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了,他斷除了分別我執、分別法執,這些煩惱除掉了,還有煩惱沒有除掉,他有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有煩惱的,所以經上說:初果聖人,他收徒弟子,徒弟不聽招呼,這個初果聖人也動瞋心。這個師父心裏面就不高興,發瞋心,有的時候也會說出不好聽的話。這個也不是善業,但是不會因爲這件事墮落叁惡道的,所以也不是無明緣。原因就是聖人沒有真實義愚,沒有異熟愚,真實義愚也沒有,他有清淨無漏的智慧,他那個無漏的智慧一活動,這個業力就沒有了,這個惡業就消了。

  無明、行、識。這個識是什麼呢?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由無明、行,得的果報。果報一開始就是識,這個地方,若拿人來說,就是結胎時的頭一剎那,那時候叫做識,這裏面就有中陰身的事情。中陰身,詳細說一共有四個部分: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本有,就是生存的時候的生命,叫本有。死有,就

  是這個生命最後一剎那死的時候,那時候叫死有。這個生命一結束,中有就開始了。

  人要死的時候,有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叁性位,第二個是有覆無記位,第叁個是無覆無記位。叁性位,說死,有漸死,有頓死。有的人死的時候,一下子就死掉了,沒有這個分別。漸漸的死掉,有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叁性位。叁性是什麼呢?就是善、惡、無記。這個時候,這個人的一生如果做了很多的功德,這時候他心裏面就想:我這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心裏面想到這裏,就很歡喜,這叫善。有的人的生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這個時候就想:哎呀,我做了什麼什麼的惡事,壞了多少人,怎麼怎麼的。那個時候就把一生的惡事都現出來。有的人,也沒有做什麼了不得的善,也沒有做什麼了不得的惡,就是平平的,無記。

  這個情形也是各式各樣的不同,若是我們信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平常的這些蓮友、法友,念佛,和你講:你以前在那裏那裏做過什麼功德。這件事很重要,人命終的時候,有人講他一生的功德,你叫他臨命終的時候,現出來這些事,現出來這些功德,幫助他,這也很好的。這是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有覆無記,就是這個妄想過去了,他自己知道我現在要死了。知道這個生命要結束了,這個人就生出來一種心理:愛著這個身體。哎呀,我這個身體要沒有了。他愛這個身體,這是《瑜伽師地論》講的。爲什麼會有中陰身呢?就是這個原因,就是這個愛心一現出來,才有中陰身的。愛這個身體,因愛,而有身體,就現出中陰身。這個時候,這個愛心很微弱,很不明顯,所以叫做有覆無記。愛這個我,這是有覆,也不是好,但是又不是壞,所以叫做無記,因爲愛我的關系,所以稱爲覆,也還是一種障礙。這個心理一過去就是無覆了,就是在這個時候死掉了,一般人就是這樣子死。

  死的同時,就有中陰身出來了。中陰身是什麼樣的呢?就是隨順你第二個生命果報的那樣。假設你第二個生命還作人,你的中陰身就像人。你第二個生命將來是生天,那個中有身就像天。如果第二個是做一條毒蛇,那個中有身就像一條毒蛇。中有,是第二個生命的開始,但是不是正式果報。這個中有身的壽命不超過七天,這個中有身是化生,無而忽有。不像我們人是有父母,中有身是化生,不假藉父母。就是你原來這個生命一結束,他就有了。不超過七天,在這七天內,他得不到下一個生命生起的因緣,他不能超過七天就死掉了,死掉了,繼續又有,又是七天。就這樣子七天,七天,不超過四十九天。在佛教裏面有做佛事,七七就是根據這裏而來的。在這七七四十九天內,一定是要得果報。這個時候是中有。

  得果報的那一剎那,就是生有。那一剎那,就是識。中有見到父母的境界顛倒的時候,這個中有,他的心有愛心,也有瞋心,就是染汙心,所以這個識也叫染汙識。這個識,他一生染汙心的時候,對這個顛倒的境界,後來他有一種喜樂,就迷醉了,一迷醉的時候,這個中有就死掉了。死掉的時候,這一剎那就結胎了,拿人來說,就是投胎。中有死掉了,是什麼投胎呢?就是識,識入母胎。這個識,在《般若經》上不講第八識。當然佛教是思想自由,也可以用第八識去講,若不講第八識,這個識就是細意識,就是十二處裏面的意根,意根就是細意識,微細的意識。

  我上次講過,有福報的人投胎,他是不知道入母胎,他認爲是入到一個華堂,入到樓閣裏邊,有很好很好的一個大床,在那裏面坐著,在那裏生活,他不知道是入母胎。要是中等的人,就是在一個叢林裏邊,在樹林子裏邊。若是福報不大好的人,是在牆角裏面,而且刮風下雨,或者有軍隊經過,有很多不如意的聲音。這個福報大小有分別。

