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他断除了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这些烦恼除掉了,还有烦恼没有除掉,他有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有烦恼的,所以经上说:初果圣人,他收徒弟子,徒弟不听招呼,这个初果圣人也动瞋心。这个师父心里面就不高兴,发瞋心,有的时候也会说出不好听的话。这个也不是善业,但是不会因为这件事堕落三恶道的,所以也不是无明缘。原因就是圣人没有真实义愚,没有异熟愚,真实义愚也没有,他有清净无漏的智慧,他那个无漏的智慧一活动,这个业力就没有了,这个恶业就消了。
无明、行、识。这个识是什么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由无明、行,得的果报。果报一开始就是识,这个地方,若拿人来说,就是结胎时的头一剎那,那时候叫做识,这里面就有中阴身的事情。中阴身,详细说一共有四个部分: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就是生存的时候的生命,叫本有。死有,就
是这个生命最后一剎那死的时候,那时候叫死有。这个生命一结束,中有就开始了。
人要死的时候,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性位,第二个是有覆无记位,第三个是无覆无记位。三性位,说死,有渐死,有顿死。有的人死的时候,一下子就死掉了,没有这个分别。渐渐的死掉,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性位。三性是什么呢?就是善、恶、无记。这个时候,这个人的一生如果做了很多的功德,这时候他心里面就想:我这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心里面想到这里,就很欢喜,这叫善。有的人的生做了很多很多的恶事,这个时候就想:哎呀,我做了什么什么的恶事,坏了多少人,怎么怎么的。那个时候就把一生的恶事都现出来。有的人,也没有做什么了不得的善,也没有做什么了不得的恶,就是平平的,无记。
这个情形也是各式各样的不同,若是我们信佛的人,临命终的时候,平常的这些莲友、法友,念佛,和你讲:你以前在那里那里做过什么功德。这件事很重要,人命终的时候,有人讲他一生的功德,你叫他临命终的时候,现出来这些事,现出来这些功德,帮助他,这也很好的。这是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有覆无记,就是这个妄想过去了,他自己知道我现在要死了。知道这个生命要结束了,这个人就生出来一种心理:爱着这个身体。哎呀,我这个身体要没有了。他爱这个身体,这是《瑜伽师地论》讲的。为什么会有中阴身呢?就是这个原因,就是这个爱心一现出来,才有中阴身的。爱这个身体,因爱,而有身体,就现出中阴身。这个时候,这个爱心很微弱,很不明显,所以叫做有覆无记。爱这个我,这是有覆,也不是好,但是又不是坏,所以叫做无记,因为爱我的关系,所以称为覆,也还是一种障碍。这个心理一过去就是无覆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死掉了,一般人就是这样子死。
死的同时,就有中阴身出来了。中阴身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随顺你第二个生命果报的那样。假设你第二个生命还作人,你的中阴身就像人。你第二个生命将来是生天,那个中有身就像天。如果第二个是做一条毒蛇,那个中有身就像一条毒蛇。中有,是第二个生命的开始,但是不是正式果报。这个中有身的寿命不超过七天,这个中有身是化生,无而忽有。不像我们人是有父母,中有身是化生,不假藉父母。就是你原来这个生命一结束,他就有了。不超过七天,在这七天内,他得不到下一个生命生起的因缘,他不能超过七天就死掉了,死掉了,继续又有,又是七天。就这样子七天,七天,不超过四十九天。在佛教里面有做佛事,七七就是根据这里而来的。在这七七四十九天内,一定是要得果报。这个时候是中有。
得果报的那一剎那,就是生有。那一剎那,就是识。中有见到父母的境界颠倒的时候,这个中有,他的心有爱心,也有瞋心,就是染污心,所以这个识也叫染污识。这个识,他一生染污心的时候,对这个颠倒的境界,后来他有一种喜乐,就迷醉了,一迷醉的时候,这个中有就死掉了。死掉的时候,这一剎那就结胎了,拿人来说,就是投胎。中有死掉了,是什么投胎呢?就是识,识入母胎。这个识,在《般若经》上不讲第八识。当然佛教是思想自由,也可以用第八识去讲,若不讲第八识,这个识就是细意识,就是十二处里面的意根,意根就是细意识,微细的意识。
我上次讲过,有福报的人投胎,他是不知道入母胎,他认为是入到一个华堂,入到楼阁里边,有很好很好的一个大床,在那里面坐着,在那里生活,他不知道是入母胎。要是中等的人,就是在一个丛林里边,在树林子里边。若是福报不大好的人,是在墙角里面,而且刮风下雨,或者有军队经过,有很多不如意的声音。这个福报大小有分别。
