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造福亦如是」,说我们这个相信佛教的人,或者不相信佛教的人,因果是平等的,我们造了很多福德的事情,做了很多慈善的事情,也是这样子,做了很多的功德,我们这个生命死掉的时候,就从这个地方,至此界生彼界,或者再来人间,或者生到天上去。
「福业如亲友,以迎爱者来」,你以前做的那个福业,招感的果报,就等于是你的亲友,那一个亲友,「以迎爱者来」,来欢迎可爱的这个人,那个果报现在酬劳造果报的这个人。医生治病,国王口头上致谢,这个医生不大满意,这个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人间的人,我们听人家讲,做善有善的果报,我们就做善,心里面想:真能得果报吗?还有多少犹豫,有多少怀疑。等到「至此生彼界」的时候,才知道,喔,我以前做的福德,真得到果报了。
我们人间的人,做了福德的果报,如果来生再在人间得果报的时候,我们人自己不知道,我们这么好的福德,是前生的福德业力得到的,人自己不知道,要是生到天上去,天上的人他有神通,少数的也不知道,多数都是,他有神通,他一想:我什么理由,我会到这么好的地方来呢?喔,我以前在人间做过什么什么好事,所以得到这种果报,才知道。天上因为福德大、功德大,有神通,能知道,人间的人多数不知道的。我们人间的人,未见果而修因,我们并没能看到将来能得果报,但是现在能够有这种勇气,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优点。
我们刚才说六波罗蜜得的果报,就是做这六种功德,将来能得到六种果报,很多很多如意的、可爱的境界,就是这样的道理。我引《解深密经》说六波罗蜜所以成为六波罗蜜,现在没有讲完,只讲了两条,没有顾恋,没有染着。我们做了六种功德,六种功德所得的果报,我们的心不染着这个境界,我将来得到大的财富,心里面不染着这个境界;将来我能做皇帝了,心里也不染着这个事,将来有很多很多可爱的境界,心里面不染着,这才能成为波罗蜜的。要是我们爱着这个财富的境界了,我爱着这个人天的果报了,那就失掉了波罗蜜的这个资格了,不能称为波罗蜜了。这样讲,这是菩萨的身份是这样境界,要是不是菩萨,我们能够肯做功德还是不错了。
上一次引的《解深密经》,解释到彼岸的道理,一共有五条。我上一次说的第一条是「无顾恋故」,应该是第一条「无染着故」,第二条是「无顾恋故」,第三条「无罪过故」,第四条「无分别故」,第五条「正回向故」,这个次第应该是这样子。「无染着故」,第一条「无染着故」,就是这六种功德的反面,违反这六种功德的事情,他染着,他爱着违反功德的事情,那叫做染着。染着,就不是波罗蜜了。
现在说是无染着,对于违反功德的事情,他不染着,他能远离,远离违反功德的事情。我上次是每一条说出来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无顾恋故」,就是对于这六种功德,在没得无上菩提以前,没有成佛以前,在世间上得的果报,有爱着心,那叫做顾恋。爱着六波罗蜜的世间果报,那叫做顾恋。
上一次也每一条说出来,好像还有些不清楚的,我现在也把它写出来好一点,六波罗蜜世间的可爱果报,第一个施波罗蜜就是得大财富,能够除灭贫穷,得到广大的
财富,这是施波罗蜜的果报。第二个是戒波罗蜜,能够持戒,有所不为。有什么果报
呢?能够往生善趣,能生到好的地方去,或者在人间,或者到天上去,往生善趣。在
善趣里面,还能得到尊贵身,很尊贵的身体,那个身体比一般人要好得多。譬如说我
们有一念的好心去帮助别人,也能够得财富,也能够往生善趣,但是你若能够归依三
宝,受持五戒,你往生善趣之外,那个生命还很尊贵,还有这么一点不同。
第三个是忍辱波罗蜜,忍辱波罗蜜它的好处,能使令人面貌端正,相貌长得美好;
还能够得大眷属,上一次讲过。眷属,这个「眷」字,就是互相亲爱的意思,「属」是
随顺的意思,我随顺你的意见,你也随顺我的意见,有这样关系的就叫做眷属。得大
眷属,这个话是《摄大乘论》上这样意思,他也说叫做「大朋大属之所摄故」,这个「朋」
就是朋友,我们是好朋友,「同明相照」,两个「月」,两个月亮都有光明。「属」就是
眷属,我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都是很高明的人,这叫做得大眷属。
但是《瑜伽师地论》上,他把这样的功德算在般若波罗蜜的果报里面,他不说是
忍波罗蜜。那么忍波罗蜜得什么样的功德呢?是「无怨无坏,多诸喜乐」。将来得到的
可爱的果报,是「无怨无坏」,没有怨家,大家见面了都欢喜,没有坏的这种境界,无
怨无坏。「多诸喜乐」,所遇见的境界都数是快乐,欢喜的境界。忍波罗蜜的果报,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这样讲。忍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果报,前后有调动的情形。这是
忍波罗蜜的好处。
精进波罗蜜的果报呢,「为众生主」,「有情中尊」。你常能精进,你将来,来生会
得到这样的好处。「为众生主」,在这一个团体里面你是个主,或者是做人间的国王,
