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見一切事物都看錯了,這譬喻凡夫的
肉眼看見事物,很多都看得不對。佛的慧眼、佛眼看得對,看見事物的真相,你看得
對了,你的智慧正確了,你就沒有錯誤了,沒有錯誤了,你就沒有苦惱,就安穩、自
在了。所以「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就是知道
諸法真理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波羅蜜。
〔二〕、別說般若(五種智慧)
1、文字般若
我現在別說,把它分成幾段來說。我把它分成五段,就是說有五種智慧,五種般
若波羅蜜。五種般若波羅蜜,那五種呢?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教行般若、實智般若、
方便般若這五種。
什麼叫做文字般若呢?文字就是我們讀經書這個文字,怎麼叫做文字般若呢?我
們從佛聽法,聽佛說般若波羅蜜的道理;或者從佛的弟子、佛的學生聽般若波羅蜜的
道理;或者是從佛教的般若波羅蜜的經典,去讀般若波羅蜜,去學習般若波羅蜜。這
些都叫做文字般若,這個文字怎麼能算是般若呢?因爲它能表達般若的道理,所以叫
文字般若。
有一個現成的句子,「如是所聞,清淨章句,能令般若實義,得開曉故」,所以叫
文字般若。這樣講就是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這個字,就是這麼回事,這個
「經」就是文字般若。我們這樣講,文字般若這個名詞的意義很狹小,就限于經書的文字,限于表達般若真義的文字,叫做文字般若,但是真實來說,文字般若的意思很廣很廣的。
天臺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裏面,他有幾句話,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上講:
「衆生意鈍,玄覽則難」,這個話怎麼講呢?文字般若並不限于白紙黑字就叫文字,不是那麼回事的。高山、流水,鳥語、花香,都是文字般若,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能表達般若的道理的。剛才說這個獨覺,我講一個獨覺的事情。經上說有國王,這個國王他吃完午飯,休息一會兒,休息完了,他感覺身上有點癢,有點癢,他就叫他的這些女朋友,他這個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給他撓癢,撓,不是一個人,但是他這個女朋友手帶著手镯,帶著,手在動的時候,這個镯互相碰著就有聲音,等撓完癢的時候,大家停下來了,這個國王就成辟支佛了。
他怎麼成呢?他心裏想這個聲音,這個手镯互相的觸動發出聲音,等到這些不互相碰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沒有了,他就從這個地方就覺悟諸法實相。就是聲音的一生一滅,這裏面有諸法實相的道理,他從這個地方能覺悟,就成聖人了。他成聖人,因爲以前栽培的善根深厚,他立刻地以廣大的神通,國王不做了,就飛到山林裏面去,有這樣的事情。
所以文字般若不限于白紙黑字,不限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不限于六百卷的
《大般若經》,所有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所有一切的境界,都是文字般若。但是「衆生意鈍」,我們世間上的生死凡夫的心很愚鈍,沒有那麼大的智慧。「玄覽則難」,你從這些生滅變化的境界上,看不到諸法實相,不知道,看不見,很難看見,不容易啊!
「眼依色入,假文則易」,我們這個眼睛讀一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一讀六百卷的《般若波羅蜜經》,或者能明白多少。說把這些佛法都束諸高閣,我自己坐在那裏去覺悟諸法實相,很難,很難的。所以「衆生意鈍,玄覽則難」,不容易啊,「眼依色入,假文則易」。耳因聲入,這個耳因聲入,說我們自己讀一讀《般若波羅蜜經》,或者聽人講一講,那麼耳則「假文則易」,聲音就是有文字的聲音,你記錄出來就是文字,那麼比較容易,所以還是得要從文字這一方面去入,不然的話不容易。
因爲這樣的關系,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他不棄舍文字,要利用文字來表達般若的道理,表達這個無爲法的道理,我們就容易,也不是決定就能懂,比較容易,所以則有文字般若。這個禅宗裏面說:「不立文字」,這句話看人家怎麼樣解釋,看怎麼樣去領會這個話的意思。這是文字般若,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經」字這個話的意思。2、實相般若
第二個就是實相般若,這個實相般若是什麼呢?剛才說:「知諸法實相慧」,就是
真理的意思。在《般若經》裏面講,講這個實相的意思就是一切法畢竟空的意思,就
叫做實相。這個道理,我們到《心經》的正文裏面再講,現在不要說。
這個實相的道理,它不是智慧,爲什麼說它叫做實相慧?爲什麼叫做實相般若呢?《大般涅槃經》上有一句話:「無明明者,則畢竟空」,「無明明」這句話是說什麼呢?「即畢竟空」,說畢竟空的道理。畢竟空怎麼能算是「無明明」呢?剛才說諸法實相,
實相就是畢竟空。畢竟空這個實相的道理,它是沒有智慧,裏面沒有智慧,一切法畢
竟空,畢竟空只是個道理,是無爲法,裏面沒有智慧。明就是智慧的意思,這個畢竟
空沒有智慧,畢竟空叫無明,無明嘛,爲什麼又說第二個明呢?是「能生明故」。這個
畢竟空它不是智慧,它沒有智慧,所以它叫無明,無明怎麼又說明呢?「能生明故」,
這個畢竟空能生出來智慧,能生出來智慧的光明。怎麼樣生法呢?是「要緣如義,智
方生故」。
我們現在沒有般若波羅蜜,我們若是想要有,要怎麼樣有法呢?我們依據文字般
若講的這個實相的道理,去思惟、去觀察,你常這樣子,你的般若波羅蜜就生出來了,
就生出來智慧了。我們想要作醫生,我沒有學過作醫生的道理,我不會作醫生,但是
你常讀這個醫生的書,到學校裏學,常常學,常常學,畢業了,又實習多少年,你就
作醫生。
這個道理一樣,你沒有這個畢竟空的智慧,你常常的思惟,常常的學習,就來了
這個智能,當然這是簡單的這麼說,其中還有很多事的。所以叫做「無明明」。現在說
實相般若就是這個意思,實相這個道理是沒有智慧的,但是它能生出來智慧,所以就
稱爲實相般若。
有了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表達實相般若的文字,實相是文字所表達的道理,一
個是能表達的,一個是所表達的,能所的不同。那麼我們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
其它的般若經,讀這個文字,裏面就有實相般若的意思在裏面,爲什麼還要立一個實
相般若呢?
