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P2

  ..续本文上一页。如果真实是完全是空的,佛不会来到世间教化众生,佛不会做这件事,因为根本没有众生嘛,一切法都是空的,佛来度众生做什么呢?所以还是有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是众生不知道这件事,就是为它迷惑了,佛才来度化我们。所以要承认一切法还是如幻有的,是如梦,如梦中境,如梦里面的境界;如镜中像;如幻,就是幻术所变的──这一桶水里面什么也没有,但是那个幻术师一伸手,从水里面拿出一条鱼来,鱼还会动,那是幻术所变,像真的似的,实在不是,是假的。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我们要观察一切法是本性空,同时也要思惟一切法是如幻有,要这样子。这样子就使令我们的心,我们时常这样观察,我们时常的这样学习,我们的执着心逐渐逐渐地就消除了,就不执着一切法是本性有,不执着一切法是自性有,不执着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有,也认为都是如幻如化有。这样子我们执着是真实有,这个执着也没有了;不是本性空的执着也没有了,叫做「无取于梦幻」。包括前面这个本性空,我们都不执着了;不执着了,就是不受一切法。

  「胜义安乐住,佛子应善学」,这叫做「胜义安乐住」,就是最究竟圆满的安乐住。不是我们平常所谓说:身无危险就是安,心无忧恼就是乐。不是!这是我们一般人的心情认为那是安乐住,其实那个安乐住是靠不住的。我今天是身无危险,但是明天靠不住;我今天心里没有忧恼,但是明天不一定,随时会忧恼,随时会有危险。若是我们「不受一切法」,达到了「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取于梦幻」,这时候是安乐住。就在危险里面,还是安乐住。

  我昨天曾经说过,不要说是修学佛法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是初开始悟入圣道的时候,譬如说是得了初果须陀洹,这个人不怕死,死亡的事情他不恐怖,他不恐怖,就能达到这个程度。我们没有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总是恐怖,为什么有恐怖呢?就是有我,执着有我,执着有我就有恐怖,就有恐怖的。一直地要希望我能够安全;我们一般的人,我们一般的老百姓,也是,希望我们生活很安定、安全。乃至到有身分、有地位的,国家的领导人,他的心情和我们也是一样,一直地希望安全,「我做总统做得很安定,没有人能打倒我」,都是求安全的。为什么?就是有执着,就是有个我的执着,有我的执着、有我所的执着,希望能够安乐住。但是你若有执着,是不可能安乐住的,总是心里不安。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要达到这个程度——「不受一切法」,「无取于梦幻」——这时候是究竟的安乐住,「胜义安乐住」,这是最究竟的境界、最殊胜的境界,这是安乐住的。

  「佛子应善学」,我们做佛教徒的人应该好好学习这个安乐住,学习这个安乐住的。不是说是「我有一百万的军队保护我的安全!」那个军队不能保护你的安全的;说「我有核子弹!」核子弹也不能保护你的安全;「飞弹的防卫!」飞弹不能防卫你的安全,不能保护的,不能保护安全。只有我们内心里面有无分别的戒定慧,有清净的无漏的戒定慧,这时候是安全的。

  这一段文是解释题,就是简略地解释这个题。下面我们再多说一点。

  二、假名安乐住

  年少壮无病,广积集珍财,恩爱勿别离,寿命得长存。如是如是事,世人所爱敬。

  世人所认为安乐住是什么样呢?年纪轻、身体健康、没有病,安乐住,这是我的安乐住。「广积集珍财」,在学校里要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社会上大展身手,积集了很多的财富,这是安乐住。「恩爱勿别离」,恩爱的境界,我的父母,这是我的恩爱的境界,我的兄弟姊妹、夫妻、儿女、好朋友,这都是恩爱的境界;恩爱的境界永久的恩爱,不要分开,这是安乐住。「寿命得长存」,最后我还要长寿,长寿来享受这些安乐。这是我们的安乐住,我们就希望这个;我看,世间人就是希望这些事情吧!

  「如是如是事,世人所爱敬」,前面说这四句话,这些事情,世间人都欢喜这些事,就是欢喜这样子。其实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没有办法靠得住的。

  我们看历史上,我认为我们佛教徒应该读一读历史,历史上的事情能警觉我们,对我们能够警觉。我们一般说,人与人之间,我们看那个唐太宗是个很好的皇帝,他的大儿子叫「干」【按:唐太子李承干】,大儿子──他封他为太子,最后呢,他把他的大儿子贬为庶民。因为他大儿子要造反,要打倒他父亲;父亲和儿子还有这个问题。夫妻也有问题,夫妻同样也是有问题,当然可能……,我认为有智慧的人,父母和儿女大家都有智慧,没有这个问题;夫妻都有智慧,也没有问题。如果智慧有问题的时候,你说「我和这些人是好朋友!」随时会变成敌人,会变成敌人的,随时靠不住的。世间上的人也是有人有智慧,但是有智慧也不是决定的。说现在他有智慧,过几天又会胡涂了,没有智慧了。说是他现在胡涂,但是遇见佛法的时候又可能开智慧的;过几天不知道什么因缘,「我不信佛了」,又胡涂了。这个智慧、胡涂都不是决定的,就是靠不住。只有你要常能修学佛法,得无生法忍以后,再不退转了,他那个智能逐渐是高,逐渐增长,一直到佛圆满,而不会退,不会失坏的。

