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P23

  ..續本文上一頁內自所證」這一科。「無相」這一句話是頌前面第二相,就是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這一句話這是頌第叁相「不可言說」。「絕表示」頌前面的第四相。「息諸诤論」這四個字頌前面的第五相。「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相」,「勝義谛」這叁個字是總頌前面的五相,這五相都是超過一切尋思相的,這一句。這是以頌略說。

  己叁、辨超過諸法一異相(分二科)庚一、長行廣釋(分五科)

  辛一、菩薩問(分叁科) 壬一、贊佛善說(分二科) 癸一、贊佛善說爾時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

  這下邊是第叁科「辨超過諸法一異相」,剛才說第一科是「明離言及無二相」,第二大科「釋超過尋思所行相」,現在是第叁科「辨超過諸法一異相」,超過諸法一相、異相的執著。這一科裏面分兩科,第一科「長行廣釋」,第二科「以頌略說」。「長行廣釋」這一大段裏邊分五科,第一科是「菩薩問」。「菩薩問」裏邊分叁科,第一科是「贊佛善說」。「贊佛善說」裏邊又分兩科,第一科「贊佛善說」。第二科「略申善說」。

  「爾時善清淨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這個「爾時」是說贊歎佛的時間。「善清淨慧菩薩」這是贊歎者,這一位菩薩他贊歎佛。「善清淨慧」,這個「善」,清淨就是善,沒有染汙,而這位菩薩說是第九地菩薩,善慧菩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他贊歎佛兩種功德:一種是「甚奇」,就是非常的不可思議,奇妙不可思議的意思。這是贊歎佛自己的功德,自利的功德。「乃至世尊善說」,這是贊歎佛利益衆生的功德。或者說這個「甚奇」也是自利、也是利他,「善說」也是自利利他,也可以這麼解釋。

  「甚奇」這個地方在圓測疏上引《瑜伽師地論》第四十六卷上,說出來五種希奇的事情:第一個「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瑜伽師地論》四十六卷這一段文是贊歎菩薩的功德,菩薩有這樣的功德,佛當然也有這個功德,所以贊歎菩薩說是贊歎佛應該與道理也是相合的。第一個是「于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沒有理由他愛這一切衆生。這話有理由的,他是我的父親,他是我的母親,他是我哥哥,我的妹妹,那麼我愛他,這是有理由的。現在沒有理由,菩薩能愛一切衆生,這是甚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第二種功德「唯爲饒益諸有情故,常處生死」,菩薩本身這一切愛煩惱、見煩惱都沒有了,他按理說不應該在生死裏流轉了,他解脫生死到了涅槃的世界去了。但是他現在還在生死裏邊,那爲什麼這樣子呢?就是爲了利益衆生,這件事也是特別希奇。第叁樣是什麼事情呢?「于多煩惱難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煩惱很多的,而且這每一個煩惱都很剛強,不容易調伏的有情,而這位菩薩善能解了調伏的方法。雖然煩惱很難調伏,菩薩有辦法能調伏你的煩惱,這也是不可思議,這是第叁樣。「四者、于極難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對于這個不容易明白的佛法,而這位菩薩他能明白,這也是不可思議。第五樣是什麼呢?「具不可思議大威神力」,這位菩薩具足不可思議的威神力;不能辦到的事情,菩薩都能辦到。這個佛有更殊勝的這五種希奇,所以說「世尊甚奇」,就表示這個意思。

  下面說到「乃至世尊善說」,這是第二科,簡單地說佛善巧說法的境界。佛善巧說法,簡單地說有兩個理由:第一個佛說法的時候是言詞文句皆清美故;有清美的言辭,有清美的文句,這是一個善說的行相。第二個呢,易可通達故;這個甚深微妙的法很難明白的,但是若是由佛說出來呢,就容易明白,所以叫做善說。這一段文是「贊佛善說」。

  癸二、略申善說

  謂世尊言,勝義谛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

  前面第一段是「贊佛善說」。(這是第二段是「顯衆诤論」,衆生虛妄分別由種種的诤論,顯示這個意思。顯示這個意思,分成兩科,第一科「總明共集诤論」,總說起來衆生集在一起有種種诤論。)

  「謂世尊言」,這位善清淨慧菩薩贊歎佛以後,又對佛說:「勝義谛相,微細甚深」,就是佛所成就的無分別智、所證悟的勝義谛相,是「微細甚深,超過諸法」。這個勝義谛相非常的微細,很深奧,不容易明白的,超過諸法的一相、異相的。

