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種種的惡事,我能夠保護自己的身語意是清淨的,雖然這樣做,也知道是假的,雖然是假的,還是這樣做的。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都知道是假的,你要有這樣的體會,不那麼執著它是真實的,進一步還能知道它是空的,那麼這就是有幾分無分別的意思,這叫無分別的意思。

  我們這樣分別,但是經論裏面也有一個說明它的界限,有四句話:「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我們剛才說無分別故,要不執著,因爲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這件事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到這一步呢?「非不見真如」,你要是沒有見到真如理的時候;「而能了諸行」,你能夠知道這一切有爲法;「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不能這樣子,你要見到真如理的時候,你才能知道這一切有爲法,都是如幻如化的,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似的,你才能知道它雖然是有,但是它不是真的,要到那個時候才能行。就是得無生法忍以後,才能知道世間都是假的,沒有得無生法忍,對

  于說都是假的,喔,都是空的,我們不要執著,沒有到那個境界,只能夠,如果十分地去審思的,長時期的去思惟,頂多是有多少相似而已,不能真實知道是假的。真實知道是假的,就是你要得無生法忍,不然還不行。所以我們修這六波羅蜜,要能夠無分別,要得無生法忍以後,不然的話,這一個條件還做不到。這是第四個是無分別。

  第五個是「正回向故」,正回向是什麼呢?我們做了種種,多多的功德,要回求無上菩提,我們爲得無上菩提而做這個功德,要把持住這個目的,把握住這個目的,不失掉。

  具足這五個條件,你才算是波羅蜜,你做的這個六波羅蜜才是到彼岸,不然的話,就是還沒有到彼岸。可是我們沒有得無生法忍,如果我們無上菩提志願是堅固的、堅牢的,那麼我們做這麼多的功德,雖然有執著心,但是它也能對向于無上菩提,也是向那個方向的,不過不是像得無生法忍以後那麼清淨,功德沒有那麼大。這是《解深密經》解釋波羅蜜有這五個條件,才稱爲波羅蜜的。

  我們頭一次、第二次到現在,講般若波羅蜜,般若有五種般若,波羅蜜也有這五個條件,合起來叫般若波羅蜜。在《心經》裏面,它本身,我們讀這個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裏面也有一個界限的,這個般若波羅蜜不是凡夫的般若波羅蜜,不是教行般若,是實智般若以上的,實智般若、方便般若合起來的,叫般若波羅蜜,所以叫「行深般若波羅蜜」。要是凡夫,他就淺了,因爲沒有那麼高的智慧。

  般若波羅蜜,經文上,這個題目只是說個般若波羅蜜,沒有說那五個波羅蜜的,但是在經裏面說,我前一次也多少提到,如果你不修行前五個波羅蜜,只是一個般若波羅蜜,你不能到無上菩提的;不修學般若波羅蜜,就只是修學前五個波羅蜜,也不能到無上菩提。一定要由般若波羅蜜,領導前五個波羅蜜,這樣子才能到無上菩提的。

  《大品般若經》說一個譬喻,說是有很多的盲人,「生盲人」,生來就是盲,眼睛失掉了光明,生來就是沒有眼,不能見光明的。這些人他不能找到道路到城市裏面去,一定要有一個領導人,領導這麼多的盲人才能夠找到一條道路,從這個道路到城市裏邊去的。這表示前五個波羅蜜,本身是沒有般若波羅蜜的,一定另外有個般若波羅蜜來領導前五個波羅蜜,才能到無上菩提的。所以般若波羅蜜是前五個波羅蜜的眼睛,若沒有這個般若波羅蜜,前五個波羅蜜就沒有眼了,所以般若波羅蜜是很重要。

  但是《大智度論》上也說,說般若波羅蜜有兩種,一種就是有莊嚴的,一種是沒有莊嚴的。就是有前五波羅蜜的時候,叫做有莊嚴;沒有前五波羅蜜,你單獨的去聞思修,學習般若的智慧,就是沒有莊嚴。你光是有一個智慧,通達世間上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無我的,你這個智慧很強、很深,但是沒有前五波羅蜜的莊嚴,沒有這個施、戒、忍、進、禅的莊嚴,那麼這叫做沒有莊嚴的般若波羅蜜。

  不過這樣子呢,就是初開始有的人是這樣子,初開始他不能夠去學習前五波羅蜜,一開始就學習般若波羅蜜;有的人一開始學習前五波羅蜜,不學習般若波羅蜜,可是到後來一定是要合作的,和合起來才能得無上菩提的。可是在《心經》裏面,是著重的說般若波羅蜜,前五波羅蜜包括在裏邊,這樣意思。(這是)般若波羅蜜。

  現在再講這個「經」的意思。這個「經」,印度話叫做修多羅,修多羅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做法本。這個法本怎麼講呢?這個法,這裏就是指涅槃說的;這個本就是因的意思,是涅槃的因。我們若想要得解脫,得到聖人的境界,要學習這個修多羅,修多羅能爲你作因,作涅槃的因,它叫法本。