  《法华经》的〈譬喻品〉,说是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失火了,里面有很多人物在里面住,这个房子失火就不能住,要往外跑,只有一个门!才能跑!只有这个门,只有一个门,不是很多门。我们这个房子现在有三个门。但是《法华经.譬喻品》那个火宅只有一个门,这一个门是什么?就是佛法。佛法才能使令我们从火宅里跑出去,没有第二个门。当然这种话说起来,其它的宗教就不高兴了;佛教是门,我们也是门。其实不是,只有佛法是门;因为佛法有般若波罗蜜,你才能得解脱的,不然是不能得解脱的。

  「世人所爱敬」,认为这是安乐住,实在这不是安乐住。因为什么这不是安乐住呢?「年少壮无病,广积集珍财,恩爱勿别离」,就算是满你愿,恩爱不别离,寿命真是长存,长存能存多少?能存多少年?就算满你愿了,长存了,还是不能安乐住的。因为什么呢?

  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乐住不可得。

  「以有烦恼故」,因为你内心里有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父子本来是——父亲也爱儿女,儿女也爱父母,应该没有问题吧;因为父亲也有贪瞋痴,儿女也有贪瞋痴,利害冲突、不同的时候就是冤家。「以有烦恼故」,你认为的那个安乐住都会变,就变成苦恼了。「有诸罪业故」,说是这个人有智慧,父母、儿女、兄弟姊妹、夫妻,大家都有智慧,没有冲突。有智慧的人能化解一切矛盾,就是没有冲突。夫妻也的确是恩爱的,父母也是恩爱的,兄弟姊妹大家都好,都是心情快乐,没有问题。但是不行,「有诸罪业故」,你过去生你造过罪,今生这个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还是不能安乐住,就有问题。你现在有智慧,你做不得主的,「有诸罪业故」,有罪业就不行,罪业使令你会苦恼。

  我也想讲个故事,但是我想不要讲故事,下面讲不完,不要讲故事。「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我们现在这一生,你说你「年少壮无病」,老到来了,你的病来了、死亡来了,都没有用了。「年少壮无病」这件事也没有了;「广积集珍财」到时候也没有作用了;「恩爱勿别离」,非别离不可了;「寿命得长存」,死亡到来了,就是要结束了,不可能长存的嘛!

  「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乐住不可得」,「年少壮无病」不行、不可能,「广积集珍财」也不行,「恩爱勿别离,寿命得长存」完全不可以,都破坏了。

  所以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乐住,实在是乐住不可得,没有乐住好得的,都被这些事情破坏了。所以我们认为安乐住,那是假名的安乐住,不是真实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安乐住呢?这是第三段。

  三、真实安乐住

  学习贤圣戒,远离恶不善,克己勿纵肆,制心勿恚害。己所不欲者,勿施与他人,栽培慈愍心,安住清净戒。

  这是修学真实的安乐住的开始,应该这样做才可以。

  第一个就是「学习贤圣戒」,那么就是优婆塞、优婆夷这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十善戒;出了家,有沙弥戒、沙弥尼戒,还有正学女戒,还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圣人也是安住在这个戒里面,贤人也是安住在这里面。我们不是贤、也不是圣,我们学习──向贤人、圣人学习这个戒;学习这个戒,我们就安住在戒法上,不犯戒,这就是开始安乐住。

  「远离恶不善」,我们不要做错误事情,有罪过的事情不要做。当然这个地方也是有问题: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我们知道什么是善事、什么是罪恶的事情?也不是太明白的。要学习佛法然后才能知道,知道这件事是有罪的、这件事是无罪的,不然我们不知道。

  刚才我和几位居士说到一件事,当然那件事和这里说的相合不相合,各位想一想看能不能合得上。我在一九六七年尾到日本去,到日本去,我到街头上去,到那个店铺里面去买东西,但是我手里没有日币,我就拿着美钞向他买,他不要美钞,「我要日币!」就是这件事。若是我们今天到广州去,或者到中国其它地方,我们若拿美金他是拒绝吗?「我要人民币,我不要美金!」有这样的人吗?那么这表示什么事情?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日本人……,我们姑妄言之,日本人对于自己国家的钱币有信心,也就是对国家有信心。「我不要,我不要自己国家的钱币,我要美钞、我要港币!」那表示什么意思?他对自己的国家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你要问那个国家的政府;为什么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那个国家的政府要负责这件事。而老百姓自己有智慧,也是有智慧的。人家的人民有这样智慧,我们国家的人民智慧不够。

  说我们佛教徒,我们如果不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就没有佛法的智慧;你没有佛法的智慧,你说你是佛教徒?你可以说吗?「我是佛教徒的代表…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