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有沒有地獄,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你沒有罪業,就沒有地獄。有那樣特別惡的罪,那麼就變現出來地獄,來自己受苦,那麼這都是業。
二、定所引色
色界天上的人,他的生命也是他的業,他也有物質,有這個生命。無色界天的人,因爲這個人,得到四禅的時候,他不高興這個有形相的身體,他要破壞這個身體,不要有色,唯獨是識,唯獨是心──第六意識。那麼他這樣子修行成功了,他得到的那個生命,就但是意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沒有有形相的、物質的生理的身體。但是這一類有禅定的人,就是無色界天的人,他沒有這個業所引色,但是他若想有有形相的身體也能。定所引色,他能在他那個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在那個禅定作意,他能變現出來一個身體,變現種種的物質的境界,他能變現。
所以無色界天的人,如果他是相信佛法,能接受佛的教化,他聽佛說法的時候,他也可以有個身體,那麼那個時候,他這個色,那個生命色,是定所引色,他也隨時也可以廢掉他,我不要了,又回複到原來的第六意識境界,也可以那樣子。這兩種都指世間上的,我們凡夫世間上的世界
叁、聖出世間善根所生色
聖出世間善根所生色,就是不是凡夫世界,是聖人的世界,屬于他受用土、實報莊嚴土。這個無漏的,沒有惑業苦,所有的煩惱都除掉了,那無漏的戒定慧,無漏的六波羅蜜的功德,所變現的那個色,變現的物質,變現的生命,那樣的色,不是有漏的境界。凡聖同居土的世界,有聖人,也有凡夫,但是超過了這個世界以上,像智者大師說的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那就是聖出世間善根所生色。所以這個物質,不但凡夫世界,出世間的佛菩薩世界,也是有的;但是那個物質,可是和世間有不同。
好像是《無量壽經》上講:阿彌陀佛國,世界上人的身體,在日光的光明之下,沒有影子。我們這個身體,遮住光明的時候,就有影,但是阿彌陀佛世界上的人的身體,沒有影子。各式各樣的業力,各式各樣的功德,造成了各式各樣的色、各式各樣的物質,這都叫做色蘊。
以下講受蘊。受蘊的受,是領納的意思。這個領納,我們日常上的生活,很熟悉這件事。就是我們的清淨色、清淨所取色。我們的六根,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有感覺。或者有安樂的感覺,或者有憂苦的感覺,或者有不苦不樂的感覺,這都叫做受。可是主要的說法,應該是受果報。我們造了惡業,就受到叁惡道的受。業,有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我們造了福業,就招感福德的境界,就受安樂的受;我們造了非福業,非福業就是罪業,就受叁惡道的苦惱;我們造了不動業,我們就會受到禅定喜樂的受。
福業、非福業、不動業,應該是在色受想行,在行蘊裏面講,但是與受有關系,提到了,我就講了它。福業,就是能得到可愛樂果報的一種業力。我們做了功德的事情,做了對人有利益的事情。以慈悲心,做了利益人的事情,這就是福業。非福業,就是損害人的,做了有罪過的事情,就招感了不可愛樂的果報。這種果報,人都不歡喜,這就是叁惡道的果報,就是受到苦惱的感覺。我們人間的人,應該算是福業,但是我們人間的人,不全是快樂,也有苦,所以是雜受,不純是快樂,有苦有樂的。
不動業怎麼講呢?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定業。我們修習禅定成功了,叫做不動業。不動業的意思,有一個解釋法,不動就是不移動的意思。譬如我們在人間做了功德,做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我們應該是得到福樂的果報,或者是其它可愛樂的果報。但是臨命終的時候,這個因緣變化了,有惡知識影響我們,我們有了惡心,這個福業就不能得果報,就生到痛苦的地方去了,轉變了,就是移動了,有這種情形。這個人的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但是臨命終的時候,有好的因緣。臨命終那一短短的時間,有好的因緣影響他,他生了善心,生了慚愧心,生了很強的善心,喔,一生做的惡業,就放在一邊,不發生作用,就往生到安樂的地方去了,能變動。
你得到的果報,和你做的事情,有變動,是動業。如果你修色界定,你得到色界四禅了,或者你得到無色界四空定,你在人間這樣做成功了,臨命終的時候,決定是生到色界天,或生到無色界天,是不可以變動,所以叫不動業。但是其中也有例外的情形,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得了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得到這殊勝的禅定,他心裏很快樂。他自己得初禅的時候,就認爲得初果;二禅的時候,得二果;叁禅的時候,得叁果;得四禅的時候,認爲得四果,得阿羅漢果了。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他認爲:我所作已辦了,我的大事已畢。他心裏很快樂,可是臨命終時的境界有變化。得阿羅漢的人,臨終的時候,就是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就是入無余涅槃了。但是得四禅的人不是,得了四禅以後,死亡以後,有中陰身出來,由這個中陰身往生到天上去。這個修行人,他自己感覺不對,感覺自己沒有入無余涅槃,怎麼會有中陰身呢?喔,這是佛說謊話,沒有解脫這件事。他就從這裏,思想就轉變了,有很大的瞋恨,就謗毀佛法,謗佛、謗法、謗僧。他這樣的惡心一出現,往生四禅的中陰身,息滅了,往生地獄的中陰身出現了,就下地獄了。
