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第叁科,佛是贊歎這個勝義谛,是不可以用言語、文字,去解說這個勝義谛的,不可以這樣子。這個實在來說,佛也還是爲我們用語言、文字,解說這件事了,所以有所謂聞慧,但是這是一個前方便,由聞慧、思慧、修慧達到最後是離一切言語相的,所以勝義是不可言說的。
這個我們讀這個《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入不二法門品分叁段,就是諸菩薩就是「以言遣法名不二」,用語言文字說出來一切法寂滅相,就是這樣子,這樣子說這個不二法門。有一個菩薩叫作弗沙菩薩說:「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這個善和不善這是個二,是個差別的,若是你不取著這個善和不善,你不起這個分別的時候,入無相際,那就是入于第一義谛了,這時候善、不善是不可得的,這叫入不二法門。那麼這個意思就是善和不善是法,把這個善、不善的法,息滅了,入無相際而通達者,這是入不二法門。就是「以言遣法名不二」,就是
用這個語言文字說一切法寂滅相,但是沒有說這個勝義谛是離語言的,說不二法門是離言相的,沒有說這句話。那麼這是第一段。
第二段,就是諸菩薩問文殊菩薩,什麼叫作不二法門?那文殊菩薩呢?他說一切法寂滅相是不二之理,是沒有言語的,這不二相是沒有語言的,但是他又用語言來說這個不二,這文殊菩薩是這樣。後來文殊菩薩問維摩诘居士,什麼叫作入不二法門?維摩居士默然無言,就是以默然,顯示不二之理,他不置聲。這樣說維摩居士和前面諸菩薩、和文殊菩薩對論,他能夠無言語不二,不說話。那麼這就是諸菩薩和文殊菩薩都是有言的,但是維摩居士是無言的。
我們這裏這一段文也是,就是「我說勝義不可言說」,正好是離言的,這個離言的道理,就是那個勝義谛那個地方沒有名字,沒有名、也沒有相。你若是說話一定要有名、要有名字,不然就不能說話。說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累積起來,現在那個地方沒有字、沒有名字,所以不能說話,所以「我說勝義不可言說」。
「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我們內心裏邊思惟,也須要有名字,你才能夠思惟。說是說話須要有名字,你才能夠說話;你內心裏邊思惟,也要有名字的;所以勝義谛那個沒有名字,你也不能說話,也不能思惟。「尋思但行言說境界」,就是要有文字才可以思惟分別,沒有文字就不能思惟分別的,所以「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
癸二、結
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超過這個尋思的境相。可是從這個文上看出來,就是你須要有文字語言作前方便,最後你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你才能達到不可言說的勝義谛的境界,應該是這麼說的。
壬四、絕諸表示(分二科) 癸一、釋
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
這是第四科,第四科是絕諸表示。這個「表示」,前面說是不可言說。「絕諸表示」,這個「表示」和「言說」有何差別呢?這個「言說」是有聖人也說出來,這個「表示」也應該包括言說在內,用言說來表示你內心的思想嘛!但是現在這裏是說,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眼見色的時候,那個色那地方有點表示;你耳聞聲,聲音那裏有表示,色聲香味觸法都有表示,可以這麼解釋,這個地方呢,就和言說有寬狹的不同。是「絕諸表示」,一切法都是寂滅相沒有表示。「我說勝義絕諸表示」,佛招呼法湧,說「我說」,爲這一切佛教徒和非佛教徒,講說這個第一義谛的相
貌的時候,是沒有表示、是沒有相的,沒有相可表示,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可表示,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可表示的。「尋思但行表示境界」,這個尋思,你內心的思惟,那就是那個地方有名相,有名相你內心才能思惟,你思惟名相的時候,就得到了表示,現在這個勝義谛是超過一切尋思的境相的。這是這一段。
癸二、結
是故法湧!由是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這個這一段,結束這一段文。
壬五、絕諸诤論(分二科) 癸一、釋
法湧!我說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
這是第五科絕諸诤論。這個「絕諸诤論」,這個诤論怎麼講呢?這個「诤論」有兩二種,一種是在家人,一種是出家人,這二種人不一樣。這個在家人的「诤論」,就是色聲香味觸,在這裏互相有了诤論。那麼我毀辱你、你又毀辱我,在行動上手裏拿著刀杖,或者拿著槍炮,要傷害對方,這樣等于是戰爭也在內了;或者語言上的沖突。但是總而言之,實在內心的貪瞋癡有問題,貪瞋癡的問題才有诤論。
第二種,就是出家人。出家人可以分兩類,一個是:不是佛教徒,其它的宗教徒。我們用佛法上觀察,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一切的出家人,只有佛才說佛法的,另外沒有人講解佛法,他們都不能夠斷煩惱、斷惑證真,都不能。但是他們有什麼诤論呢?他們執著有我見、有我、我所的、有常見、有斷見,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彼此會有诤論,是這樣子。但是若是我們佛教徒來到佛法裏邊來,我們不學習佛法,不學習佛法又怎麼樣呢?我看也是有诤論。如果你學習佛法而不肯修止觀來調伏自己內心的貪瞋癡的話,你沒有诤論嗎?我看也是一樣要诤論。所以這個有這種诤論。
