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如理」,哪一类菩萨他的知见是正确的,他的修行是合道理的?哪一类的菩
萨的知见是错误的,他修行的不合道理?这样子,这一类菩萨有这样的发表出来的意
见。
「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这里是介绍当时集会里边两类菩萨发表出来的意见。这胜义谛的相貌与诸行的相貌,
都无差别?这是一种宣示。「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三
类菩萨有三种意见。
壬三、申己疑情
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是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说是语已。
这是第三科「申己疑情」,前面第一科「赞佛善说」,第二科「显众诤论」,现在是
第三科「申己疑情」。
「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这位善清净菩萨他说出他自己的观感:「我见彼
已」,我见彼集会的菩萨发表他们的见地之后,我窃窃地我心里面这么念:「是诸善男
子」,这么多的佛教徒。「愚痴顽钝」,他们没有智慧。这个愚痴是烦恼的体相,顽钝是
说它的作用。「不明,不善,不如理行」,圆测法师的解释,这个「不明」就是有三种,
有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用这三根来解释这三句话。或者说「愚痴顽钝,
不明,不善」,这个愚痴顽钝是烦恼,下面「不明,不善,不如理行」就是烦恼的相貌
了。这个「不明」,他们不知道胜义谛与诸行相是不一、不异的,不知道。不知道呢,
就是他没有解,没有这个智慧,所以不善,没有智慧是不善的。那这样子呢,他修止观的时候也就不能够符合胜义谛了,所以不如理行。或者是可以这么解释。
「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这么多的菩萨对于微细甚深的胜义谛,这个胜义谛超过诸行的一相,超过诸行的异相。对于这个道理不能明白,所以叫做「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那么这是这个善清净慧菩萨对于这么多的菩萨的批评。「说是语已」,说完了。
辛二、如来正答(分五科) 壬一、如来印可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
「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曰」,这下面是第二科「如来正答」。前面这一段是「菩萨问」,现在第二科「如来正答」。分五科,第一科「如来印可」。
「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曰:善男子」,佛称善清净慧菩萨名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你刚才这么说的,是的是的,如汝所说的。「此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这个胜义谛与诸行相不一不异,这个道理不能明白。善清净慧菩萨对那么多菩萨的批评,佛印可他的说法。这下面第二科「菩萨征诘」。
壬二、菩萨征诘
何以故?
第一科「如来印可」,但是善清净慧菩萨紧跟着就说:「何以故?」就是什么理由他们不能明白?怎么叫做胜义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呢?这个意思。
壬三、如来略答
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
这下面佛是略答。「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就是那么多的菩萨他们执着胜义谛与诸行或一、或异。「如是行时」,就是这么样理解的时候。「名能通达胜义谛相」,不是他们这样理解叫做通达胜义谛相,不是这样执着叫做「于胜义谛而得作证」。就是他们执着胜义谛与诸行是一相、与诸行是异相,这样他们不能够通达胜义谛,他们也不能得涅槃,也不能得无上菩提的,是这么意思。
「而得作证」这句话,那是要得到根本智、后得智才能够得菩提,才能得涅槃,那叫做作证。壬四、菩萨重征
何以故?
