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

  2000/07/15玅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

  「安住身心,身心安住」,这是两句话。前面的「安住身心」是约因说的,「身心安住」是约果说的,由因而果,是这样意思。这里一共是分四段来讲这个题目,第一段是「释题」。

  一、释题

  云何名安住、安住义云何?

  这是提出来两个问题,两个问题也就是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约名说,「安住」这个名是什么意思?「安住义」,约名所诠的义来提出问题,安住的道理是什么?这是问题,下面就回答。

  彼身无危险,心亦无忧恼。身心得调适,安住义如是。

  名也就是如是。我们的身体,行住坐卧也都是很平安的,没有危险,内心在行住坐卧的时候,也没有忧愁苦恼,身体也好、内心也好,都是调适的,都是安乐自在的,「安住义」就是这样子。

  身心的安住也就是安乐住,这是任何人都希望这样子,任何人都不希望身心不安乐住,那么这就表示身心不安乐的时候是特别多,安乐的时候比较少,所以我们才希望能够安乐住。

  刚才解释的这是按照一般的情形说,叫做安乐住。下面就是约深一层来说。

  不受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取于梦幻。胜义安乐住,佛子应善学。

  这是约佛法的深义来解释安乐住。怎么样才能安乐住呢?这样子才可以。

  「不受一切法」这句话,「受」就是接受、领纳,叫做受;现在说「不受」,我们不接受一切法。接受、不接受这件事,当然我们从浅一层来解释,我送给你一个面包,你不接受,或者我接受了,这叫受和不受。现在这里面不是这样意思。就是你内心里面一动就是受了,就是接受了。这个地方是非常微细的,非常微细的境界。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的事情来解释这个「不受」的话,譬如说是我欢喜吃饺子,人家就赞叹这个饺子怎么怎么好;我们只是这样听,然后我们就流口水了。流口水这个地方来反省自己,就是自己并不是明显的想要吃饺子,但是流口水了,就表示你愿意吃饺子。「愿意吃饺子」这一念分别心是很微细的,微细到我们自己都不是明显的知道;这可见「受」这个字是很微细的。

  我们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也讲到这里,譬如说我们欲界的人,我们有苦、乐、忧、喜、舍,有这五种受。我们通常的人,我感觉到苦,感觉到痛苦,感觉到快乐,苦、乐,感觉到忧愁,感觉到喜乐,感觉到舍,有这五种的差别。这五种差别,苦乐是约前五识来说;忧喜约第六识说,第六识里面的苦恼就是忧,那么乐就是喜了;舍,就是不忧不喜、不苦不乐,那叫做舍,舍也是受。有这五种受。我们欲界的人这五种受都是具足的,但是若色界天上的人就有差别了。

  初禅天的人他没有忧,没有忧的原因就是没有欲了,有欲则有忧,没有欲所以没有忧,还是有苦。到第二禅天的人,没有忧也没有苦,但是有喜、乐、舍都有。第三禅天的时候没有喜,就是没有喜,还有乐、还有舍。到四禅天的时候,没有乐,但是有舍受,有舍的感觉。无色界天的人还是有舍受。到灭尽定的时候,舍受也没有了。那么这可知道,灭尽定的时候是不受一切法的。

  受一切法的时候,就有苦。我们说受乐受的时候不苦,其实受乐受也有苦。我们不愿意受苦,要追求乐,追求乐也很苦。如果你没有追求到,还是苦;追求到以后,要保护这个乐也很苦;若失掉了是更苦,所以乐里面也有苦。所以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舍受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那不应该说是苦,也不是!因为这个舍受它不停留在那里,在时间上它一直地向前进。一直向前进,不是遇见苦受,就是遇见乐受,遇见苦受是苦,遇见乐受也是苦,所以深一层来说,所有的受都是苦;若不受的时候就没有苦了,是这样意思。

  「不受一切法」这件事,本来我们刚才说,你给我面包,我不要,那么就是不受。但是若深一层说,你这个「不要」也是受,所以很难说不受的,很难达到不受的境界。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不受的境界呢?「本性无分别」,你若能通达这个道理,经过修止观成就了,你就能不受一切法了。那么这是「不受一切法」的一个方法。

  「本性无分别」这句话怎么讲呢?「本性」这句话指过去说,是一切法的过去。譬如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已经造好二十年了,在二十年前没有这个房子,那就是房子的本性。在本性的时候,没有这个房子的形相。我们看见这个房子的时候,这个房子有多高、有多大,它的空间是怎么情形,有多少窗户、有多少门,能容纳多少人,是做禅堂的、是做讲堂的、是做寮房的,有种种的分别。但是在本性那里都没有这些事情,没有这么多的分别,所以叫做「本性」。这是一个解释。「本性无分别」。