所以這不動業,就是這件事例外。不動業,在初禅、二禅、叁禅的人,都是喜樂,他的受是快樂的,有喜樂的感覺。到四禅以上,是舍受,是不苦不樂的感覺。所以說色受想行識這個受蘊,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是包含叁界在內的。這是受蘊。
凡夫的受就是這樣子,若是聖人的受,是不系受。我們凡夫有受的時候,心都是爲受所系縳。你受苦的時候,爲苦所惱;受樂的時候,就愛著這個快樂,愛著這個快樂,就爲樂受所系縛,而生出來愛的煩惱。不苦不樂受就是四禅以上的衆生,是不苦不樂。他這個不苦不樂的境界,其實也是苦惱境界,並不是好境界,因爲這裏邊有很多很多的惑業苦,包藏在裏邊,並不是真實的解決問題,沒能度一切苦厄,但是衆生自己不知道。這裏面都有系縛相,沒得解脫。唯獨是阿羅漢、佛、菩薩這些聖人,不系受。六根和六境接觸的時候,他心裏面沒有系縛,所以不系。這也叫做明觸相應受,就是一切的聖人有真實的智慧,他的心和智慧在一起的時候,遇見一切境界,他遇見不順心的境界,他不苦惱;遇見順心的境界,他也不歡喜,無喜亦無憂。
在《法句經》上有一個偈頌。《法句經》上贊歎阿羅漢有這麼四句話:「彼等諸漏盡,亦不貪飲食」。彼阿羅漢,他的煩惱都已經除盡,貪煩惱、瞋煩惱、愛煩惱,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都除掉了。但是他這個身體還存在,還要飲食,還要托缽化緣。雖然有飲食,他不貪著。亦不貪飲食,好吃的,不好吃的,他不分別。「空無相解脫,是彼所緣境」。他那個心在什麼地方活動呢?他的心不在貪瞋癡上活動,他觀察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一切變化的境界,都是空的,都是無相的,都是無我的,他就分別這個境界。他在這上面活動,就把一切煩惱的境界都解脫了。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是他心裏面活動的境界。「如鳥飛虛空,蹤迹不可得」。就像鳥在虛空裏飛,你看不見牠有蹤迹。我們若在泥土的道路上走路,就有蹤迹,但是鳥在虛空飛,就沒有蹤迹。就是他那個心在空、無相上活動,也是沒有貪瞋癡的境界。過去的事情,他不留戀;未來的事情,他也不希望;現在的境界,他也不執著,也不愛著。苦惱的境界,他心裏也不苦惱;快樂的境界,他心裏也不隨著快樂。他只是有的時候聽佛說法,有的時候入定,定有殊勝的快樂。
(此處錄音帶缺錄一段)宗教也很有力量,但是他的智慧廣大、微妙,辯才無礙,他能降伏一切的外道,弘揚佛法。有的外道沒有他的智慧大,辯不過他,輸給他了,但是心裏面不舒服,就拿刀把他殺死。這時候,提婆菩薩,和他的弟子,在森林裏面靜坐。這個外道拿著刀,到他這兒來,就往他的肚子開刀,把他肚子裏的腸、胃都拿出來。拿出來,提婆菩薩說,說是你這個人爲狂所亂,一切都是空、無相、無我的境界,你這是顛狂,我現在這個袈娑給你,你趕快穿起來,不然的話,你逃不出去,我的徒弟會抓住你。這個人就把他的袈娑拿過來,把它穿上,就走了。
這裏看出來,提婆菩薩這樣的境界,他還慈悲,還愛護這個人。他來傷害他,他還愛護他。他不像我們一般的人,你傷害我,我最低限度要抓住你,他沒有這樣。「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他沒有貪瞋癡的活動。聖人是明觸相應受,是以智慧爲首,不分別苦樂的境界,無喜亦無憂,這是聖人。聖人和凡夫不同。
想蘊怎麼講呢?想,現成的文句,是取像的意思。就是第六意識去理解外邊的境界,去理解什麼樣的道理;安立種種的名字,能發出種種的語言,這都是想的意思。說我看見一種動物有四條足,頭上有角,頸子上壟起來。別人說:「這是什麼」?「這是一條牛,牠有一個尾」。等到第二次見到,喔,這是一條牛。這就是以前所見聞覺知的境界,所有的名稱,又加到新來的境界上去,這樣子所增長、所成就種種的知識,都是屬于想,都是想的意思。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都有種種的想。按剛才的話來說,就是凡夫的想是顛倒的,聖人的想是不顛倒的,這個意思我不多說了。
行蘊怎麼講呢?行就是行動。但是這個行動,我們的身體、語言、思想上種種的行動,以心爲主,心若不想要活動,身體也不會動。但是這裏邊和前面的受想有關聯。受到什麼境界,想到什麼境界,就會自己安排,我應該怎麼處理?在想。在沒有決定以前,那個不算是行蘊,決定要這樣做了,雖然還沒有做,但是心裏面已經決定了,這時候就是意業,這叫做意業。
煩惱和意業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決定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