也可以不这样说。统起来说,可以这样说,是业所引色、定所引色,也可以说生,定所生色、圣出世间善所生色,这个无漏的境界也包含在内。业所引色,就是我们欲界的人,色界天的人,在这两个范围内的众生,他的这个生命体,和外面的世界都是业,他的业力所创造的。像地狱里面的猛火,种种受苦的境界,都是他们罪业变现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