  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已经造好了的房子,它已经出现了它的体相用,我们看见它的时候,我们有分别,是有这分别,那么怎么能说「本性无分别」呢?我们若是学习《中观论》的时候,我们也还是通达它无分别,就是它的自性是不可得的,就是房子的自性不可得。这个「自性不可得」怎么讲呢?这个房子是由因缘有的,房子自己不能有。房子一定是要有投资的人,有建筑公司,要有建筑师画图则,政府批准了,然后开工了以后把这个房子造好了,这叫做因缘有。这个是因缘有。如果说不需要因缘这个房子就有了,那叫做自性有。如果说是没有因缘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空地,没有房子,那么叫自性空。在自性空上看,没有房子,所以也是无分别。在自性空上看,没有这个房子各式各样的分别,也是没有的,所以「本性无分别」,可以这么讲。

  我们,佛教徒也好、非佛教徒也好,我们不学习佛法的时候,不修学止观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在表面上活动,在色声香味触上活动。若是你学习佛法了的时候,而你又能够修禅的时候,你就观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你心在那里停下来的时候,无分别,就没有这个房子各式各样相貌的分别。你遇见了一个人的时候,观察这个人的自性也是空的,因为人也是因缘有,但是自性是空的;在自性空上看,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受想行识,一切都没有。我们在眼耳鼻舌身意上分别,在色受想行识上分别,是有分别;在自性空上,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你就没有分别。你观察它自性空,就能远离一切分别;远离一切分别,就不受一切法了,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二个解释。「本性空」是约过去说,「自性空」是约现在说。

  另外一个解释呢,我们的心遇见一切法的时候,我们心里面就分别——这个人是高是低,是白是黑,是肥是瘦,各式各样的分别。但是所分别的境界上,没有高低、肥瘦、好丑的事情,所分别的事情上。你说这个人是高,高是你内心的分别,在高的本身是没有高这句话的。说这个人是很丑陋的,在那个人的本身上没有丑陋这件事,是我们分别的。这一切的分别是我们心里面的事,不是所分别的境界上有这件事的,所以「所分别无故」。我们所分别的事情都是内心里面的事,我们心里面这样作如是观、作如是想,才有这个分别。在那件事的本身是没有这件事的,所以这也是无分别。

  「本性无分别」,为什么本性无分别?我们所分别的这一切的事情,在本性上是没有的,在自性空上也是没有的,在所分别的境界上也没有。当然这件事,是要我们学习经论,学习经论的时候,我们再能够常常静坐,作如是观,你才能够知道「所分别无故」。若说是你不学习佛法,也不知道这件事;你学习佛法,你不修止观,也不行。虽然学习了很多的佛法,你不静坐、不修禅的时候,你还是原来的旧家风。还是「你为什么要骂我?」还是作这个虚妄分别。那你就是受一切法,你就有苦,苦、乐、忧、喜、舍的这些受,总而言之就是有苦受。现在说是「不受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你就身心安乐住了。这是「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

  在《摄大乘论》上有这一个颂:「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就是这个颂。这个颂的意思就是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什么问题?这个「本性无分别」,自性空也无分别,所分别的境界上也是无分别,本来就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应该得解脱了。本来就是无分别嘛,我们应该是解脱的,为什么我们没能解脱呢?我们还是苦苦恼恼的呢?为什么这样呢?「无分别智无」,因为你没有无分别的智慧。你没有这个智慧的时候,你就不能够见到本性空,不能见到自性空,你不能见到一切的所分别的境界上没有所分别,你不能见到这里。不能见到这里,你就要分别;要分别,你就有受,有受就有苦,你就不能安乐住了,就是这样意思。

  「无取于梦幻」,这个地方又有一个意思。一切的因缘生法,我们简单的说,它有两个相貌。一个说是本性空,或者说是自性空,或者一切名言安立的分别境界都是空的,这是一个相貌。第二个相貌,虽然说空也还是有,因缘生法──你不能否认这件事,是有这件事。有这件事,但是不像我们分别的那样子。我们分别的时候,认为是真实的。我们认为真实有一个房子、有一层楼,真实有个大莲花,真实有条蛇、有老虎,都认为是真实的。但是若是你通达本性空的时候,同时也会知道这些因缘生法是假的、是虚妄的。虚妄的情形「如梦」,如梦中境,像做梦的时候里面的境界。

  这个梦中境,最容易知道是空,我也常说过,譬如做梦的时候有人请我吃饭,吃得很香、吃得很饱;但没有吃的时候,肚子是饿的;有人请我吃饭我肚子很饱,等到梦醒了的时候肚子还是空的,并没有饱啊!但是做梦的时候是真实吃到饭了,若醒了梦的时候知道,那是做梦的时候的虚妄分别,那个饱是你的虚妄分别。你看见那个饭好吃,是你的虚妄分别;你做梦看见老虎,那个老虎是没有的,只是内心的虚妄分别。不能说没有老虎,但是就是假的、都是虚妄的,所以「如梦」,这件事还是要承认的,要承认…

《安住身心 身心安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