我們讀《法華經》有<譬喻品>,《法華經.譬喻品》裏面說一個火宅的譬喻。就
是一個房子起火了,裏面的火、外面的火燒得很厲害,燒得很厲害,房子裏面有人,
還有很多其它的動物。那麼火一燒,動物裏面有兩類,一種是知道起火了,要往外跑,
有的還不知道跑。那麼跑,怎麼樣跑呢?得要從門,要有門才能跑出去,要找這個門,
找到這個門就跑出去,跑出去了,就清涼了,沒有火焚燒的熱惱了。
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我們一切的生死凡夫,叁善道、叁惡道這六道的衆生,所居住的這個地方,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在內,都是火宅,裏面都是有煩惱火,有無常火,有很多很多的火。那麼有人覺悟了這個火不好,想要離開這個地方,到聖人那裏去,要怎麼樣去呢?也要找一個門。
什麼是門呢?就是佛教,佛教是門,佛教是出火宅的一個門。什麼是佛教呢?就是佛說的這些語言文字的道理,這些文字經書,我們從這裏學習可以出離火宅。
從譬喻上看,我們這個房子起火了,我們找到這個門就可以出去了;說現在這個經書就是火宅的門,我們現在得到這個經書了,我把《金剛經》能背下來,《金剛經》我背下來了,我也得了門了,《金剛經》這是門,是佛教的火宅門,我還沒有出火宅啊,我還是有煩惱。從這裏看出來,我們只是得到文字的般若還不夠,要有實相般若,你得到實相般若了,你才得到佛教這個門,你才能出離這個火宅的。
初果的須陀洹,他是得到實相般若的一部分,初開始見到實相的道理。大乘的菩薩初歡喜地,初開始見到實相的道理,他是得到這個門了,開始出去,還沒有完全解脫。
所以光是文字還不夠,你要加上一個時期的功夫,從文字裏面得到實相才行的,你才能夠得到出火宅的門。所以從這個地方看,就是有文字般若,還要有實相般若,兩個也是不相離的。實相般若我就簡單的說到這裏,當然這個實相般若是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從文字上要去覺悟這個實相。
有人說我不知道月亮在那裏,另外一個人用手指說:月亮就在那裏。他那個手指就是文字般若,真實的那個月亮就是實相般若。你若從這個手指的這個方向,去看這個月亮,就是從文字般若那個地方,去學習實相般若,這樣子。所以須要立兩個般若。
3、教行般若
第叁個智慧就是教行般若,怎麼叫做教行般若呢?這個教,剛才寫過了,就是包含著前面的的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在內,都叫做教。底下這個「行」,這個行,就是又學習,又修行,都叫做行。這個行,是走路的意思,我從這個地方走到那裏,就是我們從凡夫這個地方開始學習,向聖人那裏走,所以叫做行。怎麼樣去行呢?「從聞思修,得無生忍」,就是這個意思。從聞思修,得無生忍;或者說:從聞思修,入無生忍。《楞嚴經》說是:「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我們從《般若經》上的道理應該是這樣說:「從聞思修,入無生忍」,就是剛才說,我們開始要聽聞,或者是讀誦,讀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其它的《般若波羅蜜多經》。這是聞,從聞上要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
第二步就是思,思惟。你聽聞的時候,你領會了多少的道理,你還要再加以思惟,思惟這個般若的道理。思惟的時候,能夠把你所領會的道理,更能夠深入一步,能深入一步,能使令你的智慧多少的堅定了一下,光是聞,那個智慧還不穩定,你思惟了以後,就堅強了多少,當然還不是十分地堅強。要不斷地思惟,對于般若的道理很純熟的,你眼耳鼻舌身意,遇見了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很純熟的能現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