在天上是天王,总是个头,这样的意思。
禅波罗蜜,如果你常静坐,你没有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你在欲界的时候,你「身无恼害」,你这个身体常是很正常的,没有人能够恼害你这个身体,伤害你这个身
体,不能。「性薄尘垢」,不是一定要有什么修行,自然的他那个心性,他那个内心就
很明静的,烦恼很少的,就好像有禅的功夫似的,有那种习气。这是禅,坐禅,没有
成佛以前,如果你没有生到色界天以前,你在欲界有这个现象。
般若波罗蜜呢,般若波罗蜜是「善知一切明处」,这个「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这
个智慧分两种,一种是你对于佛法很通达,你通达佛法的第一义谛,你知道世间上都
是变化的,都是不长久的,你得到了可爱的境界,将来还是要失掉的,知道都是无常
的,都是苦的,你有这样的智慧。这是属于佛法的。另外一种,对于世间上的这些专
业知识,你很容易成就,你很容易成就世间上的,或者做医生,或者是做工程师、化
学师,这些专业的知识,你很容易成就,有世间的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在世间的果
报。
这种果报,六波罗蜜没有成佛以前,得到这种果报,现在说你不要顾恋,你修学六种功德,你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你为了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你自己的目的不是为得这六种果报的,所以叫做无顾恋。你目的虽然不是想要得这种可爱的果报,但是自然会得到。你目的是为得无上菩提,那么你做的这个功德,他能够推动你向无上菩提那方面去,还能得到世间可爱的果报,要是你的目的不是想要得无上菩提,做这六种功德,那么这六种功德就得世间果报,得了这个果报以后就完了了,就结束了。所以无顾恋,那么你做这六种功德的功德是大的。
行菩萨道,我们修学这六种功德,为什么我们想要成佛,要学这六种功德呢?菩萨有两种菩萨,一种是智增上的菩萨,一种是悲增上的菩萨。智增上就是智慧特别强,他特别地爱乐这个智慧,他特别地尊重智慧,他喜欢提高自己的智慧,对于度化众生的事,他也欢喜,但是欢喜先充实自己,自己的智慧高广一点好。那么这样的菩萨,他就要欢喜先到佛世界去,到佛的世界去,去随佛学习,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再去度众生。这个智增上的菩萨是这样子。
悲增上的菩萨,就是悲心重的人,大悲心重的人,感觉到人世间太苦恼,很多人都是很苦恼的,我应该发慈悲心去度化他们,去帮助他们离苦得乐,我不要自己到佛世界去享福,我不要那样子。
这个智增上的菩萨,他是另一条路,到佛世界去以后,他自己先去学习。这个悲增上的菩萨,就是他还没有得无生法忍,他还不是圣人,他还是凡夫,那么他要在世间上去弘扬佛法,利益我们,他怎么样办法呢?他有两个办法,这两个办法实在就是一个办法,是要连续起来的。是「先得增上生,后取决定胜」,要这样子办。这个增上生怎么讲呢?就是特别有力量的、有能力的,我们想要弘扬佛法,要去度化众生,我们本身要有一点能力的,如果我们在三恶道里面,我们很难学习佛法,也很难去度化众生的,我们一定在人间,或者在天上,三恶道的众生也很难度化,只有人间、天上的人智慧高,容易接受佛法,才能够去度化他。那个菩萨本身也就得在人间,或者在天上。在天上,多数还是欲界天。多数还是在人间,在天上还是少数。
我们在人间、在天上,我们一个普普通通没有什么力量的人,你想要度化人也是很难,所以你本身一定要能得大财富,才好一点,你说话,人家容易相信你。你要得大财富,当然先要有施波罗蜜,有这布施波罗蜜,那么你想要在人间,光是施波罗蜜不行,一定还要有戒波罗蜜,你才能够来到人间,没有戒波罗蜜,你若有施波罗蜜,你就是到了其它的道去了。可能是在畜生道里享福,或者是在鬼道,鬼神道里面做一个福德神,就不能在人间,不是人道。
所以布施能得大财富,而财富的福报要在人间享受,你就得要有戒波罗蜜,你要能持戒,不然的话不一定。有戒波罗蜜就可以在人间得尊贵身,又得大财富。还要有
忍波罗蜜,你布施、持戒、忍,要有忍波罗蜜。我们是有了戒波罗蜜,又有施波罗蜜
以后,如果你没有忍波罗蜜,你的菩萨道也很困难,也很难行。
这个忍波罗蜜有什么好处呢?你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对于自己和对于他人,有两
种困难,你弘扬佛法在世间上,世间上的人不一定容易接受佛法,他有的时候会触恼
你,他不但不相信你,会毁辱你,如果你不能忍受,你就不能弘扬的。在《摄大乘论》
上现成的文的话是这样说的,「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他违犯你,他触恼你,你
这个苦若不能忍受,你不能够修学佛法,弘扬佛法。
我在报纸上看见张大千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