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觉了,就在那里休息,不动了。

  说这个烦恼也是这样子,烦恼在那里睡觉了,不动。但是我们一般的凡夫,我们虽然有烦恼,烦恼也不常活动,有的时候也不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烦恼来的时候,我们不能降伏。但是菩萨不是,菩萨因为得到实智慧了,他能使令这个烦恼永久的睡眠,不活动,他不醒过来。

  「如毒咒所害」,就像人,身体中毒了,在印度就是有那种咒,能用这个咒来害这个毒,这个毒虽然还在,但是不能够损害你,「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菩萨没有断的烦恼,这个烦恼的种子它不断,它留在那里,留到成佛的时候,到成佛前一剎那的时候,把所有的烦恼都除掉,那个时候,得到佛的一切智,「证佛一切智」。

  我说的这样讲法,《阿含经》有这样意思,在唯识的经论,和《大智度论》都有这个意思的。为什么菩萨不把烦恼除掉呢?这个菩萨的意思,是他要除烦恼是有这个能力,能把这个烦恼完全除掉,但是他不除掉它,什么原因呢?就是他有大悲心,要在众生的世界活动,在众生的世界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

  你到众生世界来,要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怎么有呢?要假藉这个烦恼,没有烦恼,就没有这个生命。所以阿罗汉把烦恼完全除掉了,他就不能够再得一个身体了,他不能了。菩萨因为要在这个世界上活动,就需要有这个生命,所以这个烦恼不要完全除掉,他要用它一下,所以「留惑至惑尽」。到成佛的时候,没有这个问题了,有这个原因的。

  在《法句经》上有提到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说是断烦恼了,这阿罗汉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这阿罗汉的内心是什么样的面貌呢?什么情况呢?《法句经》上有偈颂表明这个意思。除掉了烦恼的人,他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得了道的人,他是怎么一个情况。

  「彼等诸漏尽,亦不贪饮食」。就指那个阿罗汉,他们一切的烦恼都除尽。像这个社会里面有土匪,有捣乱的人,警察把这些不法的份子都除掉了,那么这个地方很和平,大家都很安乐。圣人把内心里面的贼、土匪都除掉了,「彼等诸漏尽」,烦恼贼都杀掉了。我们有烦恼的人,我们有很多顾虑,也有很多的需求,也求这个,也求那个,我们要做很多很多事,我们的希望还不能完全满足,一天老是要忙的。但是完全没有烦恼的圣人,别人的事情不说,他自己本身是没有事了,没有事情做。没有事情做,但是他这个身体存在,我们这个身体,在欲界的人的身体,还要吃饭。阿罗汉这个圣人,虽然没有事情做,但是寿命不到,他也不走,听其自然的还在这里生存,阿罗汉当然就是托钵,他自己不生产的,他就是去托钵维持这个生命。与他有关连的人,你求他,他也能帮你忙的。他吃饭,对于这个饮食没有贪心,好的饮食、不大好的饮食,他不分别,他就是这样维持生命,不贪饮食。这是一样。

  「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他这个内心,在什么地方活动呢?我们的这个心,在色声香味触,各式各样的境界上活动,不是贪,就是瞋,各式各样烦恼的境界,各式各样种种的污秽的境界上活动。阿罗汉他也有眼睛,他并不是闭上眼睛,他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像人这么正常的,也听声音,也看见什么形相的,也是这样的。也吃饭、也走路、也睡觉,那么他内心是怎么样呢?他的心就在这个「空无相解脱,是彼

  所行境」。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他的心要不动,心里面无分别住,也能;他心里面若活动,他就知道这些都是空的,这一切相都是终归于灭的,都是无相的,都是无常的,都是幻化的,都是梦的境界。像水里面的月亮似的,像空中的云似的,不是真实的,他的心就是这样子,是解脱的,外面的境界不能够系縳他,无论什么境界,对他没有压力,你不能够威胁他,你不能够困住他的,他心里面老是解脱、自在的。「是彼所行境」,这个空、无相、解脱是他心里面活动的境界。

  我看经论上说一样事,说一个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罗汉的境界还高一点。这个辟支佛在山里面一个小茅蓬里住,当然他的境界就有的时候入禅定,有的时候到人间来乞食,另外他没有什么事。另外在社会上,在城市里面有一个人,这个是男人,同另外一个女人有关系,有关系,大家的意见不对了,这个人就把这个女人,就和一般的情况差不多这样子,把这个女人就杀死了,但是这个女人是很有名望的,是名女人,不是一般的人。

  他把她杀死了,这样子还不能解决问题,他就用所谓毁尸灭迹的这种办法,他就把这个尸体装起来,就埋在这个辟支佛住的地方,就埋起来。埋起来以后,那么他自己就走了,或者认为这件事就没有事了,但是这个人是个名女人哪,常常和人有接触的,那么有人就发觉到怎么这个人没有消息了,这个人这样讲,那个人也这样讲,就惊动了政府,就查这件事,查这件事,他这个聪明的人有聪明人的想法,就有消息,说是可能是这个人有问题,那么政府得到了消息,就按照这个消息,到这个辟支佛这里来查,就把这个尸体掘出来了。掘出来,你这个老修行这样子,就把他绑起来审问他。

