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P2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真實是完全是空的,佛不會來到世間教化衆生,佛不會做這件事,因爲根本沒有衆生嘛,一切法都是空的,佛來度衆生做什麼呢?所以還是有如幻如化的一切法,但是衆生不知道這件事,就是爲它迷惑了,佛才來度化我們。所以要承認一切法還是如幻有的,是如夢,如夢中境,如夢裏面的境界;如鏡中像;如幻,就是幻術所變的──這一桶水裏面什麼也沒有,但是那個幻術師一伸手,從水裏面拿出一條魚來,魚還會動,那是幻術所變,像真的似的,實在不是,是假的。

  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我們要觀察一切法是本性空,同時也要思惟一切法是如幻有,要這樣子。這樣子就使令我們的心,我們時常這樣觀察,我們時常的這樣學習,我們的執著心逐漸逐漸地就消除了,就不執著一切法是本性有,不執著一切法是自性有,不執著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有,也認爲都是如幻如化有。這樣子我們執著是真實有,這個執著也沒有了;不是本性空的執著也沒有了,叫做「無取于夢幻」。包括前面這個本性空,我們都不執著了;不執著了,就是不受一切法。

  「勝義安樂住,佛子應善學」,這叫做「勝義安樂住」,就是最究竟圓滿的安樂住。不是我們平常所謂說:身無危險就是安,心無憂惱就是樂。不是!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心情認爲那是安樂住,其實那個安樂住是靠不住的。我今天是身無危險,但是明天靠不住;我今天心裏沒有憂惱,但是明天不一定,隨時會憂惱,隨時會有危險。若是我們「不受一切法」,達到了「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無取于夢幻」,這時候是安樂住。就在危險裏面,還是安樂住。

  我昨天曾經說過,不要說是修學佛法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初開始悟入聖道的時候,譬如說是得了初果須陀洹,這個人不怕死,死亡的事情他不恐怖,他不恐怖,就能達到這個程度。我們沒有到那個程度的時候,我們心裏面總是恐怖,爲什麼有恐怖呢?就是有我,執著有我,執著有我就有恐怖,就有恐怖的。一直地要希望我能夠安全;我們一般的人,我們一般的老百姓,也是,希望我們生活很安定、安全。乃至到有身分、有地位的,國家的領導人,他的心情和我們也是一樣,一直地希望安全,「我做總統做得很安定,沒有人能打倒我」,都是求安全的。爲什麼?就是有執著,就是有個我的執著,有我的執著、有我所的執著,希望能夠安樂住。但是你若有執著,是不可能安樂住的,總是心裏不安。但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要達到這個程度——「不受一切法」,「無取于夢幻」——這時候是究竟的安樂住,「勝義安樂住」,這是最究竟的境界、最殊勝的境界,這是安樂住的。

  「佛子應善學」,我們做佛教徒的人應該好好學習這個安樂住,學習這個安樂住的。不是說是「我有一百萬的軍隊保護我的安全!」那個軍隊不能保護你的安全的;說「我有核子彈!」核子彈也不能保護你的安全;「飛彈的防衛!」飛彈不能防衛你的安全,不能保護的,不能保護安全。只有我們內心裏面有無分別的戒定慧,有清淨的無漏的戒定慧,這時候是安全的。

  這一段文是解釋題,就是簡略地解釋這個題。下面我們再多說一點。

  二、假名安樂住

  年少壯無病,廣積集珍財,恩愛勿別離,壽命得長存。如是如是事,世人所愛敬。

  世人所認爲安樂住是什麼樣呢?年紀輕、身體健康、沒有病,安樂住,這是我的安樂住。「廣積集珍財」,在學校裏要學習專業知識,然後在社會上大展身手,積集了很多的財富,這是安樂住。「恩愛勿別離」,恩愛的境界,我的父母,這是我的恩愛的境界,我的兄弟姊妹、夫妻、兒女、好朋友,這都是恩愛的境界;恩愛的境界永久的恩愛,不要分開,這是安樂住。「壽命得長存」,最後我還要長壽,長壽來享受這些安樂。這是我們的安樂住,我們就希望這個;我看,世間人就是希望這些事情吧!

  「如是如是事,世人所愛敬」,前面說這四句話,這些事情,世間人都歡喜這些事,就是歡喜這樣子。其實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沒有辦法靠得住的。

  我們看曆史上,我認爲我們佛教徒應該讀一讀曆史,曆史上的事情能警覺我們,對我們能夠警覺。我們一般說,人與人之間,我們看那個唐太宗是個很好的皇帝,他的大兒子叫「幹」【按:唐太子李承幹】,大兒子──他封他爲太子,最後呢,他把他的大兒子貶爲庶民。因爲他大兒子要造反,要打倒他父親;父親和兒子還有這個問題。夫妻也有問題,夫妻同樣也是有問題,當然可能……,我認爲有智慧的人,父母和兒女大家都有智慧,沒有這個問題;夫妻都有智慧,也沒有問題。如果智慧有問題的時候,你說「我和這些人是好朋友!」隨時會變成敵人,會變成敵人的,隨時靠不住的。世間上的人也是有人有智慧,但是有智慧也不是決定的。說現在他有智慧,過幾天又會胡塗了,沒有智慧了。說是他現在胡塗,但是遇見佛法的時候又可能開智慧的;過幾天不知道什麼因緣,「我不信佛了」,又胡塗了。這個智慧、胡塗都不是決定的,就是靠不住。只有你要常能修學佛法,得無生法忍以後,再不退轉了,他那個智能逐漸是高,逐漸增長,一直到佛圓滿,而不會退,不會失壞的。

