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前面这一段呢,是譬喻在家人的苦恼,不如出家是快乐的、不如出家人的快乐哦。但是出家的快乐呢?这件事我看事实上应该怎么解释呢?就是你要能够在戒定慧里面生活,那当然是快乐的;如果不在戒定慧里面生活,我看有什么快乐,也和在家人差不多,若我看!
第一段是用出家乐,来比况在家人的苦恼;现在第二段是说得到禅定乐,得到色界初禅的快乐。就是譬喻你没得初禅的人是苦恼的,是这个意思。「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这是出家上味胜乐譬喻,这是第一段。
现在第二段远离五欲妙乐喻。「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这或者就是不决定,这个人有智慧人,他肯出家了,离欲了,就没有这件事。说他没有出家,「长夜,由欲贪胜解」,这个「长夜」怎么讲呢?夜间是没有太阳的,是黑暗的,没有光明的,表示在生死里边,在生死里边你没有佛法的太阳照耀、放光明,都是在黑暗里面生活,就在愚痴里面生活,不明白道理。这是「长夜」是表示在生死里边生活,叫作长夜。「由欲贪胜解」,说是这个在生死里面流转的人,他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贪非常的强烈,他的心就在欲贪这里活动。
「诸欲炽火所烧然故」,这个诸欲就是色声香味触,对于色声香味触心里面有爱着,有爱着,我们说一个譬喻,就像火似的,「炽火」就是燃烧很猛烈的火。火,在火里面烧,这当然是很苦。现在说我们在五欲里边生活,我们心里面有欲的烦恼,也等于是在火里面燃烧,是这样意思。这就是为欲火所伤害的意思,「所烧燃」。为「炽火所烧然」,就是为欲火所伤害,欲烦恼所伤害的意思。
「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若是这个人,他为欲火所伤害,他感觉到很苦恼。感觉到很苦恼,他离欲了,到深山里面去修禅定去。在深山里面修禅定,或者修不净观,破除内心的欲;或者修数息观,使令内心寂静住,这个地方没有明白的说他一定是佛教徒。「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这个时候他心里面没有欲了,心里面没有欲呢!就是没有一切色声香味触的相貌。就是我们欲界的人,心里面一直是在欲里面虚妄分别,现在离欲了的人,他修禅定,心里面就没有这些色声香味触的相貌,就是离欲了,也就是修禅定成功了。修这个禅定成功的人,他心里面没有这个色声香味触,没有这些相貌。
「妙远离乐,不能寻思」,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初禅,得到了初禅。这个得初禅,不一定是佛教徒,在家人也可能会得初禅、也可能会得二禅、三禅、四禅乃至无色界的四空定,都可能会得到的。「妙远离乐,不能寻思」,这个时候他内心里面没有欲了,就是这个妙远离乐,就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远离五欲的快乐。那些「诸欲炽火所烧然」的人,他们不能寻思,他们想不上来得到初禅、离欲的人的快乐。「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是不能的。
这个在这个《瑜伽师地论》里边,说到这个初禅有五支。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有这五种功德。五种功德,前两个这寻、伺,是成就初禅的因,你要按照这个寻伺的方法,你才能得到初禅。我们在<声闻地>是学过了。就是你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后,你还要再修不净观。这未到地定是有定,但是他还是有多少欲的,就是色声香味触的欲,还有一点。由于修这个不净观,就把这个欲破了,破了就得初禅了。所以前面这个寻伺是修不净观的意思。我们从<声闻地>里边看出这个意义,寻、伺是修不净观的意思。然后这喜、乐是得初禅的利益,就是有喜、有乐。有喜、有乐这个喜,就是心里面这个初禅的这个定成就的时候,内心里面有喜、有喜悦。当然我们欲界的人,欲界的人、不修禅定的人,他有色声香味触的这个欲乐,但是若是离了欲以后,成就色界初禅的时候,心里面也有喜,有殊胜的一种微妙的愉悦在心里面。
这个乐这个字,有的地方解释,这个喜就是心里面的愉悦;这个乐就是身体的喜乐、身体的愉悦,有这么解释。但是这么解释还是有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得到色界初禅的时候,前五识不动了,前五识不动,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识不动,五识不动,这身识不动,还有乐吗?你会知道乐吗?这不是有点问题?可是
很多的文就这么解释。但是这个《显扬圣教论》里不这么解释了,他说那个乐是阿赖耶识,是阿赖耶识那个觉受叫作乐,那么这么解释就没有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个身识,前五识不动了,他会感觉乐吗?
