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P4

  ..續本文上一頁是我,我瘦了,我胖了」,就是這樣子。但是在印度其它的宗教,他不是這樣子,他是觀察這個身體裏面有一個我,是有體性的;在色受想行識之外,有一個真常不變的我,這個是我的體性。有我論者,應該是色、受、想、行、識、我,應該是六個。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認爲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只是五個,沒有那個六。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加上我就是七個了;釋迦牟尼佛說沒有我,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沒有那個我的,是這樣意思。

  我們凡夫沒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的思想也好,日常的語言、日常做事也是「我」,也是常常這樣講。那麼這個我有什麼問題呢?要保護這個我,你不可以傷害這個我。保護這個我就是愛,愛這個我,要保護,這是愛,愛就是貪;你若傷害這個我,你就是我的敵人了,我要恨,我要殺害你,就是貪、瞋;執著有我,不明白道理,那就是貪瞋癡。所以從這裏就會分別出來種種的問題,所以生死緣起就是這樣子來的。現在你想要改變,改變你的生活態度,那就是要無我;無我的時候,就不貪、不瞋、不癡了。我這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子。

  所以爲什麼要修無我觀?因爲執著有我,這是個生死的緣起;一切苦惱的根本,從執我開始的。所以現在我們要身心安樂住,要從無我才能夠身心安樂住,要觀察無我觀。這樣說呢,修無我觀是正確的,因爲它不是生死緣起,它反生死緣起的。所以修無我觀,這個修行的方法是對的,是這樣意思。

  「諸行何有我」,「諸行」,簡單說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這五個法都是生滅變化的,所以都叫做「行」,是這樣意思。另外「行」這個字是什麼呢?實在這個「行」就是心,就是我們的分別心;一切法都是內心的分別在動,所以叫做「諸行」。「諸行」實在就是心行,就是你的分別心,一切一切都是心,都是內心的分別,這裏邊沒有個常恒住、不變易的我,沒有。「諸行何有我」,那裏有我呢?修這無我觀,這個地方應該多說,現在我們不要多說,就說到這裏。

  「如夢幻泡影」,這個諸行一切的境界都「如夢」中境,「如幻」術所變的境界。「如泡」,下雨的時候,地面上起那個泡,你若注意的時候,那個泡很迅速地起來又滅了,起來又滅了,「如泡」。「如影」,那個樹,太陽一照這個樹就出來一個影,那個影和樹相似,但是那個影不是樹,是虛妄的,不是真實是樹。這表示世間上一切的境界都是不真實的,這樣觀察、這樣思惟。

  「如露亦如電」,像那個露水,就是早晨起來,你看那樹葉上有一滴一滴水,那叫露;太陽一起來,那個露水沒有了,這是無常的意思。「亦如電」,像陰天,下雨的時候虛空那個閃電,即生即滅,這表示世間上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都不是堅固不可破壞的。你要作如是觀,作如是觀的時候就能增長智慧。

  一個很明顯的,我昨天曾經說過,譬如說現在你若能修無常觀,修這個「亦如電」,就是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剎那滅,你在奢摩他裏修觀的時候,作如是觀的時候,就會發生智慧。發生什麼智慧呢?譬如現在有人來贊歎你,贊歎你,心裏就歡喜了,「唉呀!這個人對我好,他贊歎我。」但是你若修無常觀的時候,修如電觀的時候,就感覺那一剎那那個人在贊歎我,第二剎那那個人就不是贊歎我的了,第二剎那的人就不是第一剎那的人了。你若修這個如電觀,就會有這樣的觀察。所以他來贊歎你,或者他毀辱你,也是這樣作如是觀,那就不同了。若我們沒有這樣修觀的時候,你這個人罵我,過了幾十年了,「喔!你這個人你多少年前罵我」,還是這麼想;但是若修無常觀,那一剎那早已經過去了,不是這個人了,我們就會覺悟到這裏。

  所以,修這個如電觀、如露觀、修如夢觀、如幻、如泡、如影,這是六如,要這樣觀察。

  法性本空寂,違從俱寂滅。

  前面修無我觀,下面是修法空觀;但是先觀察一切法不真實,如夢是不真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都是不真實。由不真實再進一步,就觀一切法都是空無所有的,「法性本空寂」,一切法本來都是空無所有的。

  我剛才在「本性無分別」那裏曾經說了一段。這個呢,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努力地去學習「法性本空寂」的道理。一般的,我們說這個是無常的、剎那生滅的,這還比較容易懂。但是觀一切法,我看見這真實是有嘛,那麼觀察是空的、是沒有,這比較難,比較是難的。但是在我們學習《中觀論》,或者是《大智度論》、《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它就是在說這個「法性本空寂」的道理。《金剛般若經》也是,也是說明這個道理的;「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就是諸法本空寂,「法性本空寂」,就是這樣意思。你能這樣觀察的時候,也自然就是沒有煩惱,也就是不受一切法了,自然是這樣子。

  但是這段文呢,不是一開始就觀察「法性本空寂」;一開始先觀察無我觀,然後再觀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再進一步觀察「法性本空寂」,是有一個次第的,這樣觀察。

