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有没有地狱,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你没有罪业,就没有地狱。有那样特别恶的罪,那么就变现出来地狱,来自己受苦,那么这都是业。
二、定所引色
色界天上的人,他的生命也是他的业,他也有物质,有这个生命。无色界天的人,因为这个人,得到四禅的时候,他不高兴这个有形相的身体,他要破坏这个身体,不要有色,唯独是识,唯独是心──第六意识。那么他这样子修行成功了,他得到的那个生命,就但是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没有有形相的、物质的生理的身体。但是这一类有禅定的人,就是无色界天的人,他没有这个业所引色,但是他若想有有形相的身体也能。定所引色,他能在他那个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在那个禅定作意,他能变现出来一个身体,变现种种的物质的境界,他能变现。
所以无色界天的人,如果他是相信佛法,能接受佛的教化,他听佛说法的时候,他也可以有个身体,那么那个时候,他这个色,那个生命色,是定所引色,他也随时也可以废掉他,我不要了,又回复到原来的第六意识境界,也可以那样子。这两种都指世间上的,我们凡夫世间上的世界
三、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
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就是不是凡夫世界,是圣人的世界,属于他受用土、实报庄严土。这个无漏的,没有惑业苦,所有的烦恼都除掉了,那无漏的戒定慧,无漏的六波罗蜜的功德,所变现的那个色,变现的物质,变现的生命,那样的色,不是有漏的境界。凡圣同居土的世界,有圣人,也有凡夫,但是超过了这个世界以上,像智者大师说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圣出世间善根所生色。所以这个物质,不但凡夫世界,出世间的佛菩萨世界,也是有的;但是那个物质,可是和世间有不同。
好像是《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国,世界上人的身体,在日光的光明之下,没有影子。我们这个身体,遮住光明的时候,就有影,但是阿弥陀佛世界上的人的身体,没有影子。各式各样的业力,各式各样的功德,造成了各式各样的色、各式各样的物质,这都叫做色蕴。
以下讲受蕴。受蕴的受,是领纳的意思。这个领纳,我们日常上的生活,很熟悉这件事。就是我们的清净色、清净所取色。我们的六根,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我们有感觉。或者有安乐的感觉,或者有忧苦的感觉,或者有不苦不乐的感觉,这都叫做受。可是主要的说法,应该是受果报。我们造了恶业,就受到三恶道的受。业,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我们造了福业,就招感福德的境界,就受安乐的受;我们造了非福业,非福业就是罪业,就受三恶道的苦恼;我们造了不动业,我们就会受到禅定喜乐的受。
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应该是在色受想行,在行蕴里面讲,但是与受有关系,提到了,我就讲了它。福业,就是能得到可爱乐果报的一种业力。我们做了功德的事情,做了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以慈悲心,做了利益人的事情,这就是福业。非福业,就是损害人的,做了有罪过的事情,就招感了不可爱乐的果报。这种果报,人都不欢喜,这就是三恶道的果报,就是受到苦恼的感觉。我们人间的人,应该算是福业,但是我们人间的人,不全是快乐,也有苦,所以是杂受,不纯是快乐,有苦有乐的。
不动业怎么讲呢?就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定业。我们修习禅定成功了,叫做不动业。不动业的意思,有一个解释法,不动就是不移动的意思。譬如我们在人间做了功德,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我们应该是得到福乐的果报,或者是其它可爱乐的果报。但是临命终的时候,这个因缘变化了,有恶知识影响我们,我们有了恶心,这个福业就不能得果报,就生到痛苦的地方去了,转变了,就是移动了,有这种情形。这个人的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但是临命终的时候,有好的因缘。临命终那一短短的时间,有好的因缘影响他,他生了善心,生了惭愧心,生了很强的善心,喔,一生做的恶业,就放在一边,不发生作用,就往生到安乐的地方去了,能变动。
你得到的果报,和你做的事情,有变动,是动业。如果你修色界定,你得到色界四禅了,或者你得到无色界四空定,你在人间这样做成功了,临命终的时候,决定是生到色界天,或生到无色界天,是不可以变动,所以叫不动业。但是其中也有例外的情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得了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这殊胜的禅定,他心里很快乐。他自己得初禅的时候,就认为得初果;二禅的时候,得二果;三禅的时候,得三果;得四禅的时候,认为得四果,得阿罗汉果了。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他认为:我所作已办了,我的大事已毕。他心里很快乐,可是临命终时的境界有变化。得阿罗汉的人,临终的时候,就是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入无余涅槃了。但是得四禅的人不是,得了四禅以后,死亡以后,有中阴身出来,由这个中阴身往生到天上去。这个修行人,他自己感觉不对,感觉自己没有入无余涅槃,怎么会有中阴身呢?喔,这是佛说谎话,没有解脱这件事。他就从这里,思想就转变了,有很大的瞋恨,就谤毁佛法,谤佛、谤法、谤僧。他这样的恶心一出现,往生四禅的中阴身,息灭了,往生地狱的中阴身出现了,就下地狱了。
