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當然各位可能會看見,我看那上面,他說張大千年
輕的時候,他有一個愛人,大概是要結婚是怎麼的,死掉了。死掉了,他心情很不舒
服,心灰意冷,就要出家當和尚,後來就拜一個師父,就受戒去了。受戒的時候,受
完比丘戒,受菩薩戒,受菩薩戒的時候,要燒香疤,頭上燒香疤,燒香疤,他不同意,
就因爲這個,他就不出家了,就回家去。
當然這個不是一般的人去觸惱他,只是你受戒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條件,這是《梵
網經》菩薩戒有這個規定,《瑜伽菩薩戒本》上是沒有這個,比丘戒也沒有這個。這一
點苦他受不了,他受不了,他拒絕了,拒絕了,當時的主事的人也不給他開緣,那麼
他就回去了,他回去了,那麼以後他繼續的讀書,他就是歡喜畫,在這一方面有成就,
但是看那種情形,在佛法看不見有進步。
我在這個地方,我們這一段講完,要講玄奘法師,但是我是想起來,我就講了。
玄奘法師他出家的時候,那個時代的出家人,在家的人出家,要政府考試及格了,你
才可以出家的,不是你師父同意你出家,你自己願意出家就可以,要政府許可的。他
去考試的時候,他沒及格,沒考上,玄奘法師那時候是十叁小孩,沒考上。沒考上,
但是他在那個房門前面走來走去的,這個考試官叫鄭善果,這個考試他要出來走走,
就看見這個小孩在這裏走來走去,他就問他,說是:「你是不是想要出家」?他說:是
的。考上沒有?沒有考上。說是你爲什麼要出家呢?玄奘法師說:「我想要弘揚佛法」,
他那個句子是很文的,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考試官一看這個小孩,他說出兩句話:「誦業易得,風骨難尋」(大正藏第五十卷二二一頁 C欄是「誦業易成,風骨難得」)。
那個考試當然就是你要背幾部經,你把《金剛經》背下來吧,你背一背,能背下
來了,那麼就准許你出家了,可能也有口試,問一問怎麼的這種情形。你背《金剛經》,
或者背《遺教經》,或者是背什麼經,背下來。他是小孩,可能離開家,來了,就以爲
可以出家,可能他沒有背,那麼就不及格了。這個時候,鄭善果說是:「誦業易得」,
背經這個事不難,「風骨難尋」,這個人的這個風度,這個骨骼、面相,這樣高貴的人,這個人是難得的,他若能出家,他對于佛教能有貢獻。好,你沒有背經不要緊,我現在特許你出家。鄭善果對于玄奘法師不是考試及格,是特許的,特許的,就是鄭善果這個人,他有知人之明,他有知人之見,看這一個小孩是一個人才啊,就准許他出家了。
我們說張大千這個人,我是沒見過,就是在報紙上看這個照片,這個人的福德很大,智慧也很高。他出了家,就是因爲燒香疤,他拒絕,主持人就不開緣,你不能夠不接受,不接受,你回去,不及格。那麼他不能忍受,所以他也就不能出家,這個是兩方面的關系,如果這個人也像鄭善果那樣子,喔,這個人是個人才啊,他能來到佛教,我們歡迎他。燒香疤這個事,只是《梵網經》有規定,《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並沒有這麼規定。不過我們中國佛教,漢人的佛教,這個老法師也是大慈大悲,那麼一定是這樣子,你不燒香疤,不行,我受戒的時候也是這樣子。那麼就是沒有鄭善果的知人之明,所以失掉一個人才,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沒有成熟,也可能沒有這個善根,也可能有善根而沒有成熟,就不能忍,不能忍,你這個功德就不能成就,如果他能忍受,這個人在佛教裏面是能有成就的,對于佛教是有作用的。所以忍波羅蜜,你想要成就你自己的功德也好,你想要成就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功德也好,要有忍,沒有忍還不行的。
「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我們修學佛法、利益衆生,你長時期的做這件事情,你本身也很疲勞,這個疲勞你也要忍受,就是精進波羅蜜了,你不能忍受,也有困難,所以一定要忍波羅蜜。你修善法,你要有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要有忍,所以能得大眷屬。所以你要弘揚佛法,第一個要有增上生,使令自己能到人天的世界來,得人天的尊貴身,而得大財富,你要能夠忍,使令你本身多諸功德,光是一個忍還不行,要有財富,要有諸多的功德,有精進波羅蜜,你能成就很多很多的功德。你本身的能力強了,你才能夠去利益衆生的,才能修學佛法的。這是增上生。
第二個決定勝,這個增上生,我們離開了叁惡道,可能在人間或者天上,我們的境界很好,但是這一件事情還是靠不住的,因爲這還是無常的,你得大財富,這個財富還會失掉的;你得到尊貴身,這個尊貴身終究也是不長久的,你若沒有成爲聖人,所有的事情都是靠不住的。雖然有了財富、有了尊貴身,有了多諸功德,很大的能力,你還沒能夠得到最後的勝利的。你想要得到最後的勝利,你還要精進、禅定、智慧,後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你還要有這些功德。
