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呢?是心行,心行就是受想,受想心所,心也才能活动,如果你没有受想,心就不能活动了。这里面说「乐着世间绮言说故」就是他寻思,这个人善于寻思、善于思惟。
「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说是这样的人,对于那个心里面寂静,就是有禅定的人,就是得了二禅、得了二禅的人。得了二禅的人,心里面没有寻思了,没有寻思。「于内寂静圣默然乐」是不能寻思,他想不上来,他的境界怎么样微妙,他想不上来的。这个二禅,因为他没得初禅的时候,他在欲界的时候,因为有欲,他修了不净观破除这个欲呢,然后就得初禅。得了初禅以后,他还是有的时候在修不净观的,我们在《释禅波罗密》里面看出这件事哦!这个他这个不净观他修久了他就厌烦,他就不愿意修不净观了,这样子,要把这个寻伺停下来,那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到了第二禅的时候,就是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这个内等净就是把那个不净观停下来了,他心寂静了,心清净、寂静住了。这个时候破除去这个寻伺了,「于内寂静」就表示这个意思。「圣默然乐」,这是圣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默然乐、默然。这个是「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语的这种人,他对于这个二禅的「内寂静」乐、「圣默然乐」是「不能寻思」,想不来。「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你说他也不懂,是这样子。
这个静坐这件事,明白一点说呢,应该就是有善根的人、有这个栽培的人,他就容易有成就、容易有成就。这个用另外一个理由来说,就是只要是出家人都容易成就,只要是出家人,你常常静坐就容易得禅定,因为他没有欲的生活。没有欲的生活,出家人那个淡薄的境界,能适合这件事,适合你修禅定,容易成就,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多诸烦恼就困难,但是出家人少烦恼,我们肯学习佛法,多少的明白多少的佛法,不会触恼用功修行的人,所以肯用功修行,应该容易成就。这不是你预先能想象的,你也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得禅定,你不知道!但是你的环境适合这件事,若肯用功的话是应该会成就的。说「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这种境界是非常殊胜的,不是一般人能想象来的,是这个意思。
但是另外按照这一品的大意来说呢?就是你这个人「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语的这种人,你对胜义谛的离言说相,是「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是这个意思。
壬四、灭诸表示寂乐喻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这是第四科「灭诸表示寂乐喻」。第五科「喻说(举喻重释)」,它这里分五科,现在是第四科。前面第三科:「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这是寂静乐,现在第四是菩提乐。
「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昨天解释过长夜的意思,就是在生死流转的众生都是在无明里边生活,没有般若的智慧,所以叫做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就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见闻觉知,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在色声香味触法的表示上得到一些虚妄分别,这就叫做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这种人应该是有智慧的人,而这个智慧是有取着心的;对于世间上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表示,心里面有乐着,有执着心,也是因为有胜解的关系。这样子有种种的虚妄分别,这种散乱,虚妄分别的人,「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对于佛教徒,他能观一切法寂灭相,心里面离一切分别的这种境界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不能知道它的殊胜。「于永除断一切表示」,我们不修学圣道的人,就是佛教徒也在内,你不修学圣道的时候,就是六根和六识攀缘外边的境界,不能够照见诸法实相的时候,那都是「乐着世间诸表示故」。
这样的人对佛教徒里边修学禅的人,是「永除断一切表示」,就是他不攀缘一切外面的境界,这一切表示都除灭了,观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寂灭相,这是法空。「萨迦耶灭」实在就是我空。这个法空也观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一切都是寂灭相。这个萨迦耶灭就是我也是不可得的,也是寂灭相。「萨迦耶」,这个「萨」字翻到中国话是个败坏的意思,这个「迦耶」是和合积聚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是无常败坏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众缘和合而已,只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一个真常的我可得,就是我空。「永除断一切表示」,这是法空;「萨迦耶灭」,我也是不可得。如果你修学圣道,我也空、法也空的时候,就是「究竟涅槃」了,这是寂灭相。这个涅槃一共有四种涅槃,我们现在略去,不讲这四种涅槃。