前面第三科「如来略答」,这是第四科,善清净慧菩萨又请问。什么理由这个胜义谛微细甚深,很难通达?这底下请问。
下边是第五科如来依征广释,又回答这个问题。又分三科,第一科「约三五过破一异执」,就是三个过失,五个过失破这个一的执着、破异的执着,这一大科。分两段,第一是「反释破执」,相反的方向来破除他的执着。分两科,第一科「约三失以破一执」,约三种过失破这个胜义谛与诸法一的执着。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牒」。这个「牒」实在就是标的意思,就是把他们的执着再提出来,是这个意思。
壬五、如来依征广释(分三科)癸一、约三五过破一异执(分二科)
子一、反释破执(分二科) 丑一、约三失以破一执(分二科) 寅一、牒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
这就是「牒」,也就是标的意思;就是将要破除他的执着,先把他们的执着标出来。他们的执着是什么呢?就是「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没有差别;就是色即是胜义谛,受想行识即是胜义谛,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胜义谛,就是这样的执着。这是「牒」,下面第二科就是「破」。「破」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异生已见谛理失」,这里有三个过失。
寅二、破(分三科)卯一、异生已见谛理失
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
如果胜义谛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话呢,那么「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应该是今天所有不相信佛法、相信佛法这一切人没有差别,他们都应该已经见到胜义谛了。因为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胜义谛嘛!我们就在这里生活,我们应该都已经见胜义谛了,应该是这样子。那么这是一种过失。下面第二科「异生应证涅槃失」。
卯二、异生应证涅槃失
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
若是胜义谛与诸行相无差别的话呢,那么这一切流转生死的众生都应该已经证得无上方便的安隐涅槃。这个「无上方便」就是苦集灭道的道谛,这无漏的圣道;修学无漏的戒定慧,然后得大般涅槃。大般涅槃里边没有生死的苦恼,所以叫做「安隐」。说是现前的有为、有漏的境界就是胜义谛的话,那么这一切众生不需要修行,就应该得到安隐涅槃了。事实上是要修学无上方便的戒定慧,然后才能得涅槃的,这里有暗含着否认这件事的意思。这个无上方便是安隐涅槃的因,由如是因得安隐涅槃的果,所以有这么一句话,加上这么一句话。下面第三科「异生应证菩提失」。
卯三、异生应证菩提失
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是胜义谛就是与诸行无有异的话,那一切众生应该已经证悟了无上菩提了。因为佛得无上菩提,那么就是见一切法,诸法实相,得无上菩提。现在眼前的一切法就是胜义谛,那么一切众生都应该成佛了。
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测法师解释得很好,他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这个「阿」翻到中国话是无,「耨多罗」翻个上;翻个无上。「三藐三菩提」呢,这个
「三」翻到中国话是正,「藐」翻个遍,这个「三菩提」翻个知觉;无上正遍知觉。怎么叫做正知、遍知,这个意思?什么叫做正知呢?「如理智缘真」,名叫做正;如理,理就是第一义谛,就是证悟第一义谛的智慧叫做正。「如量智缘俗」,叫做遍;这个俗谛,一切缘起法名之为俗。这个是如量智,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才能觉悟一切世俗谛的法,这叫做遍。正知、遍知,这是正遍。这个知是什么意思呢?「无分别智断二无知」,叫做知。这个无分别智其实就是前面那个如理智。如理智,无分别智断除去两种无知。两种无知,一个是染污无知,一个是不染污无知。我们凡夫这些虚妄分别是染污无知;但是得阿罗汉以上的圣人还有所不知的,叫做不染污无知。这两种无知都除灭了,就是断二无知,叫做知。这「正遍知」三个字解释完了。这个「觉」是什么意思呢?「菩提出眠梦之表」,就是成佛了以后,就从这个无明大梦里面出来了,所以叫做觉。那么这样子,这就叫做无上正遍知觉。这个「无上」还没解释,就是这几种智慧,正遍知觉,这四种智慧是菩提的体性,它超过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叫做无上。那么这是一种解释。
其次的解释,就是大唐三藏玄奘法师的翻译,他翻的和这个无上正遍知觉有点儿不同。他解释的是,他翻一个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翻无上,「三藐」翻个正等,
「三菩提」翻个正觉,这么解释。这么翻译,怎么解释呢?「理事遍知」,故名叫做正等。就是正等正觉,正就是正觉,等是等觉。这个通达第一义谛叫做理,就是正觉。通达一切世俗谛,叫做等觉。这就是「理事遍知,故名正等」。这个正觉怎么讲呢?就是「离妄照真,故名正觉」,就是远离了一切虚妄分别而得无上菩提,叫做正觉,这么
解释。这是第三种过失,「异生应证菩提失」,这三种过失。
丑二、约五失破其异执(分二科)寅一、牒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
前面一类的菩萨执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无差别呢,有这三种过失。下面又「约五失破其异执」,就是胜义谛不是诸行,诸行不是胜义谛,它们是两回事。如果你这样子分别呢,有五种过失,这个意思。它又分成两科,第一科是「牒」。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就是佛菩萨所证悟的第一义谛,和我们凡夫的这些惑业苦的境界是不同的,不一样,这样子。若这样子呢,有五种过失。下面第二科显出来有五种过失,第一个过失「行相不遣失」。
寅二、破(别显五失)(分五科)卯一、行相不遣失
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
就是修学圣道的人,他已经证悟了胜义谛的话,那么这些有漏的境界应该还在,还不能除灭。因为这是胜义谛,那是有漏的惑业苦的境界,它们是两回事。那你见到胜义…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