精進,你做了很多的功德。你能有禅波羅蜜降伏煩惱,有般若波羅蜜能夠斷煩惱,能夠深入第一義谛,這個時候你所有的功德都是靠得住的了,你不會再沈淪到叁惡道去了,只有向上升,而不會下墜的了,這個時候是最後勝利了。如果我們沒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能降伏煩惱,煩惱還活動,就靠不住,就暫時來到人天的世界來,還會到叁惡道去的,所以不是決定的勝利。這個勝利就是我們保證自己不再到叁惡道去了,或者是在人天,或者是到佛世界去,使令自己永久是安穩的,那叫勝利。
這個菩薩要自己修學佛法去廣度衆生,要這六波羅蜜才行的,但是你的目的,不要爲世間上可愛的果報把自己困住,要堅定自己無上菩提的志願,所以叫做無顧戀,「無顧戀故」,這是第二個是無顧戀。
第叁個是無罪過,「無罪過故」。這個「無罪過故」是什麼意思呢?「無罪過故」就是我們能夠修行這六波羅蜜,但是我們修施波羅蜜的時候,我們戒波羅蜜破壞了,這就是罪過,這不是到彼岸。我們修這個戒波羅蜜的時候,我們把禅波羅蜜破壞了,這個不行的,這是罪過。我們修六波羅蜜的時候,不是用大悲心做的,我是爲了無上菩提,廣度衆生才做這件事的,沒有這種意志,那麼就成了世間的有漏法,那就是罪過。在這個菩薩修這六波羅,遇然的去做一點,不常常的做,那也不行的。
修波羅蜜度化衆生的時候,「但設財物利益衆生」,僅僅是用財物去利益衆生,這就是行菩薩道了。「但設財物利益衆生,便爲喜足」。「不令衆生出不善處安置善處」,你不能用佛法教化他,不能教他遠離一切罪過,不能夠向于涅槃、向于菩提,不能這樣子,就是僅僅用財物去利益衆生,這個不是菩薩道。
所以我們佛教裏面,說我就是做一個安老院,我就建一間醫院,造幾間學校,做了社會的慈善事業,這個你要加上佛法的氣氛,才算是行菩薩道,如果沒有法的利益衆生,只是一般性的慈善事,那不是菩薩道。所以《解深密經》上有一句話:「唯有安處妙善法中,方可得名第一饒益」,菩薩其它利益衆生的事情,是做這件事的方便,同衆生接觸,使令他容易接受佛法,目的是使令一切衆生能安處到涅槃那裏去,安住到無上菩提的安穩的境界裏面,這個才算是對衆生是真實的、最殊勝的利益,這才是最好的。一般性的事情,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這個是無罪過故,才能算是波羅蜜,第叁個是無罪過故。
第四個是無分別故。這個無分別怎麼講呢?我們上一次說到一個頌,我們討論的時候說一個頌,「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這是《攝大乘論》上的頌。說「無分別故」,有這個意思,這個分別怎麼講呢?在這裏的意思就是執著的意思,因爲這個就像我們不懂得佛法,我們平常的這個心都是在分別中,都是在執著中,無分別就是無執著的意思。
怎麼叫做執著?怎麼叫做不執著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我們知道世間上一切的事物都是假的,我們通達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空的,這就叫做不執著。我們不知道是空的,我們也不知道是假的,那就叫做執著。怎麼叫做假呢?這個假是對真實說的,
一個是真實,一個假的。舉一個例子,我們看水裏面的月亮,我們知道這個是假的,他就講因爲水裏沒有月亮,沒有月亮,是月亮的影子,天上的月亮才是真的,天上的月亮是真的,水裏面的月亮是假的,一個真,一個假。這個假是對那個真來說,我們去思惟這個意思。
說這個夢中境,夢裏面的境界,和鏡子裏面的影像的意思一樣,水裏面的月亮是假的,不是真的,水一混濁了,就沒有了,沒有水了,也就沒有這個水中月了。我們用這個意思去體會佛法裏面說:一切法都是假的,都和那個水中月是一樣的,不是真的。
通常我們說:它現在雖然存在,很快的會失掉了。所以我們說這是假的,這是無常,這是假的。說現在雖然是有,不是真實有,它是假的,這麼樣去通達這個假的意思也可以。譬如說有叁枝槍,這叁枝槍互相架起來架在那裏,我們說這一枝槍,它自己能立在那裏,不能,它這叁枝槍互相支持才能立得住。從這個地方來看,就是它們能站在那裏,它本身不行,要叁個互相支持才能立得住,這個立就是假的,互相假藉才能站得住,不然它不能站住,這個站住就是假。
說世間上一切的事情,我們看它現在是有,因爲它本身的條件互相支持它,它才存在的,不然的話,它不能存在,所以它那個就是假的。我們用這個意思來體會,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假的。說作夢的時候,我夢到吃了很美好的東西,醒來的時候,喔,才知道沒有吃東西,肚子還是餓的,那麼吃那個東西,當時認爲是真的,實在是假的。用這個意思來體會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假的。說我現在有很多的財富,我去利益了很多很多的人,這也是夢中的境界,都是水中月似的,都是假的,沒有這回事。
譬如我行了布施波羅蜜的時候,這是假的;我持戒的時候,我不做…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