  「違從俱寂滅」,你不隨順我也好、你隨順我也好,令我滿意也好、令我不滿意也好,都是畢竟空寂的。你令我滿意,我心裏也不感覺到歡喜;你令我不滿意,我心裏面也不忿怒;你心不動了。「違從俱寂滅」,都是空寂的,所以心裏面不動,就是不受一切法的意思。下面舉一個例子。

  如李廣射虎,知石則不入,故知彼諸行,虛妄分別有,實性不可得;

  李廣這個人是漢武帝的時候一個將軍,在中國曆史上還是很有名的一個將軍。他有一次,就是大白天,看見草裏面有一條虎臥在那裏;他這個人,他不是佛教徒,他趕緊拿起弓箭就射。一射呢,但是看牠不動,那麼他到那一看,是個石頭,不是虎,可是這個箭是射到石頭裏面去了。這時候他心裏面感覺到奇怪,這個石頭怎麼能射進去呢?那麼他又再射,射了多少次,射不進去了。這是在中國的曆史上一件事,不是佛教徒造謠,編出來的故事,不是的。

  在這件事上,我們就應該覺悟到「法性本空寂」,應該覺悟到這個道理。就是你心裏面認爲是虎,這個虎牠是肉長的,肉是個柔軟的東西,所以你射就能射進去。等到你認爲是石頭的時候,你就認爲石頭不是肉,是特別堅硬的,那時候你再射,射不進去了。一個射進去,一個射不進去,原因在那裏呢?就是你內心的分別。你認爲是石頭也是內心的分別,認爲是老虎也是你內心的分別,是這樣的。說是石頭,是你內心的分別,你就射不進去;射不進去,是你內心的分別。你認爲是老虎,能射進去,也是你內心的分別。離開了你內心的分別,另外沒有虎,也沒有石頭的;也沒有石頭、也沒有老虎。所以,法性本來是空無所有的,不是真實的。說那個人在罵我,那個罵也是本性空寂的;我們認爲是罵,是我們內心的分別,是這樣意思。所以從這裏能覺悟到「法性本空寂」,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有這件事。

  我們再多說幾句。我們衆生有多少種類,六道裏面我們是人,人的這一類;蛇、老虎、兔子,那是畜生世界的一類;另外還有鬼的世界、有地獄的世界、有天的世界,這是一類一類的。在佛法裏面講,這都是我們的業力所變現的;我們造這個業力,造這個業了,這個業若成熟了的話,它發生作用的時候就出現這個境界。譬如說我們現在是人,我們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死掉了以後,就變成一條蛇的時候,人的世界沒有了,就是蛇的世界了。爲什麼變成蛇的世界?就是你的業力。忽然間,人死了以後還跑到地獄裏面去了,地獄裏面實在什麼也沒有。爲什麼有了地獄呢?就是你業力的變現。你若沒有這個業力的時候,沒有地獄。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是人的業力發生作用,也可能我們內心裏面有地獄的業力,但是那個業力沒有發生作用,我們就是沒有地獄,地獄的這些形相不顯現出來。我們人的業力顯現出來,就是人的境界顯現出來,都是不真實的。若是我們這個業力結束了,這個境界就沒有了;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內心的分別。

  但是,這裏面另外有一點不同呢,就是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人,有我的境界,也有你的境界,大家都是人,有一點類似;同是人,這個業力就有一點類似,就變現出來這個境界,都是不真實的。如果若是真實的話,那可是有點問題,有什麼問題?就是這個人死掉了的話,他的業力所變現的境界應該繼續存在的,如果是真實的話。但事實上不是。他的業力,這個人死掉了,他人的業力結束了,他變現的一切境界都沒有了,都不同了,所以都是假的、都是畢竟空的。

  爲什麼出現這個境界呢?就是你內心的分別。你內心爲什麼這樣分別?與業力有關系,這業力影響你的識。所以十二緣起裏面,無明緣行,行緣識,那個識是以行爲緣而有識的。你這分別心,是由業爲因緣才出現這個分別。說我現在是個男人,就是你的業力變成這麼一個境界,你就有男人的思想。如果死掉了,你的業力會變成女人的話,前生你是男人,今生你的業力變成女人,你就做女人的思想,業力使令你的心要這樣分別。但是我們若學習佛法的時候,佛法這個大智慧,你若重新的如理作意,就能改變一切的虛妄分別,就重新的變化了,就不同了。

  「如李廣射虎,知石則不入」,就是你認爲是石頭的時候,你射不進去;因爲你執著那個是石頭,它很堅固。不是那個石頭令你射不進去,是你執著石頭那個執著令你射不進去。說是那個虎,認爲牠是柔軟,令你射進去,也不是,是你的分別心令你射進去的。因爲牠那個柔軟是你心的分別,是心的分別的境界。所以「知石則不入」。「故知彼諸行,虛妄分別有」,所以從這個事例,從李廣射虎這件事,所以知道世間上一切的行相都是內心的虛妄分別。

  我們可能想:是大乘佛法這樣講,小乘佛法沒有這樣講——你可能會這樣想。其實不是,小乘佛法也這麼說。小乘佛法裏…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