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科是结束。
辛四、如来广说(分五科) 壬一、内自所证(分二科) 癸一、释
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
提出这一个问题。这个胜义谛就是离言法性,不是寻思的境界,超越一切寻思的
境界,什么理由?理由是这样子:「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这个胜义谛是一切圣人「内自所证」,他内心里边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就了无分别的智慧,由这个智慧来证悟这个胜义谛的。
这个在这经论上解释这段文,有几种说法。一种是佛菩萨他们成就了根本智和后得智,成就了这二种智慧,这二种智慧来证悟这个胜义谛,成就了这个智慧。我们通常说呢,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个闻慧不是自所证,就是要有善知识、佛菩萨的开示,你听闻佛法,然后内心里边思惟。这个闻成所慧不是内自所证,是佛菩萨的慈悲、开导,你要肯努力才会成就的。这个有了闻慧,然后才有思慧。这个思慧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就是听闻佛法以后,你内心里边如理作意,这个不能离开了文字、不能离开了佛菩萨的法语,根据佛陀的法语,内心里边去思惟,那么这是思成所慧。
这个思成所慧达到一个程度以后,就可以有修慧,修慧就是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修奢摩他就是由欲界定的九心住,最好是超过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么这是奢摩他有成就了。然后在奢摩他里边,再思惟胜义谛的道理,那么这就是修毗钵舍那观了。这个时候修毗钵舍那观,心里面还是有思惟的。思惟,有的时候,我们平常用功的时候,我们修止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止在出入息这里;或者是地水火风;或者其它的这些所缘境,在这里止。当然这个止都是有形有相的境界,我们的心安住那里不动,有的人也不是难事,很容易就成就;有的人要多努力才可以。但是你修了毗钵舍那的时候,你就从因缘生法,悟入第一义谛,在第一义谛这里面思惟,在思惟的时候,就是你毗钵舍那要思惟这个第一义谛,到一个时间的时候,就停下来了,毗钵舍那停下来,又修奢摩他。又修奢摩他,奢摩他有可能会止在第一义谛这里,而不是停留在出入息那里,有可能会改变的。那么在这里修止,而又在这里修观,长时期的这样训练自己,终究有一天,断惑证真了,断除这一切的、断除这个我、我所的烦恼,和贪瞋痴的这些烦恼,你就证悟了第一义谛。
当然这是初开始简略的说这个相貌,若是从初欢喜地、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那么你的这个止观的境界越来越高深了。到第八地以上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无分别智现前,就是可以不出定,长时期在这里。这个初开始到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那是有出定、有入定的分别,到了第八地以后,没有出入定的分别。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就是无分别而能够进步,就是从八地、九地到第十地。
这个时候就说到这个「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这个时候你内心里边的这个修慧,这修慧通于内凡、通于见道以后,到圣人的境界一直是这样子。这个时候你成就的根本智、无分别智,证悟了真如的时候,是无分别境界,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这个根本智、无分别智及后得智证悟真如的时候,还是有影像的。有影像,就是在他那个无分别智上,有个第一义谛的影像,有这种境界。那么就是所谓唯识所现的这个道理,他不缘心外的法,所以就是有影像的意思,这是第二个说法。
第三个说法呢?这个根本智缘真如的时候,是没有影像,因为他没有分别;但是后得智缘真如,后得智也能缘真如、也能缘一切法,他是有影像的,因为他有分别。
这样讲就分这三种不同,三种说法不一样。不管是那一个说法,而你这个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理,是你自己努力成就的,是「内自所证」,是这个意思。「是诸圣者内自所证」。
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
这个前面说是有七万七千的这个外道,七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那个大名称的世界,「有七万七千的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寻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这些人没有得根本智、后得智,只是内心里边还在凡夫境界这么分别,这样子就是寻思。
「寻思」我们曾经学过。就是我们佛教徒,我们已经努力的修学奢摩他,已经成就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们在禅里边去思惟第一义谛,这个时候不是圣人,但是可是得了禅定了,这个内心的修毗钵舍那观,这个时候叫作寻思。如果你达到内凡位的时候,那时候叫作如实智,不叫寻思、叫如实智了。就是暖顶,到忍位以后,那就是如实智,这是一种说法。
其次,又一种说法,不管这个人有没有修行,就是完全没有修行的人,他也根本没有得到色界四禅的人,也没有得定的人,他内心里面做种种思惟分别,那也叫作寻思。