現在這上面說「我說勝義絕諸诤論」。「我說勝義絕諸诤論」,就是第一義谛這個地方沒有诤論的,沒有事情可诤論。我們常常學習佛法,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的時候,觀一切法寂滅相,有什麼好诤論的。
那個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菩薩,提婆菩薩他說一切法空有大辯才,把這些外道統統都打倒了。但是這樣子呢!外道的弟子就是不高興了,就是這一天拿著刀,就把提婆菩薩這個肚子開開了,把髒腑都拿出來了,有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提婆菩薩他這時候還對那個外道說,說是「你這個人胡塗啊!一切法都是畢竟空,有什麼好憤怒的呢?你現在把我的衣服拿下來,你穿上衣服趕快跑,不然的話我的徒弟可能要抓你!」。那麼他就把提婆菩薩的袈裟拿來披在身上,就走出去了。從這件事看出來,這
個提婆菩薩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生命都被人家傷害了,他還有這個慈悲心愛護傷害他的人。所以這個「絕諸诤論」,當然這個境界呢,還是一個膚淺的境界,若是你能深入第一義谛的時候,那個微細的分別心都沒有了,「我說勝義絕諸诤論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我們內心裏面虛妄分別,那都是在诤論的境界裏邊活動,而不能夠無分別的。這是一個更高深的境界。
癸二、結
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所以若是通達第一義谛的時候是和平的。
辛五、喻說(舉喻重釋)(分五科)壬一、出家上味勝樂喻
法湧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這下面是第五科。前面第叁科是菩薩請問,第四科是如來廣說,第五科是絕諸诤
論,這五科就是這一大段解釋完了。下面這是第五科是喻說,舉喻重釋,這是第五科。
這裏分五段,第一科是出家上味勝樂喻,第二科是遠離五欲妙樂喻,第叁科賢聖默然
寂靜樂喻,第四科是滅諸表示寂樂喻,第五科是離諸诤論覺樂喻,這是譬喻說。譬喻
說也是舉喻重釋,用譬喻再解釋這個道理。
「法湧當知!」佛招呼法湧菩薩。「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這是說
出一個譬喻,說是「有人」,有這麼一個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就是盡他所有的
壽命,他或者活一百歲或者是兩百歲。「習辛苦味」,常是生活在辛苦的味道裏邊。「辛」
是辣,「苦」惱的味,習慣了這個味道。「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對于這個「蜜」、蜂蜜,或者是「石蜜」,這是一個「上妙」的「美味」的境界。「不能尋思」,他
不能去思惟,那個味道是什麼味道,他想不上來的。「不能比度,不能信解」,他也不
能用別的東西來相對比,去思惟他是怎麼回事;別的人對他解釋那個蜜和石蜜是非常
好、非常的美妙,他也不相信,也不明白那回事情。
那麼這個是譬喻什麼呢?這是個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說是這個在家人,這個
在家人習慣了在家人的生活,在家人的生活是什麼?常在憂苦裏邊生活,老是憂愁。
說是我現在作一件事,會發財,其實在心裏面沒有把握,心裏面擔心,很多很多的苦
惱的境界哦!
這個《涅槃經》上說是在家人「居家迫迮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在家人
的生活環境很狹小的境界,就像在牢獄裏邊生活似的,很多很多的煩惱,常常的現起啊!出家人的境界,特別的寬、曠大,猶如虛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長」,可以栽培很多很多的功德。這件事表示在家人那個苦惱的境界,他想不上來出家人的快樂,沒有辦法能知道的。
這個在《大智度論》上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鴈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贊歎出家功德殊勝。他也是說個譬喻,說是孔雀牠的身相也是很美妙,「有色」,有美妙的顔色,莊嚴牠的身體。「不如鴻鴈能遠飛」,這鴻鴈牠的身相,那個羽毛的顔色沒有孔雀那麼美妙,但是牠能遠飛,能飛到很遠的地方去,那麼就好過孔雀了。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說是「白衣雖有富貴力」,在家人如果有智慧,可能會得到富貴,但是不如出家的功德殊勝。
這一段文是說「盡其壽量,習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這是在家人的苦惱境界,你不能夠想象出家人的美妙,出家人的功德殊勝,不能思惟這件事,是這麼意思。但是從前面的文來解釋呢?就是在生死流轉的人,他是不能思惟這個勝義谛的境界的,不能知道這回事,這樣解釋。
壬二、遠離五欲妙樂喻或于長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于內除滅一切色、聲…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