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前面這一段呢,是譬喻在家人的苦惱,不如出家是快樂的、不如出家人的快樂哦。但是出家的快樂呢?這件事我看事實上應該怎麼解釋呢?就是你要能夠在戒定慧裏面生活,那當然是快樂的;如果不在戒定慧裏面生活,我看有什麼快樂,也和在家人差不多,若我看!
第一段是用出家樂,來比況在家人的苦惱;現在第二段是說得到禅定樂,得到色界初禅的快樂。就是譬喻你沒得初禅的人是苦惱的,是這個意思。「或于長夜,由欲貪勝解」,這是出家上味勝樂譬喻,這是第一段。
現在第二段遠離五欲妙樂喻。「或于長夜,由欲貪勝解」,這或者就是不決定,這個人有智慧人,他肯出家了,離欲了,就沒有這件事。說他沒有出家,「長夜,由欲貪勝解」,這個「長夜」怎麼講呢?夜間是沒有太陽的,是黑暗的,沒有光明的,表示在生死裏邊,在生死裏邊你沒有佛法的太陽照耀、放光明,都是在黑暗裏面生活,就在愚癡裏面生活,不明白道理。這是「長夜」是表示在生死裏邊生活,叫作長夜。「由欲貪勝解」,說是這個在生死裏面流轉的人,他對于色聲香味觸的欲貪非常的強烈,他的心就在欲貪這裏活動。
「諸欲熾火所燒然故」,這個諸欲就是色聲香味觸,對于色聲香味觸心裏面有愛著,有愛著,我們說一個譬喻,就像火似的,「熾火」就是燃燒很猛烈的火。火,在火裏面燒,這當然是很苦。現在說我們在五欲裏邊生活,我們心裏面有欲的煩惱,也等于是在火裏面燃燒,是這樣意思。這就是爲欲火所傷害的意思,「所燒燃」。爲「熾火所燒然」,就是爲欲火所傷害,欲煩惱所傷害的意思。
「于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若是這個人,他爲欲火所傷害,他感覺到很苦惱。感覺到很苦惱,他離欲了,到深山裏面去修禅定去。在深山裏面修禅定,或者修不淨觀,破除內心的欲;或者修數息觀,使令內心寂靜住,這個地方沒有明白的說他一定是佛教徒。「于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這個時候他心裏面沒有欲了,心裏面沒有欲呢!就是沒有一切色聲香味觸的相貌。就是我們欲界的人,心裏面一直是在欲裏面虛妄分別,現在離欲了的人,他修禅定,心裏面就沒有這些色聲香味觸的相貌,就是離欲了,也就是修禅定成功了。修這個禅定成功的人,他心裏面沒有這個色聲香味觸,沒有這些相貌。
「妙遠離樂,不能尋思」,這個時候他得到了初禅,得到了初禅。這個得初禅,不一定是佛教徒,在家人也可能會得初禅、也可能會得二禅、叁禅、四禅乃至無色界的四空定,都可能會得到的。「妙遠離樂,不能尋思」,這個時候他內心裏面沒有欲了,就是這個妙遠離樂,就是非常微妙、非常好的,遠離五欲的快樂。那些「諸欲熾火所燒然」的人,他們不能尋思,他們想不上來得到初禅、離欲的人的快樂。「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是不能的。
這個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裏邊,說到這個初禅有五支。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有這五種功德。五種功德,前兩個這尋、伺,是成就初禅的因,你要按照這個尋伺的方法,你才能得到初禅。我們在<聲聞地>是學過了。就是你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後,你還要再修不淨觀。這未到地定是有定,但是他還是有多少欲的,就是色聲香味觸的欲,還有一點。由于修這個不淨觀,就把這個欲破了,破了就得初禅了。所以前面這個尋伺是修不淨觀的意思。我們從<聲聞地>裏邊看出這個意義,尋、伺是修不淨觀的意思。然後這喜、樂是得初禅的利益,就是有喜、有樂。有喜、有樂這個喜,就是心裏面這個初禅的這個定成就的時候,內心裏面有喜、有喜悅。當然我們欲界的人,欲界的人、不修禅定的人,他有色聲香味觸的這個欲樂,但是若是離了欲以後,成就色界初禅的時候,心裏面也有喜,有殊勝的一種微妙的愉悅在心裏面。
這個樂這個字,有的地方解釋,這個喜就是心裏面的愉悅;這個樂就是身體的喜樂、身體的愉悅,有這麼解釋。但是這麼解釋還是有個問題,有什麼問題呢?得到色界初禅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前五識不動,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識不動,五識不動,這身識不動,還有樂嗎?你會知道樂嗎?這不是有點問題?可是
很多的文就這麼解釋。但是這個《顯揚聖教論》裏不這麼解釋了,他說那個樂是阿賴耶識,是阿賴耶識那個覺受叫作樂,那麼這麼解釋就沒有這個問題,就沒有那個身識,前五識不動了,他會感覺樂嗎?
