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是沒有知識。拿我們人說,我們降生以後,我們什麼都不懂,由父母的教導,才知道一、二、叁、四、五,知道種種的名字,後來讀書,又增長了很多的知識。沒有知識,就是無明,有了知識,就是破除無明了,知識多,無明也破除去多。
但是佛教裏面說這個無明,一般性的無明也在內,但是在凡夫的時候,修學佛法所要破除去的無明,不是一般的無明,是說對于真理不覺悟的,這一方面的無知識,這一方面的無明,是這裏所說無明的。那麼破除去,有光明的照耀,破除去無明了,你得到智慧眼了,那麼「照見五蘊皆空」,不然的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兩個字,簡單就這樣解釋。
「五蘊」,我先說這個蘊的意思。這個蘊,是積聚的意思,說白話就是一大堆。積聚叫做蘊,一大堆、一大堆的,也就是一類一類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叫做五蘊。這五蘊究竟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的生命,這個生命裏面的成份,都是什麼呢?佛簡單地把他分成五類,分成五聚,叫做色、受、想、行、識,就指一個人的生命體說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原來這個境界就是在自身上,自身上修習般若波羅蜜多的。我們爲什麼要學習佛法,當然是有問題,所有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在佛法的態度來看,所有的問題都在自身這一方面,都在這裏,不是在外邊,就是外邊有什麼問題,也是輕微的,主要的問題是在自身這上面,所以要從這裏解決,「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色蘊是什麼意思呢?色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色有兩個意思,這個色有內、外的分別。我們這個身體,叫做內色,身體以外的世界,一切形相的東西,是外色。內色也好,外色也好,這個色有這兩個意思,一個是質礙的意思,一個是變壞的意思。
他有體質的,有礙,有阻礙性的。就是兩樣物質相遇的時候,它就會障礙,不能夠並容,不能同時、同處有兩種色在一起,不能,各有各的處所,不能並容,所以是有質礙的。第二個意思是變壞,就是色這種東西,佛教裏面的分類: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這都是色。地水火風這個色裏邊,它本身裏邊有矛盾,有變化,它會變壞,或者有外邊的力量沖擊它,也加重了它的變化,它不斷地變化,它就會壞,所以叫變壞,有變壞的意思,不是很堅牢,不可破壞的,不是這樣的。這是色的定義。
一、清淨色
可是在我們身體裏面這個色法,和外邊的色法,統起來說呢,佛法裏面,把它分成叁類色。分成叁類:清淨色、清淨所取色、意所取色,分這麼叁種。什麼叫做清淨色呢?就指我們身體裏邊眼耳鼻舌身這五種,這五種在佛法裏面講,我們這個眼能夠見,能夠見這一切物象,因爲他裏邊有清淨的四大,比較精微的地水火風組織成的眼根,他有見色的功能。但是這種清淨四大,我們這個肉眼不能見的,肉眼看不見,要天眼才能看得見的。現在的生理學的解釋,我不必說了,我就是這麼簡單的說。這個耳根也是,也是一種清淨四大組織成的,他有聽聲音的功能,所以也是清淨色。眼耳鼻舌身都是這樣子。這是清淨的清淨色,就是我們的這個五根。
二、清淨所取色
清淨所取色,就是五根所取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種色。這五種色是我們的五根所取的,所能見、聞、嗅、嘗、覺的對象。
這是一個內色,一個外色。
叁、意所取色
第叁個是意所取色。意所取色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所取的色法。我順便說一點,清淨所取色,這個清淨的五根,佛法裏邊雖然說,他能夠取外邊的色聲香味觸,但是他沒有了知性,要假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才能了知色、聲、香、味、觸的。可是這個識去了別外境,沒有五根也不行。沒有根,識還不能了知外邊的境界,一定他們要合作才可以。
現在說這個意所取色,這個意識,他能夠去了知色法。這個意識同前五識的分別,在什麼地方呢?譬如我們的眼識,這個眼,眼能夠看見青黃赤白的顔色,看見,但是他只能見,他只能夠見這個青黃赤白,他不知道說這是青黃赤白,不知道。等你知道是青黃赤白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了。那麼就是有這麼點差別。現成的佛教裏面的語
言名詞,這個眼識見一切顔色的時候,只能了別,不同于木、石,木頭、石頭,它是
沒有了知性的,眼識是有了知。雖然有了知,但是他沒有名字,他不知道名字,不知
