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科是結束。
辛四、如來廣說(分五科) 壬一、內自所證(分二科) 癸一、釋
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
提出這一個問題。這個勝義谛就是離言法性,不是尋思的境界,超越一切尋思的
境界,什麼理由?理由是這樣子:「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這個勝義谛是一切聖人「內自所證」,他內心裏邊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由這個智慧來證悟這個勝義谛的。
這個在這經論上解釋這段文,有幾種說法。一種是佛菩薩他們成就了根本智和後得智,成就了這二種智慧,這二種智慧來證悟這個勝義谛,成就了這個智慧。我們通常說呢,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個聞慧不是自所證,就是要有善知識、佛菩薩的開示,你聽聞佛法,然後內心裏邊思惟。這個聞成所慧不是內自所證,是佛菩薩的慈悲、開導,你要肯努力才會成就的。這個有了聞慧,然後才有思慧。這個思慧我們曾經講過很多次,就是聽聞佛法以後,你內心裏邊如理作意,這個不能離開了文字、不能離開了佛菩薩的法語,根據佛陀的法語,內心裏邊去思惟,那麼這是思成所慧。
這個思成所慧達到一個程度以後,就可以有修慧,修慧就是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修奢摩他就是由欲界定的九心住,最好是超過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那麼這是奢摩他有成就了。然後在奢摩他裏邊,再思惟勝義谛的道理,那麼這就是修毗缽舍那觀了。這個時候修毗缽舍那觀,心裏面還是有思惟的。思惟,有的時候,我們平常用功的時候,我們修止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止在出入息這裏;或者是地水火風;或者其它的這些所緣境,在這裏止。當然這個止都是有形有相的境界,我們的心安住那裏不動,有的人也不是難事,很容易就成就;有的人要多努力才可以。但是你修了毗缽舍那的時候,你就從因緣生法,悟入第一義谛,在第一義谛這裏面思惟,在思惟的時候,就是你毗缽舍那要思惟這個第一義谛,到一個時間的時候,就停下來了,毗缽舍那停下來,又修奢摩他。又修奢摩他,奢摩他有可能會止在第一義谛這裏,而不是停留在出入息那裏,有可能會改變的。那麼在這裏修止,而又在這裏修觀,長時期的這樣訓練自己,終究有一天,斷惑證真了,斷除這一切的、斷除這個我、我所的煩惱,和貪瞋癡的這些煩惱,你就證悟了第一義谛。
當然這是初開始簡略的說這個相貌,若是從初歡喜地、初極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那麼你的這個止觀的境界越來越高深了。到第八地以上的時候,有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無分別智現前,就是可以不出定,長時期在這裏。這個初開始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那是有出定、有入定的分別,到了第八地以後,沒有出入定的分別。這個時候是無功用行,就是無分別而能夠進步,就是從八地、九地到第十地。
這個時候就說到這個「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這個時候你內心裏邊的這個修慧,這修慧通于內凡、通于見道以後,到聖人的境界一直是這樣子。這個時候你成就的根本智、無分別智,證悟了真如的時候,是無分別境界,這是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這個根本智、無分別智及後得智證悟真如的時候,還是有影像的。有影像,就是在他那個無分別智上,有個第一義谛的影像,有這種境界。那麼就是所謂唯識所現的這個道理,他不緣心外的法,所以就是有影像的意思,這是第二個說法。
第叁個說法呢?這個根本智緣真如的時候,是沒有影像,因爲他沒有分別;但是後得智緣真如,後得智也能緣真如、也能緣一切法,他是有影像的,因爲他有分別。
這樣講就分這叁種不同,叁種說法不一樣。不管是那一個說法,而你這個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理,是你自己努力成就的,是「內自所證」,是這個意思。「是諸聖者內自所證」。
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
這個前面說是有七萬七千的這個外道,七十二恒河沙世界之外那個大名稱的世界,「有七萬七千的外道並其師首,同一會坐。爲思諸法勝義谛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遍尋求時,于一切法勝義谛相,竟不能得。」這些人沒有得根本智、後得智,只是內心裏邊還在凡夫境界這麼分別,這樣子就是尋思。
「尋思」我們曾經學過。就是我們佛教徒,我們已經努力的修學奢摩他,已經成就了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我們在禅裏邊去思惟第一義谛,這個時候不是聖人,但是可是得了禅定了,這個內心的修毗缽舍那觀,這個時候叫作尋思。如果你達到內凡位的時候,那時候叫作如實智,不叫尋思、叫如實智了。就是暖頂,到忍位以後,那就是如實智,這是一種說法。
其次,又一種說法,不管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就是完全沒有修行的人,他也根本沒有得到色界四禅的人,也沒有得定的人,他內心裏面做種種思惟分別,那也叫作尋思。
