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26

  ..續本文上一頁稱爲名。

  第二句:「或依名言,分別種種所緣境故」,這一句話和前面那一句,我第一個解釋是相同的,所以加個「或」字。前面那句話說得含蓄一點,第二句就說得明白一點。或者是依名言,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他的功能很大,他能夠利用種種的名言,去分別,去說明種種的意象,種種的境界。所以這裏面就包含著受想行識,所以受想行識就叫做名。這兩句話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

  底下是《俱舍論》上說的,其實和《瑜伽師地論》上說的意思是一樣的。「隨所立名,于義轉變,故說爲名」,「隨根境勢力,于義轉變,故說爲名」。意思一樣。「隨所立名」,我們人,這個世界上,久遠久遠以前,很多很多的人,他能夠立出來種種的名字,能創造文字,發明種種的語言。「隨所立名,于義轉變」,這個名字,他能夠對這個意象,種種的意義,種種的道理,種種不同的。轉變,就是這個意有種種的變化,這樣的道理,那樣的道理;這樣的情況,那樣的情況。轉變,就是它的變化,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隨所立名,去表達種種不同的意象,這就叫做名字,其實就是文學。這一句話是說「名」的意思。什麼叫名字?這就叫名字。

  「隨根境勢力」,這個地方就是說受想行識爲什麼叫做名呢?我們的受想行識,隨根境勢力,由六根緣六種境界的這種功能,「于義轉變」,這個受想行識也能夠去認識到種種不同的意象的,所以受想行識就叫做名。這個名字,人能夠發明種種的文字,種種的名字,種種的學問,目的當然是用它來顯示種種的意象,但是名字本身沒有這個作用,一定要有人的受想行識才能的,他才能有這個作用。所以說名有作用,等于說人的心理有作用,所以心的作用,要假藉名字才能表達出來。所以受想行識就稱之爲名。合起來就是名色。

  在識入母胎以後,父母的不淨就是色,這個衆生的受想行識就叫做名,合起來就叫名色。這個時候,剛才說過,他在母胎裏面,六根還沒有長成,當然意根是有了,眼耳鼻舌還沒有成就,但是他可是有受想行識的。因爲衆生這個第六意識很多事情的,我們拿人睡眠作譬喻,人睡著覺作夢,看見種種的境界,聽見種種的聲音,聞到種種香臭的味道,或者是你和誰說話,議論種種的事情。其實睡眠的時候,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都不活動了,身識有多少活動,就是身識和意識的作用。看見什麼境界,聽見什麼聲音,都是第六意識,不是前五識。所以一個人在母胎裏面,雖然他的眼根還沒有成就,他的眼識不發生作用,耳根也沒成就,耳識也不發生作用,但是他的第六意識等于有前五根,一樣的有種種的妄想,看見種種的境界,聽見種種的聲音,種種很多很多事。

  我們上一次講的時候,提到這一個衆生,他的福報大,福報小,他的受想行識的境界不同。這就叫做名色。

  名色以後,就是六觸。六觸也叫六入,我們在前面講過十二處,這裏的六處就是其中的六個。這個處字,和前面一樣,是生長門義,它能生出來六識,它是六處活動的地方,所以叫做處,也叫做六入。六根是六識發出來識,去認識六境。這個入有個認識的意思。入法界,入不思議境界,這個入字就是通達的意思,當然通達,有凡夫的境界,有聖人的境界,入法界是聖人的境界,凡夫的六入,這不是聖人的境界。(此處十二緣起錄音帶錄的不全)。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處錄音帶缺錄經文「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一段,故科判也不全)。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處缺錄一段)「如睡夢覺,契法性而敷闡,喻若華開」。如蓮華開,就像蓮華開了,它這個清香流布。佛契合諸法實相,他有大悲心,觀察一切衆生的根性,他爲衆生開示佛法,就像蓮華開了,清香流布似的。這樣子講,前一句:「如睡夢覺」,就是斷除煩惱障,得到平等的智慧,得到如理智。第二句:「契法性而敷闡」。爲一切衆生說法,表示佛得一切種智,得到如量智。前面是如理智,這個是如量智。成就兩種智慧,佛能自覺,覺他,明行圓滿,所以叫做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佛沒有成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他也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到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經論上常有這個話。怎麼叫做無上呢?就是一切衆生,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不能過其上,不能超過佛,所以叫無上。正等是什麼呢?佛得到如理智,所以叫做正;得到如量智,所以叫做等。等者,遍也,遍覺一切緣起法。得到如理智,能正覺諸法實相,叫做正等。正覺怎麼講呢?離妄照真,曰正覺。這是窺基大師講的。佛能離妄照真,叫正覺。不同于一切生死凡夫外道的邪覺,所以叫做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說佛有廣大的智慧,佛不單是有智能,還有很多其它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無量功德之中,以智慧爲首,所以就單獨說: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甲叁、結歎﹝分二科﹞ 乙一、贊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是第叁段結歎。第一段是標宗,第二段是顯義,現在第叁段是結歎,結束這部經,贊歎般若波羅蜜。這一段分成兩科,第一段是贊歎般若的功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因爲修般若波羅蜜多,能究竟涅槃,能得無上菩提,這是最殊勝的功德。能得到這樣大的功德,所以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可思議的。「是大神呪」,這底下是又咒來贊歎般若的功德大。因爲印度當時的衆生,很多的人,認爲咒不得了,有很多很多的作用,所以佛也就是咒來贊歎般若的功德。

