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呢?是心行,心行就是受想,受想心所,心也才能活動,如果你沒有受想,心就不能活動了。這裏面說「樂著世間绮言說故」就是他尋思,這個人善于尋思、善于思惟。
「于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說是這樣的人,對于那個心裏面寂靜,就是有禅定的人,就是得了二禅、得了二禅的人。得了二禅的人,心裏面沒有尋思了,沒有尋思。「于內寂靜聖默然樂」是不能尋思,他想不上來,他的境界怎麼樣微妙,他想不上來的。這個二禅,因爲他沒得初禅的時候,他在欲界的時候,因爲有欲,他修了不淨觀破除這個欲呢,然後就得初禅。得了初禅以後,他還是有的時候在修不淨觀的,我們在《釋禅波羅密》裏面看出這件事哦!這個他這個不淨觀他修久了他就厭煩,他就不願意修不淨觀了,這樣子,要把這個尋伺停下來,那還不是那麼容易的。到了第二禅的時候,就是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這個內等淨就是把那個不淨觀停下來了,他心寂靜了,心清淨、寂靜住了。這個時候破除去這個尋伺了,「于內寂靜」就表示這個意思。「聖默然樂」,這是聖人的境界,不是凡夫的默然樂、默然。這個是「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绮言」語的這種人,他對于這個二禅的「內寂靜」樂、「聖默然樂」是「不能尋思」,想不來。「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你說他也不懂,是這樣子。
這個靜坐這件事,明白一點說呢,應該就是有善根的人、有這個栽培的人,他就容易有成就、容易有成就。這個用另外一個理由來說,就是只要是出家人都容易成就,只要是出家人,你常常靜坐就容易得禅定,因爲他沒有欲的生活。沒有欲的生活,出家人那個淡薄的境界,能適合這件事,適合你修禅定,容易成就,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多諸煩惱就困難,但是出家人少煩惱,我們肯學習佛法,多少的明白多少的佛法,不會觸惱用功修行的人,所以肯用功修行,應該容易成就。這不是你預先能想象的,你也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得禅定,你不知道!但是你的環境適合這件事,若肯用功的話是應該會成就的。說「于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這話什麼意思?就是這種境界是非常殊勝的,不是一般人能想象來的,是這個意思。
但是另外按照這一品的大意來說呢?就是你這個人「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绮言」語的這種人,你對勝義谛的離言說相,是「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是這個意思。
壬四、滅諸表示寂樂喻或于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這是第四科「滅諸表示寂樂喻」。第五科「喻說(舉喻重釋)」,它這裏分五科,現在是第四科。前面第叁科:「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绮言說故,于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這是寂靜樂,現在第四是菩提樂。
「或于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昨天解釋過長夜的意思,就是在生死流轉的衆生都是在無明裏邊生活,沒有般若的智慧,所以叫做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就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見聞覺知,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去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在色聲香味觸法的表示上得到一些虛妄分別,這就叫做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這種人應該是有智慧的人,而這個智慧是有取著心的;對于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的表示,心裏面有樂著,有執著心,也是因爲有勝解的關系。這樣子有種種的虛妄分別,這種散亂,虛妄分別的人,「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對于佛教徒,他能觀一切法寂滅相,心裏面離一切分別的這種境界是不知道的,不明白的,不能知道它的殊勝。「于永除斷一切表示」,我們不修學聖道的人,就是佛教徒也在內,你不修學聖道的時候,就是六根和六識攀緣外邊的境界,不能夠照見諸法實相的時候,那都是「樂著世間諸表示故」。
這樣的人對佛教徒裏邊修學禅的人,是「永除斷一切表示」,就是他不攀緣一切外面的境界,這一切表示都除滅了,觀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寂滅相,這是法空。「薩迦耶滅」實在就是我空。這個法空也觀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是寂滅相。這個薩迦耶滅就是我也是不可得的,也是寂滅相。「薩迦耶」,這個「薩」字翻到中國話是個敗壞的意思,這個「迦耶」是和合積聚的意思;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是無常敗壞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衆緣和合而已,只此而已,這裏面沒有一個真常的我可得,就是我空。「永除斷一切表示」,這是法空;「薩迦耶滅」,我也是不可得。如果你修學聖道,我也空、法也空的時候,就是「究竟涅槃」了,這是寂滅相。這個涅槃一共有四種涅槃,我們現在略去,不講這四種涅槃。