所以你若能夠得到色界初禅的時候,打引磬的時候你聽不見了、就聽不見。所以這個地方,我剛才說這個,是初禅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在喜樂那個樂那個地方,很多地方就是那麼講,「身識」,就是身體感覺快樂,那身識就不對了,身識不動了,能感覺快樂嗎?「妙遠離樂」就是他有這五種功德。那個最後的心一境性呢?是初禅的體、初禅的定,這樣子。
「不能尋伺」這個在欲裏邊生活的人,爲欲火所燒然的人,他不能去思惟這個初禅的樂。初禅這個時候的境界,還有個什麼境界呢?和我們沒有定的人不一樣,我們是感覺這身體一大塊,有二百磅那麼重;但是得到初禅的人,不是!他感覺這身體就像有若無的樣子,他們感覺不同。有若無,就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你成就欲界定的時候,會感覺到身體沒有了,會有這個感覺,但是到了初禅的時候,還是有這個感覺,就是有若無,完全不同。我們出家人不說,這個在家人學習佛法的時候,你叫我離欲,這是很困難,很困難,好像不可以,但是在佛法上告訴你,你若得了禅定,禅定裏面有喜樂,好過世界上的欲樂,這是不一樣的。
但是現在我們中國佛教、我們漢文佛教,很久很久以來,也不提倡靜坐這件事,不提倡。就算是有的時候靜坐,叫你念阿彌陀佛,念佛,那時間也並不是很多,提倡這件事,而不提倡修禅定,不提倡這件事。但是我在想,提倡修禅定這件事,我感覺可能對佛教、對佛法的壽命能延長一點、能延長一點,佛法能多住世多久。因爲你常常靜坐,就有可能會成功,成功了以後,對我們出家人的品德能提高,對出家人的品德能提高一點,出家人的品德提高,佛法住世就會久一點,就會久一點,會不一樣。
從另外一個立場來看,我們若是靜坐也假設能夠有成就,也容易得聖道。那麼又有禅定、有聖道,這不是平常的出家人了!那麼他也會感動一些不平常的人來出家,也會這樣子,那麼佛教裏面的人才也能提高一點,就不同一點。但是我們出家人不肯努力。我出家呢,我就是買一個地方我一住,然後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沒有大志,沒有大的志願。有一點不如意,我告假,就走了,一點不如意不能忍,不能忍受,就是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不能忍受。我們看看這樣說,也是一個分神的事情,你看那個曆史上的大人物,他就是不一樣,他的見地就和一般人不一樣。我們就說是,我這話、說閑話哦!劉備叁顧茅廬,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的,這個孔明他的見地就不一樣,若是一般的人,來一次我就好了,還用叁次嗎?人的智慧的確是不一樣的,不同的。
「妙遠離樂不能尋思」,就是你在家人那個富貴的境界,他們那個五欲很殊勝,感覺到很好,其實在那是差的多,你不能想象得到禅定的樂,你想不來、你想象不來,是「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你說他也不相信,他也聽不懂,也聽不懂這回事的。
我們人有的時候有一種情形出現的時候,會有高慢心,會生出來高慢心來。但是你若讓他說我要得無生法忍,我要有這樣的願力,我要得無生法忍、我要得四禅八定,那他就會退下來,不要搞這個事情,不要搞這個事情。我自己自由,願意睡覺、就睡覺,願意充殼子、就充殼子,這多好呢!他就不想:我要得無生法忍!他不想這個事。那一般的、虛妄的境界,這個很高慢,我們會有這種事情。其實呢?一般的事情,誰比誰好一點;誰比誰差一點,這不算一回事啊!你心裏面要有大的意願,想要得聖道,我想要得禅定,這件事是了不起啊!但是對這件事向後退,我們就是:「哎呀!我何必學習經論,學習《瑜伽師地論》幹什麼?我就把《阿彌陀佛經》能學一學,能講就好了」,這樣子,不想那高深的境界,不想!
所以這上面說「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我們前面是說「諸欲熾火所燒然故」這樣人,他不能想象這件事。其實我們出了家,我們放棄了這些欲的事情,我們對這件事有沒有希求心,有沒有好樂心,有沒有歡喜心,想要這樣做,我們有沒有?
壬叁、賢聖默然寂靜樂喻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绮言說故,于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這下面是第叁科,是賢聖默然寂靜樂的譬喻。「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前面說是遠離樂;這個地方說賢聖默然寂靜樂。第一個是出家樂;第二個是遠離樂;第叁個是寂靜樂,這是寂靜樂。「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就是在生死流轉的這個人,這個人有點智慧的哦!就是善于說話,「言說勝解」,就是他讀書可能很多,知識很多,又善于說話,他說話,說沒個完的,有言說勝解。
「樂著世間绮言說故」,就是他爲什麼他言說勝解呢?他就歡喜這件事。實在這個言說,也包括寫文章在內的,不但是說話,就是寫文章就是「绮言」啊!就是說绮語,他寫的文章你非看不可,叫作「绮言」就是绮語。
這個尤其是說到禅定的這些書裏面,說到人有叁行,有身行、有語行、意行。身行就是出入息,我們有出息、入息,你身體才能活動,如果這口氣停下來,那就不能活動了。這個語行,人說話,我們憑什麼說話?就是有尋思。有尋思,他內心裏邊善于思惟,實在剛才說就是知識多,知識非常多,也就是讀書讀的多,寫文章也是寫的
很多,這人就是他善于說話。這個第叁…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