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第三科,佛是赞叹这个胜义谛,是不可以用言语、文字,去解说这个胜义谛的,不可以这样子。这个实在来说,佛也还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解说这件事了,所以有所谓闻慧,但是这是一个前方便,由闻慧、思慧、修慧达到最后是离一切言语相的,所以胜义是不可言说的。
这个我们读这个《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入不二法门品分三段,就是诸菩萨就是「以言遣法名不二」,用语言文字说出来一切法寂灭相,就是这样子,这样子说这个不二法门。有一个菩萨叫作弗沙菩萨说:「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个善和不善这是个二,是个差别的,若是你不取着这个善和不善,你不起这个分别的时候,入无相际,那就是入于第一义谛了,这时候善、不善是不可得的,这叫入不二法门。那么这个意思就是善和不善是法,把这个善、不善的法,息灭了,入无相际而通达者,这是入不二法门。就是「以言遣法名不二」,就是
用这个语言文字说一切法寂灭相,但是没有说这个胜义谛是离语言的,说不二法门是离言相的,没有说这句话。那么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就是诸菩萨问文殊菩萨,什么叫作不二法门?那文殊菩萨呢?他说一切法寂灭相是不二之理,是没有言语的,这不二相是没有语言的,但是他又用语言来说这个不二,这文殊菩萨是这样。后来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什么叫作入不二法门?维摩居士默然无言,就是以默然,显示不二之理,他不置声。这样说维摩居士和前面诸菩萨、和文殊菩萨对论,他能够无言语不二,不说话。那么这就是诸菩萨和文殊菩萨都是有言的,但是维摩居士是无言的。
我们这里这一段文也是,就是「我说胜义不可言说」,正好是离言的,这个离言的道理,就是那个胜义谛那个地方没有名字,没有名、也没有相。你若是说话一定要有名、要有名字,不然就不能说话。说话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累积起来,现在那个地方没有字、没有名字,所以不能说话,所以「我说胜义不可言说」。
「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我们内心里边思惟,也须要有名字,你才能够思惟。说是说话须要有名字,你才能够说话;你内心里边思惟,也要有名字的;所以胜义谛那个没有名字,你也不能说话,也不能思惟。「寻思但行言说境界」,就是要有文字才可以思惟分别,没有文字就不能思惟分别的,所以「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
癸二、结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超过这个寻思的境相。可是从这个文上看出来,就是你须要有文字语言作前方便,最后你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你才能达到不可言说的胜义谛的境界,应该是这么说的。
壬四、绝诸表示(分二科) 癸一、释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
这是第四科,第四科是绝诸表示。这个「表示」,前面说是不可言说。「绝诸表示」,这个「表示」和「言说」有何差别呢?这个「言说」是有圣人也说出来,这个「表示」也应该包括言说在内,用言说来表示你内心的思想嘛!但是现在这里是说,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你眼见色的时候,那个色那地方有点表示;你耳闻声,声音那里有表示,色声香味触法都有表示,可以这么解释,这个地方呢,就和言说有宽狭的不同。是「绝诸表示」,一切法都是寂灭相没有表示。「我说胜义绝诸表示」,佛招呼法涌,说「我说」,为这一切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讲说这个第一义谛的相
貌的时候,是没有表示、是没有相的,没有相可表示,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可表示,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可表示的。「寻思但行表示境界」,这个寻思,你内心的思惟,那就是那个地方有名相,有名相你内心才能思惟,你思惟名相的时候,就得到了表示,现在这个胜义谛是超过一切寻思的境相的。这是这一段。
癸二、结
是故法涌!由是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这个这一段,结束这一段文。
壬五、绝诸诤论(分二科) 癸一、释
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
这是第五科绝诸诤论。这个「绝诸诤论」,这个诤论怎么讲呢?这个「诤论」有两二种,一种是在家人,一种是出家人,这二种人不一样。这个在家人的「诤论」,就是色声香味触,在这里互相有了诤论。那么我毁辱你、你又毁辱我,在行动上手里拿着刀杖,或者拿着枪炮,要伤害对方,这样等于是战争也在内了;或者语言上的冲突。但是总而言之,实在内心的贪瞋痴有问题,贪瞋痴的问题才有诤论。
