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内自所证」这一科。「无相」这一句话是颂前面第二相,就是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这一句话这是颂第三相「不可言说」。「绝表示」颂前面的第四相。「息诸诤论」这四个字颂前面的第五相。「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胜义谛」这三个字是总颂前面的五相,这五相都是超过一切寻思相的,这一句。这是以颂略说。
己三、辨超过诸法一异相(分二科)庚一、长行广释(分五科)
辛一、菩萨问(分三科) 壬一、赞佛善说(分二科) 癸一、赞佛善说尔时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
这下边是第三科「辨超过诸法一异相」,刚才说第一科是「明离言及无二相」,第二大科「释超过寻思所行相」,现在是第三科「辨超过诸法一异相」,超过诸法一相、异相的执着。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长行广释」,第二科「以颂略说」。「长行广释」这一大段里边分五科,第一科是「菩萨问」。「菩萨问」里边分三科,第一科是「赞佛善说」。「赞佛善说」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赞佛善说」。第二科「略申善说」。
「尔时善清净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这个「尔时」是说赞叹佛的时间。「善清净慧菩萨」这是赞叹者,这一位菩萨他赞叹佛。「善清净慧」,这个「善」,清净就是善,没有染污,而这位菩萨说是第九地菩萨,善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他赞叹佛两种功德:一种是「甚奇」,就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奇妙不可思议的意思。这是赞叹佛自己的功德,自利的功德。「乃至世尊善说」,这是赞叹佛利益众生的功德。或者说这个「甚奇」也是自利、也是利他,「善说」也是自利利他,也可以这么解释。
「甚奇」这个地方在圆测疏上引《瑜伽师地论》第四十六卷上,说出来五种希奇的事情:第一个「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瑜伽师地论》四十六卷这一段文是赞叹菩萨的功德,菩萨有这样的功德,佛当然也有这个功德,所以赞叹菩萨说是赞叹佛应该与道理也是相合的。第一个是「于诸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没有理由他爱这一切众生。这话有理由的,他是我的父亲,他是我的母亲,他是我哥哥,我的妹妹,那么我爱他,这是有理由的。现在没有理由,菩萨能爱一切众生,这是甚奇,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种功德「唯为饶益诸有情故,常处生死」,菩萨本身这一切爱烦恼、见烦恼都没有了,他按理说不应该在生死里流转了,他解脱生死到了涅槃的世界去了。但是他现在还在生死里边,那为什么这样子呢?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件事也是特别希奇。第三样是什么事情呢?「于多烦恼难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烦恼很多的,而且这每一个烦恼都很刚强,不容易调伏的有情,而这位菩萨善能解了调伏的方法。虽然烦恼很难调伏,菩萨有办法能调伏你的烦恼,这也是不可思议,这是第三样。「四者、于极难解真实义理,能随悟入」,对于这个不容易明白的佛法,而这位菩萨他能明白,这也是不可思议。第五样是什么呢?「具不可思议大威神力」,这位菩萨具足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不能办到的事情,菩萨都能办到。这个佛有更殊胜的这五种希奇,所以说「世尊甚奇」,就表示这个意思。
下面说到「乃至世尊善说」,这是第二科,简单地说佛善巧说法的境界。佛善巧说法,简单地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佛说法的时候是言词文句皆清美故;有清美的言辞,有清美的文句,这是一个善说的行相。第二个呢,易可通达故;这个甚深微妙的法很难明白的,但是若是由佛说出来呢,就容易明白,所以叫做善说。这一段文是「赞佛善说」。
癸二、略申善说
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
前面第一段是「赞佛善说」。(这是第二段是「显众诤论」,众生虚妄分别由种种的诤论,显示这个意思。显示这个意思,分成两科,第一科「总明共集诤论」,总说起来众生集在一起有种种诤论。)
「谓世尊言」,这位善清净慧菩萨赞叹佛以后,又对佛说:「胜义谛相,微细甚深」,就是佛所成就的无分别智、所证悟的胜义谛相,是「微细甚深,超过诸法」。这个胜义谛相非常的微细,很深奥,不容易明白的,超过诸法的一相、异相的。
真谛三藏对于这个「微细甚深」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这个胜义谛相的微细,是非凡夫人的智慧所能明白,所以叫做微细;非二乘人所能知道的,所以叫做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这不是地前菩萨,这是得无生法忍,是登地以上的菩萨;没得,也是修学圣道,但是还没得无生法忍,那是地前的菩萨,地前的菩萨不能够明白,所以叫做超过诸法一相、异相,难可通达。那么这是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呢,「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这个「胜义谛相」与诸行相,诸行相就是凡夫有漏的这一切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乃至意识,这是十八界的境界,这是诸行相。诸行相是不一不异。与诸行相不一,叫做微细;与诸行相不异,叫做甚深,这么解释。超过诸法一相、异相是难可通达的,这个是不容易明白的。这是第二种解释。