所以这不动业,就是这件事例外。不动业,在初禅、二禅、三禅的人,都是喜乐,他的受是快乐的,有喜乐的感觉。到四禅以上,是舍受,是不苦不乐的感觉。所以说色受想行识这个受蕴,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是包含三界在内的。这是受蕴。
凡夫的受就是这样子,若是圣人的受,是不系受。我们凡夫有受的时候,心都是为受所系縳。你受苦的时候,为苦所恼;受乐的时候,就爱着这个快乐,爱着这个快乐,就为乐受所系缚,而生出来爱的烦恼。不苦不乐受就是四禅以上的众生,是不苦不乐。他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其实也是苦恼境界,并不是好境界,因为这里边有很多很多的惑业苦,包藏在里边,并不是真实的解决问题,没能度一切苦厄,但是众生自己不知道。这里面都有系缚相,没得解脱。唯独是阿罗汉、佛、菩萨这些圣人,不系受。六根和六境接触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系缚,所以不系。这也叫做明触相应受,就是一切的圣人有真实的智慧,他的心和智慧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一切境界,他遇见不顺心的境界,他不苦恼;遇见顺心的境界,他也不欢喜,无喜亦无忧。
在《法句经》上有一个偈颂。《法句经》上赞叹阿罗汉有这么四句话:「彼等诸漏尽,亦不贪饮食」。彼阿罗汉,他的烦恼都已经除尽,贪烦恼、瞋烦恼、爱烦恼,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都除掉了。但是他这个身体还存在,还要饮食,还要托钵化缘。虽然有饮食,他不贪着。亦不贪饮食,好吃的,不好吃的,他不分别。「空无相解脱,是彼所缘境」。他那个心在什么地方活动呢?他的心不在贪瞋痴上活动,他观察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一切变化的境界,都是空的,都是无相的,都是无我的,他就分别这个境界。他在这上面活动,就把一切烦恼的境界都解脱了。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是他心里面活动的境界。「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就像鸟在虚空里飞,你看不见牠有踪迹。我们若在泥土的道路上走路,就有踪迹,但是鸟在虚空飞,就没有踪迹。就是他那个心在空、无相上活动,也是没有贪瞋痴的境界。过去的事情,他不留恋;未来的事情,他也不希望;现在的境界,他也不执着,也不爱着。苦恼的境界,他心里也不苦恼;快乐的境界,他心里也不随着快乐。他只是有的时候听佛说法,有的时候入定,定有殊胜的快乐。
(此处录音带缺录一段)宗教也很有力量,但是他的智慧广大、微妙,辩才无碍,他能降伏一切的外道,弘扬佛法。有的外道没有他的智慧大,辩不过他,输给他了,但是心里面不舒服,就拿刀把他杀死。这时候,提婆菩萨,和他的弟子,在森林里面静坐。这个外道拿着刀,到他这儿来,就往他的肚子开刀,把他肚子里的肠、胃都拿出来。拿出来,提婆菩萨说,说是你这个人为狂所乱,一切都是空、无相、无我的境界,你这是颠狂,我现在这个袈娑给你,你赶快穿起来,不然的话,你逃不出去,我的徒弟会抓住你。这个人就把他的袈娑拿过来,把它穿上,就走了。
这里看出来,提婆菩萨这样的境界,他还慈悲,还爱护这个人。他来伤害他,他还爱护他。他不像我们一般的人,你伤害我,我最低限度要抓住你,他没有这样。「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他没有贪瞋痴的活动。圣人是明触相应受,是以智慧为首,不分别苦乐的境界,无喜亦无忧,这是圣人。圣人和凡夫不同。
想蕴怎么讲呢?想,现成的文句,是取像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识去理解外边的境界,去理解什么样的道理;安立种种的名字,能发出种种的语言,这都是想的意思。说我看见一种动物有四条足,头上有角,颈子上垄起来。别人说:「这是什么」?「这是一条牛,牠有一个尾」。等到第二次见到,喔,这是一条牛。这就是以前所见闻觉知的境界,所有的名称,又加到新来的境界上去,这样子所增长、所成就种种的知识,都是属于想,都是想的意思。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我们都有种种的想。按刚才的话来说,就是凡夫的想是颠倒的,圣人的想是不颠倒的,这个意思我不多说了。
行蕴怎么讲呢?行就是行动。但是这个行动,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上种种的行动,以心为主,心若不想要活动,身体也不会动。但是这里边和前面的受想有关联。受到什么境界,想到什么境界,就会自己安排,我应该怎么处理?在想。在没有决定以前,那个不算是行蕴,决定要这样做了,虽然还没有做,但是心里面已经决定了,这时候就是意业,这叫做意业。
烦恼和意业有什么不同呢?就是决定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