第二种,就是出家人。出家人可以分两类,一个是:不是佛教徒,其它的宗教徒。我们用佛法上观察,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一切的出家人,只有佛才说佛法的,另外没有人讲解佛法,他们都不能够断烦恼、断惑证真,都不能。但是他们有什么诤论呢?他们执着有我见、有我、我所的、有常见、有断见,有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彼此会有诤论,是这样子。但是若是我们佛教徒来到佛法里边来,我们不学习佛法,不学习佛法又怎么样呢?我看也是有诤论。如果你学习佛法而不肯修止观来调伏自己内心的贪瞋痴的话,你没有诤论吗?我看也是一样要诤论。所以这个有这种诤论。
现在这上面说「我说胜义绝诸诤论」。「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就是第一义谛这个地方没有诤论的,没有事情可诤论。我们常常学习佛法,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观一切法寂灭相,有什么好诤论的。
那个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菩萨,提婆菩萨他说一切法空有大辩才,把这些外道统统都打倒了。但是这样子呢!外道的弟子就是不高兴了,就是这一天拿着刀,就把提婆菩萨这个肚子开开了,把脏腑都拿出来了,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提婆菩萨他这时候还对那个外道说,说是「你这个人胡涂啊!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有什么好愤怒的呢?你现在把我的衣服拿下来,你穿上衣服赶快跑,不然的话我的徒弟可能要抓你!」。那么他就把提婆菩萨的袈裟拿来披在身上,就走出去了。从这件事看出来,这
个提婆菩萨这个人不简单!他的生命都被人家伤害了,他还有这个慈悲心爱护伤害他的人。所以这个「绝诸诤论」,当然这个境界呢,还是一个肤浅的境界,若是你能深入第一义谛的时候,那个微细的分别心都没有了,「我说胜义绝诸诤论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我们内心里面虚妄分别,那都是在诤论的境界里边活动,而不能够无分别的。这是一个更高深的境界。
癸二、结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所以若是通达第一义谛的时候是和平的。
辛五、喻说(举喻重释)(分五科)壬一、出家上味胜乐喻
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这下面是第五科。前面第三科是菩萨请问,第四科是如来广说,第五科是绝诸诤
论,这五科就是这一大段解释完了。下面这是第五科是喻说,举喻重释,这是第五科。
这里分五段,第一科是出家上味胜乐喻,第二科是远离五欲妙乐喻,第三科贤圣默然
寂静乐喻,第四科是灭诸表示寂乐喻,第五科是离诸诤论觉乐喻,这是譬喻说。譬喻
说也是举喻重释,用譬喻再解释这个道理。
「法涌当知!」佛招呼法涌菩萨。「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这是说
出一个譬喻,说是「有人」,有这么一个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就是尽他所有的
寿命,他或者活一百岁或者是两百岁。「习辛苦味」,常是生活在辛苦的味道里边。「辛」
是辣,「苦」恼的味,习惯了这个味道。「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对于这个「蜜」、蜂蜜,或者是「石蜜」,这是一个「上妙」的「美味」的境界。「不能寻思」,他
不能去思惟,那个味道是什么味道,他想不上来的。「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他也不
能用别的东西来相对比,去思惟他是怎么回事;别的人对他解释那个蜜和石蜜是非常
好、非常的美妙,他也不相信,也不明白那回事情。
那么这个是譬喻什么呢?这是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说是这个在家人,这个
在家人习惯了在家人的生活,在家人的生活是什么?常在忧苦里边生活,老是忧愁。
说是我现在作一件事,会发财,其实在心里面没有把握,心里面担心,很多很多的苦
恼的境界哦!
这个《涅槃经》上说是在家人「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在家人
的生活环境很狭小的境界,就像在牢狱里边生活似的,很多很多的烦恼,常常的现起啊!出家人的境界,特别的宽、旷大,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可以栽培很多很多的功德。这件事表示在家人那个苦恼的境界,他想不上来出家人的快乐,没有办法能知道的。
这个在《大智度论》上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鴈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赞叹出家功德殊胜。他也是说个譬喻,说是孔雀牠的身相也是很美妙,「有色」,有美妙的颜色,庄严牠的身体。「不如鸿鴈能远飞」,这鸿鴈牠的身相,那个羽毛的颜色没有孔雀那么美妙,但是牠能远飞,能飞到很远的地方去,那么就好过孔雀了。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说是「白衣虽有富贵力」,在家人如果有智慧,可能会得到富贵,但是不如出家的功德殊胜。
这一段文是说「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这是在家人的苦恼境界,你不能够想象出家人的美妙,出家人的功德殊胜,不能思惟这件事,是这么意思。但是从前面的文来解释呢?就是在生死流转的人,他是不能思惟这个胜义谛的境界的,不能知道这回事,这样解释。
壬二、远离五欲妙乐喻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