「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的虚妄分别的这些人,对于佛教徒观法空、我空,成就究竟涅槃的这种人的境界「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凡夫怎么能知道圣人的境界呢?也是不知道的。这个「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这在佛的功德里边来说,这是断德。断德,当然是也有智德,所以从智德这一方面来说就是菩提乐。从涅槃那一方面来说就是断德,智、断二德圆满了,那就是佛的境界,凡夫怎么能够明白佛的境界呢?那是特别殊胜,不可思议的境界。
壬五、离诸诤论乐喻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着
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这是第五科「离诸诤论觉乐喻」,这也是菩提乐。「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没得圣道的人,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流转生死的人,他有什么不同于圣人的地方呢?就是「由有种种我所、摄受」,各式各样的我所摄受的境界。下边有个「诤论」,这个地方说摄受,这个摄受,看这文的意思,就是爱着的意思;我爱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财富,这个荣华富贵的这些事情都是爱着。「摄受」就是保护、积聚各式各样的境界。这个「诤论」,就是有烦恼。当然爱也是烦恼,见也是烦恼;爱烦恼、见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有染污的烦恼,有不染污的烦恼,这个也是有深有浅的。这段文的意思就是在长夜里流转生死的人,他有种种的诤论,就是不是爱、就是见,不是见烦恼、就是爱烦恼。而这些爱烦恼、见烦恼都有胜解,对这方面都是有研究的。「乐着世间诸诤论故」,对于世间上的烦恼事情非常地执着,不能放下的。「乐着世间诸诤论」,只说到诤论,没有说到摄受,也应该包括在内的。这种人在爱烦恼里边流转,在见烦恼里边流转,世间上的众生就是这样子,另外没有什么秘密,就是这么多。
「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这个北拘卢洲,四大部洲,单独地说出来北拘卢洲。这个「拘卢」翻到中国话,翻个胜处,就是殊胜的地方。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是南赡部洲,另外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拘卢洲和我们南赡部洲这个地方的人来对比的话,北拘卢洲是无我所的,他不摄受,没有这回事。他那个生活非常的殊胜,非常的自在,不像我们南赡部洲多诸苦恼。「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他不积聚财富,但是生活很自在。我们积聚、爱着、摄受,我们这样的人,多诸烦恼的人,对于北拘卢洲他没有这些事情,没有摄受的问题,也没有诤论的问题,所以是「离诤论」,诤论的问题。「不能寻思,不能比度」,我们这个南赡部洲的人,对于他们我们不能想象的,也不能用什么事情去比量的,那种境界我们不能信解。像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非要积聚财富才行,不然感觉到生活没有保障。但是北拘卢洲的人不积聚,但是生活还很好,这个事情不能想象的。这是说我们在无明长夜里边虚妄分别生活的众生,我们不能想象那个胜义谛的境界,我们不能想象的。这个意思就是轻视虚妄分别的这种生活,而赞叹胜义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意思。
辛六、举法同喻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这是第六科。第一大科是「明离言及无二相」,我们开始的时候是学习这一大段文,现在是第二大科,解「释超过寻思所行相」。这一科里面分两大科,第一科「长行广释」。分六科,第一科「菩萨问」,第二科「世尊略答」,第三科「菩萨征问」,第四科「如来广说」,第五科就是「喻说(举喻重释)」,「举喻重释」这里分五大科,我们刚才这五大科说完了,现在第六科「举法同喻」。前面那五科等于是譬喻,这底下「举法同喻」,举这个胜义谛和所譬喻的是相契合的,这样意思。
「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就是刚才我说的,我们那些虚妄分别的人对于那个圣人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达到胜义谛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对于那个境界「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这是「举法同喻」,结束这一段文。
庚二、以颂略说(分二科) 辛一、略标颂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前面是「长行广释」,这下面第二科「以颂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颂意」,就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这是举标颂的意思,「而说颂曰」,下边。
辛二、举颂正释
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相。
这就是用一个颂来颂前面这一大段的长行里边说的意思。这是第二科「举颂正释」。「内证无相之所行」,这四句算是一个颂,颂分成两段。初有两句和四个字。「内证无相之所行,不可言说绝表示,息诸诤论」,这是两句加上四个字,这是通颂前面的五相。「内证」这两个字就是颂那个第一相,「…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