  真谛叁藏對于這個「微細甚深」有叁種解釋:第一個解釋,這個勝義谛相的微細,是非凡夫人的智慧所能明白,所以叫做微細;非二乘人所能知道的,所以叫做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這不是地前菩薩,這是得無生法忍,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沒得,也是修學聖道,但是還沒得無生法忍,那是地前的菩薩,地前的菩薩不能夠明白,所以叫做超過諸法一相、異相,難可通達。那麼這是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呢,「勝義谛相微細甚深」,這個「勝義谛相」與諸行相,諸行相就是凡夫有漏的這一切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乃至意識,這是十八界的境界,這是諸行相。諸行相是不一不異。與諸行相不一,叫做微細;與諸行相不異,叫做甚深,這麼解釋。超過諸法一相、異相是難可通達的,這個是不容易明白的。這是第二種解釋。

  第叁種解釋呢,就是這個勝義谛相不是聞所成慧所能明白的,所以叫做微細。不是思慧所能明白的,叫甚深。這非是凡夫、二乘人、初學菩薩的修慧所能通達的,所以叫「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這麼解釋。這叁種解釋,圓測法師認爲第叁種解釋很好,他這樣子說。

  壬二、顯衆诤論(分二科) 癸一、總明共集诤論世尊!我即于此曾見一處,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

  這是第二科。我剛才分的這個科分的不對。這個「謂世尊言,勝義谛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這是第二科「略申善說」。前面是「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這是「贊佛善說」,這是「贊佛善說」這兩科。下面「世尊!我即于此曾見一處」,這是第二科「顯衆诤論」。「顯衆诤論」裏面分兩科,第一科「總明共集诤論」,就是這個。

  「我即于此曾見一處,有衆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這是「總明共集诤論」。「我即于此曾見一處」,善清淨慧菩薩說:「我即于此」,這個「于此」,前面《解深密經》的第一品是說演說《解深密經》的是清淨的世界,是佛世界,不像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這裏說的呢,「我即于此曾見一處」,這個應該是指娑婆世界,應該是指王舍城這個地方。「曾見一處,有衆菩薩等」,有很多的佛教徒,發無上菩提心的人。

  「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這個佛教徒是什麼樣程度呢?「正修行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應該說是在初極喜地之前,修暖、頂、忍、世第一的菩薩,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這時候還沒得無生法忍。他們正是修行勝解行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是努力地修學止觀,但是還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境界。「同一會坐」,有那麼多的菩薩集在一起,于中而坐。「皆共思議勝義谛相」,他們在一起做什麼呢?皆共思議勝義谛的相貌。「與諸行相,一異性相」,這個勝義谛就是佛是已經覺悟聖道的大菩薩,佛的境界。這個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和我們凡夫的境界是一回事呢,是兩回事?是這樣意思。「與諸行相,一異性相」,我們到下邊再解釋。

  癸二、別敘叁計(分叁科) 子一、離諸法外無別勝義

  于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

  前面第一科「總明共集诤論」,現在第二科「別敘叁計」,個別地說出來有叁種執著。叁種執著,第一種是「離諸法外無別勝義」,就是諸法就是勝義;離開諸法之外,另外沒有勝義谛,這一種執著。

  「于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言」,在這個集會裏邊,有很多的菩薩,其中的一類菩薩「作如是言」,他這麼宣說:「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這個勝義谛相我們姑且地說,就是諸法空相,姑且這麼講。「與諸行相,都無有異」,同這個有爲有漏的一切法是沒有差別的。色即是空,色受想行識就是佛菩薩所見的勝義谛,這話就是這麼意思,這是第一種執著。

  子二、離諸法外有別勝義一類菩薩複作是言: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一類菩薩複作是言: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這是第二種執著,「離諸法外有別勝義」,就是這樣解釋。「一類菩薩複作是言:非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這是否認了前面這一類菩薩的思想;不是勝義谛相與諸行相沒有差別,是有差別的,是這個意思。「然勝義谛相異諸行相」,佛菩薩無分別智所見的那個第一義谛和這其它的有爲、有漏的一切法是不一樣的。「異諸行相」,那麼各有各的體相,彼此是不同的,這是第二種執著。下面第叁個「于上二說猶豫不決非別有計」。 子叁、于上二說猶豫不決非別有計

  有余菩薩疑惑猶豫,複作是言:是諸菩薩,誰言谛實,誰言虛妄;誰如理行,誰不如理。或唱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唱是言,勝義谛相異諸行相。

  「有余菩薩疑惑猶豫,複作是言」,這個集會的菩薩有叁類,第一類、第二類,他

  們的思想是相反的。現在第叁類的菩薩,有其余的菩薩「疑惑猶豫,複作是言」,他們

  內心對于勝義谛與諸行相究竟是一、是異,他心裏面疑惑,猶豫不決,是那樣子?「複

  作是言」,他們又這樣子說:「是諸菩薩,誰言谛實,誰言虛妄;誰如理行,誰不如理」,

  他們這個猶豫不決是相貌是什麼樣子呢?就是這樣:「是諸菩薩,誰言谛實」,這麼多

  的菩薩裏邊就是分成兩類。分成兩類,哪一類的菩薩他說出來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誰言谛實」?「誰言虛妄」,哪一類菩薩說的話是虛妄分別,是不合道理的?「誰如

  理行,誰…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