共有转轮圣王知道入母胎,入胎的时候,知道是入母胎,其它的人都不知道,不管你福报多大,不知道是入母胎。转轮圣王入母胎的时候,心不颠倒,可是入母胎以后就胡涂了,住在母胎的时候,不知道住母胎,出胎的时候也不知道。唯有独觉的圣人,辟支佛。辟支佛,他这一生应该得辟支佛的时候,他去投胎时,他知道入胎,知道住胎,但出胎的时候不知道。唯有菩萨,菩萨要入母胎的时候,心不颠倒,入胎的时候也知道,住胎的时候也知道,出胎的时候也是正念。转轮圣王、辟支佛、菩萨,其余的人都是不知道,入胎、住胎、出胎,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是糊胡涂涂的。
上一次讲十二缘起,讲到无明、行、识,解释了三个,现在从名色开始讲。上一次讲的识,我们说了很多,简单的意思,就是新的生命第一个剎那,那个时候就叫做识。识是了别、明了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有间断的,一种是没有间断的。没有间断的,就是常相续,相续不断的意思。这个相续不断的识,也叫做细意识,其实就是第六意根,也叫细意识。微细的意识是相续不断的,就是我们通常这个闷绝,这个人受到严重的刺激,他昏过去了,什么也不知道了,不醒人事。但是在佛法上讲,这个细意识还是存在的,所以闷绝的人他还能酥醒过来,他能酥醒过来,就是因为细意识还存在,如果细意识也不存在了,这个人就不能酥醒过来。所以我们睡眠的时候,一个人睡眠重,睡眠有轻有重,睡眠重的时候,如果没有梦,那个时候,粗显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就是细意识还是存在,所以人还能够醒过来。这个细意识,在唯识的经论上,就是阿赖耶识,但是在般若经里面,没有这个名字,所以就不是那样说。
拿人的情形来说,在头一个生命结束的时候,第二个生命开始的时候,第一剎那就叫做识,在十二因缘里面,就是识,这个识就是细意识。这里面的情形,当然在中阴身出现的时候,中阴身有染污心,有染污心的时候,他就有颠倒想。按普通人的情形,不知道是父亲,也不知道是母亲,他本身有欲心,有了欲心以后,有爱心,也有瞋恨心。瞋恨心初生起的时候,就是爱心,这个爱心一生起以后,他有快乐的感觉,他这个乐一现起的时候,这个中阴身就闷绝了,闷绝了,下一剎那就入母胎了。这个时候,一闷绝,粗显的意识不现起了,正好是细意识。所以识入母胎,就是这个细意识入母胎,也就是第六意根。
意根是一种果报,唯识上说阿赖耶识,也就是一种果报,果报主,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细意识这个第六意根,他是以前的业力得的果报,这个果报在这一个时期,生命的开始到最后,这么长时间内,他是一直的相续不断的。这个闷绝的时候,识入母胎,就叫做识。识以后的情形,就是名色,名色以后就是六处。这个次第,是按照生理的增长前后的次第说的。, 人投胎以后,在母胎里面,六根还不具足的时候,就叫名色。六根圆满了,都具足了,那时候叫六处,也叫六入。我这样说,是说名色的分际,从识以后到六处以前,这个阶段,叫名色。名色究竟指什么说的呢?名色实在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里面有一个色,也就是名色这个色;名是什么呢?就指受想行识说的。受想行识这四个,为什么称他为名呢?什么理由呢?这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顺趣种种所缘境故,或依名言分别种种所缘境故」,这是《瑜伽师地论》的两句话,说明受想行识为名的理由。「顺趣」,这个趣字,就当
「到」字讲。趣者,至也。顺趣,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我们人的受想行识,这四个心法,他顺着这个种种名字的方便,种种名、文句的方便,像读书的文章,说话的种种名字。他随顺名的方便,取种种所缘境,能到种种的境界。你认识到很多很多的名字,你随顺这个名字,你这个心,你的受想行识就能到种种的境界上去。要是我们没有名,没有名的方便,我们这个心,你去认识,去观察种种的境界,就不行了。我们用俗话来说,如果你这一种学识不够,你不可能去作什么样的议论,你不能发言的,就是你的心不能到那个境界,不能认识那个境界。你有那样的知识,有那样的学问,也就是有那样的名。佛法里这个名很微妙的。有了这个名,你这个受想行想识,才能够至种种所缘境界,所以受想行识就称名。这句话,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不这样解释。是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前五识,前五识是不懂得名的,前五识虽然也有了别性,有明了性,眼识能去了别一切的色相,耳识能去了别种种的音声。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就是五识去了别前五种境界。他能至种种境界,也能显了种种境界,但是没有名字。这个情形就类似名字能显示种种的意象。像是一个到什么地方去旅行,他回来的时候写一篇游记,这个游记一个一个字的,其实就是名,都是名字,用这么名字把他旅游的情况表示出来,用名字表示出来,不是用声音。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他不能用名字,但是他这个明了性,也能显了种种的色声香味触,他们有点相似,所以他也称为名。「顺趣种种所缘境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