「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的虛妄分別的這些人,對于佛教徒觀法空、我空,成就究竟涅槃的這種人的境界「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凡夫怎麼能知道聖人的境界呢?也是不知道的。這個「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槃」,這在佛的功德裏邊來說,這是斷德。斷德,當然是也有智德,所以從智德這一方面來說就是菩提樂。從涅槃那一方面來說就是斷德,智、斷二德圓滿了,那就是佛的境界,凡夫怎麼能夠明白佛的境界呢?那是特別殊勝,不可思議的境界。
壬五、離諸诤論樂喻
法湧當知!譬如有人,于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诤論勝解,樂著
世間諸诤論故,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诤論,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這是第五科「離諸诤論覺樂喻」,這也是菩提樂。「譬如有人,于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诤論勝解」,沒得聖道的人,在欲界、色界、無色界流轉生死的人,他有什麼不同于聖人的地方呢?就是「由有種種我所、攝受」,各式各樣的我所攝受的境界。下邊有個「诤論」,這個地方說攝受,這個攝受,看這文的意思,就是愛著的意思;我愛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財富,這個榮華富貴的這些事情都是愛著。「攝受」就是保護、積聚各式各樣的境界。這個「诤論」,就是有煩惱。當然愛也是煩惱,見也是煩惱;愛煩惱、見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有染汙的煩惱,有不染汙的煩惱,這個也是有深有淺的。這段文的意思就是在長夜裏流轉生死的人,他有種種的诤論,就是不是愛、就是見,不是見煩惱、就是愛煩惱。而這些愛煩惱、見煩惱都有勝解,對這方面都是有研究的。「樂著世間諸诤論故」,對于世間上的煩惱事情非常地執著,不能放下的。「樂著世間諸诤論」,只說到诤論,沒有說到攝受,也應該包括在內的。這種人在愛煩惱裏邊流轉,在見煩惱裏邊流轉,世間上的衆生就是這樣子,另外沒有什麼秘密,就是這麼多。
「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诤論,不能尋思」,這個北拘盧洲,四大部洲,單獨地說出來北拘盧洲。這個「拘盧」翻到中國話,翻個勝處,就是殊勝的地方。我們居住的這個地方是南贍部洲,另外還有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北拘盧洲和我們南贍部洲這個地方的人來對比的話,北拘盧洲是無我所的,他不攝受,沒有這回事。他那個生活非常的殊勝,非常的自在,不像我們南贍部洲多諸苦惱。「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他不積聚財富,但是生活很自在。我們積聚、愛著、攝受,我們這樣的人,多諸煩惱的人,對于北拘盧洲他沒有這些事情,沒有攝受的問題,也沒有诤論的問題,所以是「離诤論」,诤論的問題。「不能尋思,不能比度」,我們這個南贍部洲的人,對于他們我們不能想象的,也不能用什麼事情去比量的,那種境界我們不能信解。像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非要積聚財富才行,不然感覺到生活沒有保障。但是北拘盧洲的人不積聚,但是生活還很好,這個事情不能想象的。這是說我們在無明長夜裏邊虛妄分別生活的衆生,我們不能想象那個勝義谛的境界,我們不能想象的。這個意思就是輕視虛妄分別的這種生活,而贊歎勝義谛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意思。
辛六、舉法同喻如是法湧!諸尋思者,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這是第六科。第一大科是「明離言及無二相」,我們開始的時候是學習這一大段文,現在是第二大科,解「釋超過尋思所行相」。這一科裏面分兩大科,第一科「長行廣釋」。分六科,第一科「菩薩問」,第二科「世尊略答」,第叁科「菩薩征問」,第四科「如來廣說」,第五科就是「喻說(舉喻重釋)」,「舉喻重釋」這裏分五大科,我們剛才這五大科說完了,現在第六科「舉法同喻」。前面那五科等于是譬喻,這底下「舉法同喻」,舉這個勝義谛和所譬喻的是相契合的,這樣意思。
「如是法湧!諸尋思者,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谛相」,就是剛才我說的,我們那些虛妄分別的人對于那個聖人超過一切尋思所行,達到勝義谛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對于那個境界「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這是「舉法同喻」,結束這一段文。
庚二、以頌略說(分二科) 辛一、略標頌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前面是「長行廣釋」,這下面第二科「以頌略說」。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頌意」,就是「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這是舉標頌的意思,「而說頌曰」,下邊。
辛二、舉頌正釋
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息諸诤論勝義谛,超過一切尋思相。
這就是用一個頌來頌前面這一大段的長行裏邊說的意思。這是第二科「舉頌正釋」。「內證無相之所行」,這四句算是一個頌,頌分成兩段。初有兩句和四個字。「內證無相之所行,不可言說絕表示,息諸诤論」,這是兩句加上四個字,這是通頌前面的五相。「內證」這兩個字就是頌那個第一相,「…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