這裏說是「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這個尋思不是說專指得了禅定以後,那個思惟叫作尋思,不是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虛妄分別都叫作尋思。
「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這個尋思,他內心裏邊種種虛妄分別的時候,這個境界呢,「是諸異生」,是這一切的生死凡夫,他內心的虛妄分別的情況。這個虛妄分別情況是「展轉所證」。這個「展轉所證」應該分二個解釋:一個是約人;一個是約書。我讀書,我讀這一本書這個這麼講的;讀那一本書那麼講的,從那書本得到的一些知識,然後你成就了這個事情,我有這樣知識了,我可以這樣去思惟了,這叫作「展轉所證」。約人來說呢?我和這個老師學習了什麼、什麼學問,那麼又到另外那個老師又去學什麼、什麼。就這樣,從這裏到那裏;從那裏又到那裏,展轉的你成就了這樣的知識,這叫作「展轉所證」。
「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就是他內心裏面也去思惟、觀察這個勝義谛,但是這個尋思,是這些凡夫的衆生,或者從人那裏、或者從書本那裏,展轉學習來的,這樣的虛妄分別;這個不是佛教徒已經得了聖道的人,成就了無分別智那個境界,不是那個境界。所以這個「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這二件事是不一樣。
癸二、結
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所以佛陀又招呼這個法湧菩薩,「由此道理」,由前面這一行文所說的道理,我們應該知道了,「勝義」這個勝義谛,佛教徒證悟勝義谛的時候,那個境界是超過一切凡夫的虛妄分別,所以七萬七千的外道,他們在那裏討論、討論了很久,然而也不能明白第一義谛,原因就在這裏。這是第一段,「內自所證」。下面第二段無相所行。
壬二、無相所行(分二科) 癸一、釋
法湧!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
這是第二段。「我說勝義」,這是佛開示我們是這樣說,勝義是無相所行的,這個第一義谛是「無相所行」。這個無相,這裏有二種解釋:第一個這無相指什麼說的呢?指智慧說的,有無相的智慧。有無相的智慧就是能觀察諸法無相的智慧,叫作無相。也是這位聖者他成就了這無相的智慧,就是觀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你成就了這個智慧。成就了這個智慧的時候,你沒有能取、所取相。沒有能取、所取的相。
在這裏,還是用我們凡夫的境界來對比,我們的心,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他是行。無相所行的這個行,我們這個心是能行;所行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這個識,在這六種境界上活動,六種境界是所行、所行之相;我們這個心是能行。這個心能行的時候,他要依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加起來就是十八界,這叫作相行,相行就是這樣解釋。但是這位聖者,他不是這個虛妄分別心,他成就了無相的智慧,用這無相的智慧去觀這個勝義谛,所以這個是「勝義」是「無相所行」,是這樣子哦!這是無相的智慧來行于勝義谛,所以叫作無相所行,這裏邊沒有相,這是第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這無相指這個勝義谛說,勝義谛是無相的。在經論上說沒有十種相:沒有色聲香味觸這五個相,也沒有男女相,也沒有生老無常的相,加起來就是十個相。這個所行的境界是無相的,當然這就是也還是要成就無相叁昧的人,他們才能行于這無相的境界,那麼有這兩種解釋。
「我說勝義無相所行」,能行的是無相;所行的也是無相,這是無分別境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沒有修學聖道的人,他內心的虛妄分別,他不可能夠達到無相那裏,所以他是只是在這有相的境界上活動,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當然這個他不能和這個勝義無相所行,和他相比的。
癸二、結
是故法湧!由是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由這樣的道理,所以這個勝義谛你要能夠觀察,于勝義谛相應的大智慧,那是超過了虛妄分別的境界,虛妄分別的境界是不相應的。
從這裏看出來、看出一件事,若是我們靜坐的時候,靜坐的時候你不修觀,你只是修止,修止有的時候心也會無分別住,有分別他就有相,無分別就是無相。這個修奢摩他的止,我們心裏面能夠無分別住,也就是有這無相的境界,這個境界也出現,但是你因爲只是修止;沒有修觀啊,這裏沒有智能,只是有點定,有點定也不錯了,也應該感覺到滿意了,但是因爲沒有慧,不能得聖道,得聖道是要智慧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無相所行」,這裏面有一個叉路,就是不分別住,得定的時候,也會有個無相所行,也可以用這句話來形容,但是沒有智慧,那是不能得聖道的,如果你認爲得聖道,那就是增上慢了。「是故法湧!由是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這是結束這一段。下面第叁科,不可言說相。
壬叁、不可言說相(分二科) 癸一、釋
法湧!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
…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