  我们一般凡夫若遇见这个境界,会怎么反应?就可能是一般的这种境界。这个圣人,我看见这一段文,我想这圣人看他怎么反应呢?这个辟支佛一言不发,一个字也不说,始终就是不出声。这辟支佛是比阿罗汉的神通还要更广大的。这个辟支佛,文上没有说那么清楚,我这么想,辟支佛是完全知道的,但是他一个字也不吐露,不说,也不说是我,也不说不是我,也更不说是某人所做,什么都不说,这个圣人就是这样子态度。当然这一段文,后来,他不说,当然政府的人就拿他治罪了,就是用打、用刀、用木杖来苦恼他,后来那个真实造罪的人良心过不去了,自己自首,他向政府坦白。那么这个圣人是这样态度。

  「空无相解脱,是彼所行境」。当然这个辟支佛也就是这种境界,你怎么问他,他不说,你所有苦恼的境界,他也不在乎,他能忍受,所以对他没有威胁性的。

  「如鸟游虚空,踪迹不可得」,说个譬喻,譬喻像这个鸟在虚空里飞,你看不见牠的踪迹。我们若这个人走路,在泥土上走路,我们能看见他一步一步的痕迹,那么鸟

  在虚空里飞,看不见牠的踪迹。就是圣人的这个心,在这一切境界上去分别活动的时

  候,没有这个贪瞋痴的痕迹,没有,没有这种痕迹。就像这个镜子,什么形相和这个

  镜子一对照的时候,镜子里面现出影像来,但是这个物体一过去了,镜子里面没有痕

  迹,没有留存什么影像的,说圣人的心就是这样子。

  刚才说以实智慧的关系,那个事智不颠倒转。说这个佛、菩萨这一切的圣人,他

  的心就是这样清净。但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大悲心没有那么强,所以他们就是这个生

  命结束了,他就离开这个世界;菩萨他不是,他的心对于众生,对于一切的境界都是

  空的,他没有什么留恋,但是有大悲心,他不离开这里,而在这里继续地弘扬佛法,

  利益众生的,这是和阿罗汉不同的地方。

  那么这里面就看出来,这个实智慧和方便智是不相离的,不能够分离的。实智慧

  愈深,方便智也愈微妙。这个方便智,我上一次也多少提过,就是菩萨是亲近无量诸

  佛去广学佛法,一方面在众生的世界来利益众生。这个利益众生的事情,是很多很多

  的差别的,等到我们讲「观自在菩萨」的「观自在」这个地方,我们还有得解释的。

  实智和方便智,这都是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他的功德还没有圆满,在他学

  习佛法,广度众生的时候,他这两种智能继续地增长,到最后成佛的时候,就是无上

  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切种智。现在般若波罗蜜是属于菩萨的智慧,

  所以不提那一段,不提一切种智。

  这五种般若: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教行般若、实智般若、方便般若这五种般若。

  五种般若,文字般若同实相般若,是佛说的般若波罗蜜;那么教行般若是发菩提心,

  学习般若波罗蜜,开始修行的境界;到实智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入于圣位的菩萨所

  有的智慧。现在这个般若波罗蜜,由浅而深的包含着这个意思。但是到正文的时候,「观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那完全单独是指圣人的智慧说的。这五种般若就说到这

  里。

  二、波罗蜜

  其次,再解释这个「波罗蜜」的意思。波罗蜜是印度话,中国话翻作到彼岸。到

  彼岸,这个岸,就是河的两岸,有此岸,有彼岸,从此岸到彼岸,这样意思。为什么

  要从此岸到彼岸去呢?就是此岸不安全,有很多的危险事。我在这里生活,我不高兴

  在这里住了;彼岸是很安全、很快乐的,所以要到那边去。

  你过这个河的时候,当然要坐船,旧时代就是坐船,从此岸坐船到彼岸去。这个「到」字有两个意思,你已经到了彼岸了,叫做到;你正在坐船向彼岸去的时候,也叫做到彼岸,有这样意思的。这个到彼岸也有一个「离」的意思,有个远离的意思。这

  个远离就是你离开此岸,你从此岸一坐船,向彼岸去,就离开此岸了嘛,你愈往前走,离此岸愈远了,就是也有远离的意思。

  这样讲实在是一种譬喻,还没有正式说出来佛法的意思,在佛法上怎么样讲呢?这里面有小乘的意思,有大乘的意思,分两种的。现在我先说大乘菩萨的到彼岸。此岸表示什么呢?此岸,还是生死为此岸。这个生死,有生就有死,就有生死。生是生命的开始,死是生命结束了,这一段的生命结束了,合起来叫做生死。但是在这个生死之前,还有生死,而生死之后,也还有生死,所以这个生死从久远久远,一直到以后,是无穷无尽的,都叫做生死。

  这个生死在佛法里面讲,有两种生死,一种就是我们凡夫的这个生死,一种就是圣人的。我们凡夫这个生死,我们上一次讲的时候,讲这个有漏法,这个六道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萨戒本经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