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叁種,菩薩也是斷這叁種,其中還有差別。爲什麼斷很多煩惱,怎麼就說這叁種呢?有一個理由的,什麼理由呢?譬如這一個人,從這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有這麼一個計劃,但是他不大願意去,不大願意去,有這麼一個心理,那麼你若有這樣的心理,就不能去了,這是第一個障礙。
第二個障礙呢,我想去,想去,但是走的道路不對,走錯道路了,這是第二個障礙。第叁個障礙,這個道路沒有走錯,走的這條路,是要到的地方的那條道路,但是心裏面有點疑惑,這條道路能不能到呢?有點疑惑。
你如果有這叁種障礙,你不能到你所要到的地方去的。小乘佛法也好,大乘佛法也好,我們想要修行,想要成爲聖人,也同樣的有這叁種障礙。
第一個障礙,修行的境界要無我,我不歡喜,那麼就不能修行了,這是第一個障礙,就是身見。第二個障礙,發心修行了,但是修行的方法錯誤了,有戒取,那也不能夠成功的。第叁個障礙就是疑,你道路也沒有走錯,我們學習的是佛法,但是佛法能不能像你說的那樣子呢?還有疑惑,那也不能成功。
沒有這叁種障礙,你就成功了,你可以得到實智慧,你能成爲聖人、能成爲菩薩。在經論上說這種聖人,初開始入到聖人的境界,得到實智慧,要斷除去的煩惱就是這叁種。
可是佛法裏面對于煩惱的解釋,有兩種解釋法,等于是兩類。第一種是分別的煩惱,第二種煩惱是俱生的煩惱。分別煩惱怎麼講呢?這個分別煩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跟別人學習的,由別人告訴你這樣子這樣子是我,這樣子這樣子才是我;或者你自己在書本上看見的;或者自己這麼想的,喔,我是有這麼大,有這麼大,我是怎麼怎麼的,我是常住不變的,各式各樣的想法,各式各樣的說法,你也很相信這種說法,那麼這叫做分別的煩惱,分別的我見。
若這樣子分別,就是這樣子思想,但是成爲煩惱的時候,就是你本身很堅定的這樣子相信了,你不堅定,那還不能算是煩惱的,很多的煩惱都是這樣子分別的。
第二種是俱生的,俱生的,不是聽別人講的,也不是書本上看見的,也不是自己特別的去怎麼樣思想來的,就是與生俱來的,有生以來就是這樣子的,就有這種煩惱。分別和俱生,很多種煩惱都是分這麼兩類的。剛才說身見,這個我見,就是分這兩類。
得到實智慧的菩薩,或者是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他們斷除去這個我見的煩惱,是屬于分別的,分別性的煩惱。俱生的我見還沒有除掉,還是有的,所以初果聖人,初果、二果、叁果,還都有這個俱生的我見。到阿羅漢,這個俱生的我見沒有了。初得實智慧的菩薩也是這樣子,分別煩惱是除掉了,但是俱生的我見煩惱還是有,還是任運地就會有我的執著。這是這叁種煩惱。
這個戒取,戒取是分別的煩惱,沒有俱生的,這個還是不同。疑也沒有俱生的,斷了這個疑以後,再不疑了,這是一種。其次,菩薩同小乘須陀洹的不同。菩薩對于一切法,不但是分別我執去掉了,對于一切法空無所有的道理也特別的熟悉,比初果聖人來得利一點。
還有一種不同的地方,學習小乘佛法的人,他要是修行證得初果的時候,有可能是沒得到四禅,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樣的禅定可能沒得,就是只得到未到地定,在未到定裏面修行,證得初果了。菩薩不是這樣子,菩薩一定是得到四禅,得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在禅定裏面,這個禅比未到地定高得多了,在這樣的禅的境界裏面修止觀,斷除去我見,身見、戒取、疑,觀一切法空,而得到實智慧的。所以菩薩的智慧利,與禅定的深淺也有關系的。這是說斷除煩惱。
Ⅰ、無我平等
剛才說實智慧,除掉煩惱,你才得到這個真實的智慧。這個真實的智能在《顯揚聖教論》,還有其它的論上說,這個菩薩得到實智慧的時候,得到五種平等的功德。
第一個平等,是無我平等。我們現在只是文字上、語言上這樣分別,修行人在禅定裏面,不管禅定深淺,他修這個止觀,觀我不可得,這個境界是很深的。當然我們沒有這個經驗,就是文字上的分別。我們現在是肉眼,也不是天眼,也不是慧眼,更不是法眼、佛眼,我們這個肉眼睜開一看,這是我,這是你,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生命,每人占一個位子,每人有每人的活動,各式各樣的情況。但是在修行人得到實智慧的時候,觀察我不可得的時候,是平等的,他自己是我不可得,觀一切人,也是我不可得的。那麼在這樣的實智慧的境界裏面,沒有彼此對立的這種情況,沒有,沒有說這是我,這是你,沒有這種情況,這個境界就沒有自、他的分別,大家都是平等的,這是一種境界:無我。
Ⅱ、有苦平等