第三种解释呢,就是这个胜义谛相不是闻所成慧所能明白的,所以叫做微细。不是思慧所能明白的,叫甚深。这非是凡夫、二乘人、初学菩萨的修慧所能通达的,所以叫「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这么解释。这三种解释,圆测法师认为第三种解释很好,他这样子说。
壬二、显众诤论(分二科) 癸一、总明共集诤论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
这是第二科。我刚才分的这个科分的不对。这个「谓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这是第二科「略申善说」。前面是「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这是「赞佛善说」,这是「赞佛善说」这两科。下面「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这是第二科「显众诤论」。「显众诤论」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总明共集诤论」,就是这个。
「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这是「总明共集诤论」。「我即于此曾见一处」,善清净慧菩萨说:「我即于此」,这个「于此」,前面《解深密经》的第一品是说演说《解深密经》的是清净的世界,是佛世界,不像是我们娑婆世界。现在这里说的呢,「我即于此曾见一处」,这个应该是指娑婆世界,应该是指王舍城这个地方。「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有很多的佛教徒,发无上菩提心的人。
「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这个佛教徒是什么样程度呢?「正修行胜解行地」,这个胜解行地,应该说是在初极喜地之前,修暖、顶、忍、世第一的菩萨,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时候还没得无生法忍。他们正是修行胜解行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努力地修学止观,但是还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境界。「同一会坐」,有那么多的菩萨集在一起,于中而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他们在一起做什么呢?皆共思议胜义谛的相貌。「与诸行相,一异性相」,这个胜义谛就是佛是已经觉悟圣道的大菩萨,佛的境界。这个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和我们凡夫的境界是一回事呢,是两回事?是这样意思。「与诸行相,一异性相」,我们到下边再解释。
癸二、别叙三计(分三科) 子一、离诸法外无别胜义
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
前面第一科「总明共集诤论」,现在第二科「别叙三计」,个别地说出来有三种执着。三种执着,第一种是「离诸法外无别胜义」,就是诸法就是胜义;离开诸法之外,另外没有胜义谛,这一种执着。
「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在这个集会里边,有很多的菩萨,其中的一类菩萨「作如是言」,他这么宣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这个胜义谛相我们姑且地说,就是诸法空相,姑且这么讲。「与诸行相,都无有异」,同这个有为有漏的一切法是没有差别的。色即是空,色受想行识就是佛菩萨所见的胜义谛,这话就是这么意思,这是第一种执着。
子二、离诸法外有别胜义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这是第二种执着,「离诸法外有别胜义」,就是这样解释。「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这是否认了前面这一类菩萨的思想;不是胜义谛相与诸行相没有差别,是有差别的,是这个意思。「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佛菩萨无分别智所见的那个第一义谛和这其它的有为、有漏的一切法是不一样的。「异诸行相」,那么各有各的体相,彼此是不同的,这是第二种执着。下面第三个「于上二说犹豫不决非别有计」。 子三、于上二说犹豫不决非别有计
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
「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这个集会的菩萨有三类,第一类、第二类,他
们的思想是相反的。现在第三类的菩萨,有其余的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他们
内心对于胜义谛与诸行相究竟是一、是异,他心里面疑惑,犹豫不决,是那样子?「复
作是言」,他们又这样子说:「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
他们这个犹豫不决是相貌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这样:「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这么多
的菩萨里边就是分成两类。分成两类,哪一类的菩萨他说出来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谁言谛实」?「谁言虚妄」,哪一类菩萨说的话是虚妄分别,是不合道理的?「谁如
理行,谁…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