  還翻一個「善語教」,就是佛說的好話,非常有道理,能真實的利益我們,這樣的語言,這個好話來教導我們,善語教。再翻一個「線」,很多的花在這個桌子上面,風一吹就散亂了,用線把它貫穿起來。翻作線,這個線就是貫穿、攝持的意思。「貫穿所應說義,攝持所化之機」。貫穿所應說義,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佛法這個道理,原來是無名無相的,佛用名字把它表達出來,有次第的把它表達出來,所以叫貫穿所應說義,所應說的道理。「所應說」這個意思,我們衆生的根機不同,佛隨這個衆生的根機,應該這樣講佛法,隨那一個衆生的根性,應該那樣說,所以這裏面也有一個活動性。

  「攝持所化之機」什麼意思呢?我們衆生在生死裏面流轉,或者在人間、天上,或者到叁惡道去了,在這裏面流動,在這裏面受生死之苦,那麼佛說這個善語,這個法語,把衆生從這個境界裏面攝取出來,放到涅槃那個地方去。攝持所化之機,把衆生從苦的地方取出來,放到涅槃的地方,放到安穩的地方去,所以叫攝持所化之機。這等于是「經」的一種作用,有這樣作用的,所以叫做經,叫做修多羅,那麼就指文字般若說的。

  前面我們一開始講般若的時候,說這個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佛用文字般若,才能同我們衆生能夠連系上,不用這個語言文字,我們很難去了解佛法的。現在就是般若波羅蜜經,中間還有個「心」字我還沒有講,這個經字把它講完。它表達般若波羅蜜的語言文字,所以叫做經。

  這個「心」字怎麼講呢?這個心字,在這裏就是精要的意思。我們人有心髒,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但是這裏面不取心髒的意思,就是它是中心點,它是一個精要的道理。般若波羅蜜是佛成道以後,到涅槃的時候,大約有五十年演說佛法,說了很多很多的經論,很多很多的經,這般若波羅蜜占了很大的部分,很廣的。

  玄奘法師翻的《大般若經》六百卷,有十六會,文也多,道理也很廣。我們現在學習的這部經,一共有二百六十個字,這麼短的經,在《大般若經》裏邊,在這麼多的般若經裏邊,它是個中心的部分,是精要的部分,所以說般若波羅蜜經的心經,般若波羅蜜經裏面的中心,精要的經典。這是一種解釋。

  佛法來到中國來,漸漸、漸漸地就有學派,所謂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其實也是部派佛教,不過和小乘不同一點。賢首國師是華嚴宗,窺基法師他是唯識宗,他們都是這樣來講這個《心經》的「心」字,這個「心」字都是這樣講。但是叁論宗的人不這樣講,他包括這個意思,但是它另外還有一個意思,還有什麼意思呢?全部的佛法,有小乘,有大乘。有小乘佛法,有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都是教化衆生趣向于涅槃的,得解脫的,都是這樣子,都是轉凡成聖的。

  但是小乘學習佛法的人,他就是自己修學佛法,趣向于涅槃,他不是有強烈的大悲心廣度衆生,弘揚佛法,不是那樣子。你自己修行成功,得了阿羅漢果以後,入涅槃以後就沒有事情了,再沒有事情做了。

  大乘佛法不是這樣子,你自己得了無生法忍以後,繼續地要親近無量諸佛,去廣學佛法,廣度衆生,不入涅槃。那麼長時期的廣度衆生,他度化的衆生很多很多的,所以這個乘(ㄔㄥˋ)字也讀作乘(ㄕㄥˋ),就是車的意思,他這個車很大,能運很多的人到涅槃那裏去,所以叫大乘。小乘人,他的車小一點,他不能運很多人到涅槃那裏去,就是慈悲心強弱的不同。這是叁論宗就是這樣講法。

  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合起來是全部的佛法,全部的佛法就是分這麼兩部分,一個是小乘,一個是大乘,這兩部分佛法,那一部分是釋迦牟尼佛的中心思想呢?是大乘佛法,佛的大悲心要廣度衆生的,不能自己解脫得涅槃以後,就對衆生不管了,你們受生死苦,我不管了,這不符合佛的慈悲心的意思。所以以大乘佛法爲中心,全部的佛法裏面,大乘佛法是心經,那麼大乘佛法裏面,也有很多的意義的,很多的,有如來藏的佛法,有阿賴耶識的佛法。大乘佛法在中國古代的時候,也是把它分成叁個部分,現代佛教的學者,也還是把大乘佛法分成叁個部分的,不過通常不這樣說,就是說大乘佛法裏面,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麼多的法門裏邊,以那一個法門是中心點呢?是以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一切大乘佛法裏面的心要,所以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是大乘佛法的中心,那麼般若波羅蜜裏面,《心經》又是般若波羅蜜裏面的中心點,他分這麼幾個層次的,分這叁個層次,所以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邊的心經。前一個般若波羅蜜,就是代表一切的般若波羅蜜多經,這一部經,是這麼多的般若經裏邊的心經,所以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麼個意思。

  所以那個「多」字,是向上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這樣念,這個「多」字向下念,不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是不對的。這是經的題目,我就簡單的這樣解釋完了。

  叁、譯經者

  現在就講玄奘法師,翻譯經的人。翻譯經的人,前面有一個大唐法師,叁藏法師玄奘譯。這個大唐是個時代,就是中國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戒本經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