第二個是有苦平等。無我平等,在理智上這樣分別,在他無分別的那個禅定裏面,這個無我的境界能出現的,出現的,不單是這麼一句空話的,他的智能同那個無我的道理能夠融合一味的,不是彼此有距離的。在沒得實智慧以前,那個修行人,他一定是要通達這個道理,但是同那個道理還有距離,還有距離的,所以他的煩惱也不能除掉。到了實智慧的時候,煩惱除掉了,這無我的平等,在他的智慧裏面是融合的,沒有距離的。這樣子是聖人的無分別境界。
第二種是有苦,有苦平等,是說他出了這個禅定的境界,他入定的時候,觀我不可得的時候,是無我平等;他出定的時候,這個生命的現象還是宛然存在的,你有你的生命,我有我的生命,這個境界還是出現的。他入了禅定,那個實智出現的時候,無我的境界出現,我的境界不可得,這個假的臭皮囊,也是不出現的,所有的一切境界都是不出現。等到出定以後,有分別的時候,幻化的這個境界還是出現,還是有的。
菩薩他雖然是得到實智慧,他是聖人,不是一般的凡夫,但是他這個生命還是以前的有漏業造成的。以前的有漏業,以前不是聖人嘛,他也有煩惱,也有煩惱的行動,也就有煩惱行動的果報,這個果報不是那個無漏的智慧業力創造的,是有漏的業力創造的。所以菩薩自己觀察,也有這個有漏的身體,衆生也是有的,彼此都有這個有漏的身體,這個就是苦,有苦平等。
Ⅲ、所作平等
第叁個是所作平等。有這個生命的存在,你就有很多很多的麻煩,很多很多的苦惱。菩薩若自己這個苦還沒有完全除掉,一切衆生也沒有除掉(苦),那麼菩薩就要去廣學佛法,有大悲心要除苦。除苦的時候,不是說我先除我的苦,你們的苦我先不管,等一等,沒有這個分別。菩薩除一切衆生的苦,除自己的苦,沒有自他的分別,有這個大悲心的,所以叫所作平等。
Ⅳ、不求平等
第四個是不求平等。他爲自己除苦,除自己的苦,他不求酬報;他爲一切衆生除苦的時候,也不求衆生要酬謝他的,所以不求,這是平等。
Ⅴ、得一切菩薩心性平等
第五個是得一切菩薩心性平等。這個菩薩自己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空,其余的菩薩也是這樣子,無差別的,所以得一切菩薩心性平等。其余的菩薩有大悲心,廣度一切衆生,這個菩薩也是這樣子,所以是平等的。
這五種平等裏面,說是得實智的菩薩,有這五種平等,但是這裏面也包含了方便智的意思,這個方便智上一次講也是簡略。方便智是出了定以後,他入定是實智的境界,出定以後就是方便智的境界,就是有分別的。入定,這個實智是無分別的,出定以後是有分別。
有分別的這個方便智,剛才說有苦平等,實在就是有分別的境界。我們沒有禅定,我們沒有得禅定,我們是靜坐也好,不靜坐也好,心裏面都是有分別的,我這樣想,怎麼怎麼,什麼情況,這樣子。那麼菩薩不入禅定的時候,他也有分別,他的分別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
無著菩薩在《金剛般若論》上,他有一個解釋,「以實智故(大正藏二十五冊七六四頁 b欄原文爲: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因爲菩薩他有實智,他能使令他那個世智,就是方便智,不顛倒轉。「顛倒」就是錯誤,「轉」就是活動。這個事智活動的時候,沒有錯誤,他能這樣子。我們沒有實智,所以我們分別的時候,常會有錯誤,有這個不同。所以在世間,菩薩他是有實智慧。得了實智慧,但是這個實智慧還沒有究竟圓滿,他不能離開這個世間,他還是要在這個世間,在人間,或者在天上。
這個得到實智慧的人,他決定不會到叁惡道去,這個叁惡道的罪業是完全除掉了,清除了。或者在人間,或者到天上,到這個地方來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利益衆生的時候,他這個世智,由實智慧的控製,沒有錯誤。「如蓮華不著水」,像蓮華,它不著水。
說菩薩那個方便智,在世間上這個汙穢的境界裏面,不能影響他,你不能令他染汙,他還是潔白的。所以菩薩就是大蓮華似的,出淤泥而不染,有這種清淨的境界。也正是隨緣不變的意思,這是菩薩有這樣的功德。菩薩這樣的功德,就是因爲他到了聖人的境界,得了無生法忍以上是這樣子,和阿羅漢比較起來,初得無生法忍,初得實智慧的菩薩,他的清淨的境界和阿羅漢相類似,但還是有不同,阿羅漢還要高一點。
因爲阿羅漢把分別煩惱除掉了,俱生的煩惱也除掉了,所以他是比較清淨的。這個初得實智的菩薩,分別煩惱除掉了,這個俱生的煩惱還沒有除掉,那麼這個地方不如阿羅漢,但是他能控製。他若故意的,也會起煩惱,他故意的起煩惱,他的煩惱會活動起來;若是不故意的,煩惱是不生起的,他能降伏一切的煩惱。
在《攝大乘論》上有這麼四句話:「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這個得實智的菩薩,他繼續的修行,廣學一切佛法,去利益衆生,他沒有斷的煩惱,他不斷,他只是把他降伏住,不叫他活動,這樣子。「如毒咒所害」,他有了煩惱,只有煩惱的種子,煩惱的功能隱藏在那裏。這個功能,它不會動作起來成爲煩惱,不活動出來。經論上有的時候,用睡覺來譬喻,這個人不睡覺的時候,出來活動,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