所以你若能够得到色界初禅的时候,打引磬的时候你听不见了、就听不见。所以这个地方,我刚才说这个,是初禅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在喜乐那个乐那个地方,很多地方就是那么讲,「身识」,就是身体感觉快乐,那身识就不对了,身识不动了,能感觉快乐吗?「妙远离乐」就是他有这五种功德。那个最后的心一境性呢?是初禅的体、初禅的定,这样子。
「不能寻伺」这个在欲里边生活的人,为欲火所烧然的人,他不能去思惟这个初禅的乐。初禅这个时候的境界,还有个什么境界呢?和我们没有定的人不一样,我们是感觉这身体一大块,有二百磅那么重;但是得到初禅的人,不是!他感觉这身体就像有若无的样子,他们感觉不同。有若无,就好像有、又好像没有。
你成就欲界定的时候,会感觉到身体没有了,会有这个感觉,但是到了初禅的时候,还是有这个感觉,就是有若无,完全不同。我们出家人不说,这个在家人学习佛法的时候,你叫我离欲,这是很困难,很困难,好像不可以,但是在佛法上告诉你,你若得了禅定,禅定里面有喜乐,好过世界上的欲乐,这是不一样的。
但是现在我们中国佛教、我们汉文佛教,很久很久以来,也不提倡静坐这件事,不提倡。就算是有的时候静坐,叫你念阿弥陀佛,念佛,那时间也并不是很多,提倡这件事,而不提倡修禅定,不提倡这件事。但是我在想,提倡修禅定这件事,我感觉可能对佛教、对佛法的寿命能延长一点、能延长一点,佛法能多住世多久。因为你常常静坐,就有可能会成功,成功了以后,对我们出家人的品德能提高,对出家人的品德能提高一点,出家人的品德提高,佛法住世就会久一点,就会久一点,会不一样。
从另外一个立场来看,我们若是静坐也假设能够有成就,也容易得圣道。那么又有禅定、有圣道,这不是平常的出家人了!那么他也会感动一些不平常的人来出家,也会这样子,那么佛教里面的人才也能提高一点,就不同一点。但是我们出家人不肯努力。我出家呢,我就是买一个地方我一住,然后念阿弥陀佛就好了!没有大志,没有大的志愿。有一点不如意,我告假,就走了,一点不如意不能忍,不能忍受,就是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忍受。我们看看这样说,也是一个分神的事情,你看那个历史上的大人物,他就是不一样,他的见地就和一般人不一样。我们就说是,我这话、说闲话哦!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应该是真实的,这个孔明他的见地就不一样,若是一般的人,来一次我就好了,还用三次吗?人的智慧的确是不一样的,不同的。
「妙远离乐不能寻思」,就是你在家人那个富贵的境界,他们那个五欲很殊胜,感觉到很好,其实在那是差的多,你不能想象得到禅定的乐,你想不来、你想象不来,是「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你说他也不相信,他也听不懂,也听不懂这回事的。
我们人有的时候有一种情形出现的时候,会有高慢心,会生出来高慢心来。但是你若让他说我要得无生法忍,我要有这样的愿力,我要得无生法忍、我要得四禅八定,那他就会退下来,不要搞这个事情,不要搞这个事情。我自己自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充壳子、就充壳子,这多好呢!他就不想:我要得无生法忍!他不想这个事。那一般的、虚妄的境界,这个很高慢,我们会有这种事情。其实呢?一般的事情,谁比谁好一点;谁比谁差一点,这不算一回事啊!你心里面要有大的意愿,想要得圣道,我想要得禅定,这件事是了不起啊!但是对这件事向后退,我们就是:「哎呀!我何必学习经论,学习《瑜伽师地论》干什么?我就把《阿弥陀佛经》能学一学,能讲就好了」,这样子,不想那高深的境界,不想!
所以这上面说「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我们前面是说「诸欲炽火所烧然故」这样人,他不能想象这件事。其实我们出了家,我们放弃了这些欲的事情,我们对这件事有没有希求心,有没有好乐心,有没有欢喜心,想要这样做,我们有没有?
壬三、贤圣默然寂静乐喻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这下面是第三科,是贤圣默然寂静乐的譬喻。「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前面说是远离乐;这个地方说贤圣默然寂静乐。第一个是出家乐;第二个是远离乐;第三个是寂静乐,这是寂静乐。「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就是在生死流转的这个人,这个人有点智慧的哦!就是善于说话,「言说胜解」,就是他读书可能很多,知识很多,又善于说话,他说话,说没个完的,有言说胜解。
「乐着世间绮言说故」,就是他为什么他言说胜解呢?他就欢喜这件事。实在这个言说,也包括写文章在内的,不但是说话,就是写文章就是「绮言」啊!就是说绮语,他写的文章你非看不可,叫作「绮言」就是绮语。
这个尤其是说到禅定的这些书里面,说到人有三行,有身行、有语行、意行。身行就是出入息,我们有出息、入息,你身体才能活动,如果这口气停下来,那就不能活动了。这个语行,人说话,我们凭什么说话?就是有寻思。有寻思,他内心里边善于思惟,实在刚才说就是知识多,知识非常多,也就是读书读的多,写文章也是写的
很多,这人就是他善于说话。这个第三…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