  咒不是印度話,是中國話,佛法沒有來中國以前,中國也有這個咒。現在是用佛法來講它,意思就不同。在世間上這個咒,有惡咒,也有善咒。好的咒,對人有益,也有對人有惡的咒,現單說好的咒。好的咒,是說佛說的密語,密秘的語言,有顯正摧邪,除惡務善的功能,這是窺基法師解釋的。他說這個咒有顯正,能光顯正大的人,正大的法,能摧滅邪法,邪人。除惡務善,能除滅一切的惡事、惡罪,能成就一切的善法,能成就一切功德。「靈祇敬奉」,就是一切的神靈,他們都恭敬這個咒術。「賢聖遵持」,佛法裏面賢人、聖人,也都是尊重這個咒的,有很大的威力,這叫做咒。現在這個地方贊歎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神,是妙用無方,叫做神,有微妙的作用。無方,是無量無邊的意思。有無邊的作用,叫做神咒。

  「是大明咒」,明就是能除滅一切愚癡的黑暗,太陽的光明能除滅黑暗。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能除滅我們心裏面的黑暗,除滅無明的黑暗,除滅煩惱的黑暗,所以贊歎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般若波羅蜜是最殊勝、最第一的。「是無等等咒」,「無等」是指涅槃說,般若波羅蜜能和它平等,所以叫做無等等咒。如果說無等是無上菩提也可以,無上菩提是無等,但是般若波羅蜜能和它平等,所以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這是贊歎般若有這麼大的威力。

  「能除一切苦」,前面是約譬喻贊歎,這個是真實的來說,就是除滅一切衆生的苦惱,苦惱不是除一部分,是一切的苦惱都能除掉。般若波羅蜜能除掉一切的苦惱,能滅一切罪。這是除苦。

  「真實不虛」,這是勸信,除滅疑惑,勸我們相信。佛是大聖人,當然不說謊話,世間上的好人都不說謊話,何況佛!所以真實不虛。所以除滅一切苦,這一句話是決定的,不需要疑惑。這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德。

  乙二、藉咒勸修﹝分二科﹞丙一、承前啓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

  這是第二段藉咒勸修,假藉這個咒來勸我們努力的修行,這一段文是這樣意思。這裏有兩段,第一段承前啓後。前面是贊歎般若波羅蜜,像咒那樣的有大威力,所以底下又說出一個咒。

  丙二、正說咒詞

  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這是第二段正說咒詞以勸修。這個咒,佛經裏面很多地方都有咒,有說不可以翻譯的,也有說可以翻譯的。我們不懂得梵文的人,我們不能翻譯,現在我們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批注,有人有翻譯。最初看見翻譯的,是圓測法師,圓測法師和窺基法師是同學,都是玄奘法師的學生,他把這個咒翻譯過來。再來就是晚一點的賢首國師,華嚴宗的祖師,清涼大師所尊崇的賢首國師,他也有翻譯。後來的人也有翻譯,近代的印順法師,他的《心經》批注也有翻譯。

  我把翻譯的中國話,把這個漢文把它寫下來。「揭谛」,中國話叫做度。「揭谛」,又重複一句,又說:度。度,度。賢首國師的意思,就是重複一句,是表示自度又度他的意思。「波羅揭谛」,波羅就是彼岸的意思。「揭谛」,又是說:度。彼岸度,或者度彼岸。「波羅僧揭谛」,僧,就是大衆的意思,大衆都是度彼岸。

  「菩提薩埵」,菩提翻作覺,加上一個字,就是正覺。「薩婆诃」,中國話是速疾的意思,疾速,快快的。賢首國師「速疾」上面加個「成就」,「速疾成就」,正覺速疾的成就,速疾的成就正覺。這樣連起來念是:度,度,度彼岸,大衆度彼岸,正覺速疾成就。這是賢首國師的翻譯,圓測法師也是這樣翻譯,但是他另外還有一個解釋。印順翻成白話,「度」,他用「去」的意思,去啊,去啊。彼岸,去啊,大衆都去啊,正覺速疾成就。印順法師這樣翻譯,意思是一樣。

  我們讀這個文,就是弘法的菩薩,從《大般若經》裏邊,節錄出來這一段文,最後的時候,說這麼一個咒,意思就是勸我們努力的修行,趕快到彼岸,趕快的成就正覺。是勸我們修行的意思。

  說不可翻譯,也有他的道理,說可翻譯,一定是翻譯的人翻譯過來,我們才知道。這個翻譯的意思也很好,我們讀誦這一部經,最後勸我們修行,怕我們懈怠,這個意思也是很可貴的。

  《心經》本來是很短,但是我說話太散慢,抓不住要領,所以說到今天是第七次,或第八次,說了這麼多。各位付出了很多很多寶貴的精神和時間,也付出了很多的忍耐力,陪著我,把這個《心經》講完,到今天學習圓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