这里说是「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这个寻思不是说专指得了禅定以后,那个思惟叫作寻思,不是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虚妄分别都叫作寻思。
「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这个寻思,他内心里边种种虚妄分别的时候,这个境界呢,「是诸异生」,是这一切的生死凡夫,他内心的虚妄分别的情况。这个虚妄分别情况是「展转所证」。这个「展转所证」应该分二个解释:一个是约人;一个是约书。我读书,我读这一本书这个这么讲的;读那一本书那么讲的,从那书本得到的一些知识,然后你成就了这个事情,我有这样知识了,我可以这样去思惟了,这叫作「展转所证」。约人来说呢?我和这个老师学习了什么、什么学问,那么又到另外那个老师又去学什么、什么。就这样,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又到那里,展转的你成就了这样的知识,这叫作「展转所证」。
「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就是他内心里面也去思惟、观察这个胜义谛,但是这个寻思,是这些凡夫的众生,或者从人那里、或者从书本那里,展转学习来的,这样的虚妄分别;这个不是佛教徒已经得了圣道的人,成就了无分别智那个境界,不是那个境界。所以这个「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这二件事是不一样。
癸二、结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所以佛陀又招呼这个法涌菩萨,「由此道理」,由前面这一行文所说的道理,我们应该知道了,「胜义」这个胜义谛,佛教徒证悟胜义谛的时候,那个境界是超过一切凡夫的虚妄分别,所以七万七千的外道,他们在那里讨论、讨论了很久,然而也不能明白第一义谛,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第一段,「内自所证」。下面第二段无相所行。
壬二、无相所行(分二科) 癸一、释
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
这是第二段。「我说胜义」,这是佛开示我们是这样说,胜义是无相所行的,这个第一义谛是「无相所行」。这个无相,这里有二种解释:第一个这无相指什么说的呢?指智慧说的,有无相的智慧。有无相的智慧就是能观察诸法无相的智慧,叫作无相。也是这位圣者他成就了这无相的智慧,就是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你成就了这个智慧。成就了这个智慧的时候,你没有能取、所取相。没有能取、所取的相。
在这里,还是用我们凡夫的境界来对比,我们的心,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是行。无相所行的这个行,我们这个心是能行;所行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识,在这六种境界上活动,六种境界是所行、所行之相;我们这个心是能行。这个心能行的时候,他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加起来就是十八界,这叫作相行,相行就是这样解释。但是这位圣者,他不是这个虚妄分别心,他成就了无相的智慧,用这无相的智慧去观这个胜义谛,所以这个是「胜义」是「无相所行」,是这样子哦!这是无相的智慧来行于胜义谛,所以叫作无相所行,这里边没有相,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这无相指这个胜义谛说,胜义谛是无相的。在经论上说没有十种相:没有色声香味触这五个相,也没有男女相,也没有生老无常的相,加起来就是十个相。这个所行的境界是无相的,当然这就是也还是要成就无相三昧的人,他们才能行于这无相的境界,那么有这两种解释。
「我说胜义无相所行」,能行的是无相;所行的也是无相,这是无分别境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没有修学圣道的人,他内心的虚妄分别,他不可能够达到无相那里,所以他是只是在这有相的境界上活动,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当然这个他不能和这个胜义无相所行,和他相比的。
癸二、结
是故法涌!由是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
这是结束这一段文。由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胜义谛你要能够观察,于胜义谛相应的大智慧,那是超过了虚妄分别的境界,虚妄分别的境界是不相应的。
从这里看出来、看出一件事,若是我们静坐的时候,静坐的时候你不修观,你只是修止,修止有的时候心也会无分别住,有分别他就有相,无分别就是无相。这个修奢摩他的止,我们心里面能够无分别住,也就是有这无相的境界,这个境界也出现,但是你因为只是修止;没有修观啊,这里没有智能,只是有点定,有点定也不错了,也应该感觉到满意了,但是因为没有慧,不能得圣道,得圣道是要智慧的。
所以这个地方,说「无相所行」,这里面有一个叉路,就是不分别住,得定的时候,也会有个无相所行,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但是没有智慧,那是不能得圣道的,如果你认为得圣道,那就是增上慢了。「是故法涌!由是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这是结束这一段。下面第三科,不可言说相。
壬三、不可言说相(分二科) 癸一、释
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