道這是青,青這是個名字,黃、赤、白,我、你、他,房子、樹,這都是名字。這個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沒有名字,他是能夠去了別,但是沒有名字。
眼識了別的境界和耳識也不同,耳識能了別音聲,耳識不能了別色,眼識他不能去了
別聲音,他各有各的範圍,但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了,第六意
識分別很多很多的事情。
現在說到意所取色,意所取色是什麼呢?我們一般的說法,我們的眼睛看見的形
相,我們眼睛不見了,第六意識也都能分別,分別這是青黃赤白,意所取色。我們作
夢的時候,有種種境界,看見種種境界,那個時候呢,前五識是不動的,睡覺的時候,
前五識休息了,那個時候也能看見什麼境界,能聽到什麼聲音,或者是吃什麼東西,
或者做什麼事情,完全是第六意識的活動。那麼這些顔色呢,也都是意所取色。
〔一〕、律儀色
但是經論上,把它分成幾種:律儀色、不律儀色、定自在所生色,簡單分成這些。
意所取色,經論上就把它分成這叁種,還有分成很多種的,不要講那麼多,律儀色、
不律儀色、定自在所生色,也有說所引色。律儀色就是相信佛法的人受戒,受戒叫律
儀。受戒的時候,有一種色法生出來,那麼叫做律儀色。這個色,怎麼叫做色呢?就
是因色而生,所以叫做律儀色,也叫做無表色。我先說律儀色。我們相信了佛法,知
道做惡事不對,做善事有功德,佛慈悲爲我們規定出來,這一樣事不要做,這一樣事
不要做。假設說五戒,不要做這五種事,把這五種非法的事除掉,沒有這種罪過,就
是有功德。我相信,我相信佛說的對,我願意這樣做,我受這五種戒,除掉這惡事,
做善事。有信,有信心,有歡喜心,決定這樣子,你先有這個志願,然後經過一個儀
式,通過一個儀式,那麼你用這個斷惡修善的志願,去奉行這五條戒,通過這個儀式
做完了,你這志願,你這個身口意的誠懇心,通過這個儀式,你這個心這樣活動的時
候,就從這個境界,這就是色法,就生出來一種功能,儲藏在你心裏頭,這個就叫做
律儀色。你有了這個律儀色的時候,這種錯誤事情我不做,他就有止惡行善的功能、
作用,叫律儀色。
當然你受這個戒是盡形壽,這個生命存在一天,我就不犯這個戒,那麼這個色,
在你生命裏面就盡形壽的存在,等到生命破壞了,結束了,這個色也沒有了。你若受
了菩薩戒不是,受了菩薩戒,這個律儀色是盡未來際也不壞,因爲你受戒的時候,你
的發願,你的志願就是說是盡未來際,不是說盡形壽,盡形壽只是這一個生命,盡未來際就是無窮盡的繼續下去。所以這個律儀色有長有短,這個律儀色也是意所取色,當然與前五根有關聯。
〔二〕、不律儀色
還有一個不律儀色,不律儀色就是非佛教徒,有邪知邪見的人,他認爲做惡事是
對的,他願意做惡事。殺豬或殺羊,做種種惡事的,以那個爲職業的,歡喜那樣做的。
那麼有那樣的志願,有那樣的歡喜心,也就在自己心裏面成就了一種功能,也就是色
法,也是無表色。他不能夠,像我們行、住、坐、臥,或者我們憤怒了,怒發沖冠,
眉毛動,揚眉瞬目,表現出來的形象,我們可以看見的,那麼這是表色──表現出來。
這個律儀色、不律儀色,是儲藏在心裏面的,不能表達出來,所以叫無表色。這是不
律儀色。
〔叁〕、定自在所生色
第叁個是定自在所生色。定自在所生色是什麼呢?就是得了禅定的人,最低限度
你要得到色界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最低限度你要得四禅。得到這個禅定以
後,你對于世間上這個色法,有自在的力量,隨時你心裏面想要怎麼變現,就怎麼變
現。這個變現有兩種,一種是已經,這裏面有了,有了一種物質。譬如說這裏面現在
有一個面包放在這裏,有一個面包,他說現在有十個面包,這就是十個,就添了九個。
或者說面包,他說這裏面是塊黃金,那麼這個面包就成了黃金了。根本沒有面包,他
說有,沒有就是有,可以由無而有,已經有了,也可以隨他心轉變,那麼這就是定自
在所生色。
那天我們說目犍連尊者降伏外道,在河的上面變現一條橋,原來沒有橋,他的神
通變現一條橋,這一條橋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定自在所生色,就是禅定的力量,也就
是神通,也就是他的定的力量變現出來,但是那個色,那個物質,隨那個現神通禅定
那個人的心裏來決定的。這一條橋,佛和這些大比丘在上面走,這個橋能承載這些人
過去,但是別的人走可是不行,別的人在上面走,就掉在水裏面去了。這個橋的作用
也隨有禅定這個人,現神通這個人來決定,這都是定自在所生色。這裏面也有深淺的
不同。定自在所生色,當然這是第六意識,不是前五識,所以也叫做意所取色。這是
約六根、六識來分類,分這麼幾種色,清淨色、清淨取色、意所取色。
一、業所引色這麼講。要是統起來講,也可以不這樣說。統起來說,可以這樣說,是業所引色、定所引色,也可以說生,定所生色、聖出世間善所生色,這個無漏的境界也包含在內。業所引色,就是我們欲界的人,色界天的人,在這兩個範圍內的衆生,他的這個生命體,和外面的世界都是業,他的業力所創造的。像地獄裏面的猛火,種種受苦的境界,都是他們罪業變現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