  共有轉輪聖王知道入母胎,入胎的時候,知道是入母胎,其它的人都不知道,不管你福報多大,不知道是入母胎。轉輪聖王入母胎的時候,心不顛倒,可是入母胎以後就胡塗了,住在母胎的時候,不知道住母胎,出胎的時候也不知道。唯有獨覺的聖人,辟支佛。辟支佛,他這一生應該得辟支佛的時候,他去投胎時,他知道入胎,知道住胎,但出胎的時候不知道。唯有菩薩,菩薩要入母胎的時候,心不顛倒,入胎的時候也知道,住胎的時候也知道,出胎的時候也是正念。轉輪聖王、辟支佛、菩薩,其余的人都是不知道,入胎、住胎、出胎,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都是糊胡塗塗的。

  上一次講十二緣起,講到無明、行、識,解釋了叁個,現在從名色開始講。上一次講的識,我們說了很多,簡單的意思,就是新的生命第一個剎那,那個時候就叫做識。識是了別、明了的意思,有兩種,一種是有間斷的,一種是沒有間斷的。沒有間斷的,就是常相續,相續不斷的意思。這個相續不斷的識,也叫做細意識,其實就是第六意根,也叫細意識。微細的意識是相續不斷的,就是我們通常這個悶絕,這個人受到嚴重的刺激,他昏過去了,什麼也不知道了,不醒人事。但是在佛法上講,這個細意識還是存在的,所以悶絕的人他還能酥醒過來,他能酥醒過來,就是因爲細意識還存在,如果細意識也不存在了,這個人就不能酥醒過來。所以我們睡眠的時候,一個人睡眠重,睡眠有輕有重,睡眠重的時候,如果沒有夢,那個時候,粗顯的意識也是不存在的,就是細意識還是存在,所以人還能夠醒過來。這個細意識,在唯識的經論上,就是阿賴耶識,但是在般若經裏面,沒有這個名字,所以就不是那樣說。

  拿人的情形來說,在頭一個生命結束的時候,第二個生命開始的時候,第一剎那就叫做識,在十二因緣裏面,就是識,這個識就是細意識。這裏面的情形,當然在中陰身出現的時候,中陰身有染汙心,有染汙心的時候,他就有顛倒想。按普通人的情形,不知道是父親,也不知道是母親,他本身有欲心,有了欲心以後,有愛心,也有瞋恨心。瞋恨心初生起的時候,就是愛心,這個愛心一生起以後,他有快樂的感覺,他這個樂一現起的時候,這個中陰身就悶絕了,悶絕了,下一剎那就入母胎了。這個時候,一悶絕,粗顯的意識不現起了,正好是細意識。所以識入母胎,就是這個細意識入母胎,也就是第六意根。

  意根是一種果報,唯識上說阿賴耶識,也就是一種果報,果報主,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細意識這個第六意根,他是以前的業力得的果報,這個果報在這一個時期,生命的開始到最後,這麼長時間內,他是一直的相續不斷的。這個悶絕的時候,識入母胎,就叫做識。識以後的情形,就是名色,名色以後就是六處。這個次第,是按照生理的增長前後的次第說的。, 人投胎以後,在母胎裏面,六根還不具足的時候,就叫名色。六根圓滿了,都具足了,那時候叫六處,也叫六入。我這樣說,是說名色的分際,從識以後到六處以前,這個階段,叫名色。名色究竟指什麼說的呢?名色實在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裏面有一個色,也就是名色這個色;名是什麼呢?就指受想行識說的。受想行識這四個,爲什麼稱他爲名呢?什麼理由呢?這在《瑜伽師地論》裏面有這麼一句話,「順趣種種所緣境故,或依名言分別種種所緣境故」,這是《瑜伽師地論》的兩句話,說明受想行識爲名的理由。「順趣」,這個趣字,就當

  「到」字講。趣者,至也。順趣,這句話裏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我們人的受想行識,這四個心法,他順著這個種種名字的方便,種種名、文句的方便,像讀書的文章,說話的種種名字。他隨順名的方便,取種種所緣境,能到種種的境界。你認識到很多很多的名字,你隨順這個名字,你這個心,你的受想行識就能到種種的境界上去。要是我們沒有名,沒有名的方便,我們這個心,你去認識,去觀察種種的境界,就不行了。我們用俗話來說,如果你這一種學識不夠,你不可能去作什麼樣的議論,你不能發言的,就是你的心不能到那個境界,不能認識那個境界。你有那樣的知識,有那樣的學問,也就是有那樣的名。佛法裏這個名很微妙的。有了這個名,你這個受想行想識,才能夠至種種所緣境界,所以受想行識就稱名。這句話,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不這樣解釋。是說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前五識,前五識是不懂得名的,前五識雖然也有了別性,有明了性,眼識能去了別一切的色相,耳識能去了別種種的音聲。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就是五識去了別前五種境界。他能至種種境界,也能顯了種種境界,但是沒有名字。這個情形就類似名字能顯示種種的意象。像是一個到什麼地方去旅行,他回來的時候寫一篇遊記,這個遊記一個一個字的,其實就是名,都是名字,用這麼名字把他旅遊的情況表示出來,用名字表示出來,不是用聲音。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他不能用名字,但是他這個明了性,也能顯了種種的色聲香味觸,他們有點相似,所以他也稱爲名。「順趣種種所緣境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