  《法華經》的〈譬喻品〉,說是一個房子,這個房子失火了,裏面有很多人物在裏面住,這個房子失火就不能住,要往外跑,只有一個門!才能跑!只有這個門,只有一個門,不是很多門。我們這個房子現在有叁個門。但是《法華經.譬喻品》那個火宅只有一個門,這一個門是什麼?就是佛法。佛法才能使令我們從火宅裏跑出去,沒有第二個門。當然這種話說起來,其它的宗教就不高興了;佛教是門,我們也是門。其實不是,只有佛法是門;因爲佛法有般若波羅蜜,你才能得解脫的,不然是不能得解脫的。

  「世人所愛敬」,認爲這是安樂住,實在這不是安樂住。因爲什麼這不是安樂住呢?「年少壯無病,廣積集珍財,恩愛勿別離」,就算是滿你願,恩愛不別離,壽命真是長存,長存能存多少?能存多少年?就算滿你願了,長存了,還是不能安樂住的。因爲什麼呢?

  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樂住不可得。

  「以有煩惱故」,因爲你內心裏有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父子本來是——父親也愛兒女,兒女也愛父母,應該沒有問題吧;因爲父親也有貪瞋癡,兒女也有貪瞋癡,利害沖突、不同的時候就是冤家。「以有煩惱故」,你認爲的那個安樂住都會變,就變成苦惱了。「有諸罪業故」,說是這個人有智慧,父母、兒女、兄弟姊妹、夫妻,大家都有智慧,沒有沖突。有智慧的人能化解一切矛盾,就是沒有沖突。夫妻也的確是恩愛的,父母也是恩愛的,兄弟姊妹大家都好,都是心情快樂,沒有問題。但是不行,「有諸罪業故」,你過去生你造過罪,今生這個罪業發生作用的時候,還是不能安樂住,就有問題。你現在有智慧,你做不得主的,「有諸罪業故」,有罪業就不行,罪業使令你會苦惱。

  我也想講個故事,但是我想不要講故事,下面講不完,不要講故事。「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我們現在這一生,你說你「年少壯無病」,老到來了,你的病來了、死亡來了,都沒有用了。「年少壯無病」這件事也沒有了;「廣積集珍財」到時候也沒有作用了;「恩愛勿別離」,非別離不可了;「壽命得長存」,死亡到來了,就是要結束了,不可能長存的嘛!

  「以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樂住不可得」,「年少壯無病」不行、不可能,「廣積集珍財」也不行,「恩愛勿別離,壽命得長存」完全不可以,都破壞了。

  所以我們一般人所認爲的樂住,實在是樂住不可得,沒有樂住好得的,都被這些事情破壞了。所以我們認爲安樂住,那是假名的安樂住,不是真實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安樂住呢?這是第叁段。

  叁、真實安樂住

  學習賢聖戒,遠離惡不善,克己勿縱肆,製心勿恚害。己所不欲者,勿施與他人,栽培慈愍心,安住清淨戒。

  這是修學真實的安樂住的開始,應該這樣做才可以。

  第一個就是「學習賢聖戒」,那麼就是優婆塞、優婆夷這五戒,或者是八關齋戒,或者十善戒;出了家,有沙彌戒、沙彌尼戒,還有正學女戒,還有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聖人也是安住在這個戒裏面,賢人也是安住在這裏面。我們不是賢、也不是聖,我們學習──向賢人、聖人學習這個戒;學習這個戒,我們就安住在戒法上,不犯戒,這就是開始安樂住。

  「遠離惡不善」,我們不要做錯誤事情,有罪過的事情不要做。當然這個地方也是有問題:如果我們不學習佛法,我們知道什麼是善事、什麼是罪惡的事情?也不是太明白的。要學習佛法然後才能知道,知道這件事是有罪的、這件事是無罪的,不然我們不知道。

  剛才我和幾位居士說到一件事,當然那件事和這裏說的相合不相合,各位想一想看能不能合得上。我在一九六七年尾到日本去,到日本去,我到街頭上去,到那個店鋪裏面去買東西,但是我手裏沒有日幣,我就拿著美鈔向他買,他不要美鈔,「我要日幣!」就是這件事。若是我們今天到廣州去,或者到中國其它地方,我們若拿美金他是拒絕嗎?「我要人民幣,我不要美金!」有這樣的人嗎?那麼這表示什麼事情?這表示什麼?這表示日本人……,我們姑妄言之,日本人對于自己國家的錢幣有信心,也就是對國家有信心。「我不要,我不要自己國家的錢幣,我要美鈔、我要港幣!」那表示什麼意思?他對自己的國家沒有信心。爲什麼沒有信心?你要問那個國家的政府;爲什麼有信心、爲什麼沒有信心,那個國家的政府要負責這件事。而老百姓自己有智慧,也是有智慧的。人家的人民有這樣智慧,我們國家的人民智慧不夠。

  說我們佛教徒,我們如果不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就沒有佛法的智慧;你沒有佛法的智慧,你說你是佛教徒?你可以說嗎?「我是佛教徒的代表…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