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所能夠思惟的,所以「難通達、極難通達」。這是外凡、內凡、和入聖位的這些菩薩,分這麼叁種。
或者說是叁大阿僧祇劫,「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就是指初阿僧祇劫的修行人說
的;「甚深極甚深」是指第二阿僧祇劫說的;「難通達極難通達」是指第叁阿僧祇劫說
的。但是用叁大阿僧祇劫來配這叁節文,和前面分外凡、內凡、入聖位,有一點不同,
不是一樣的。
「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的是什麼呢,誰是這樣子呢?是超
過諸法的一異性相,就是勝義谛相的現正等覺的事情,就是超過了這麼多的境界。
「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如來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最後圓滿
無上菩提的時候,就是「現等覺已」,「爲他宣說」,就是爲一切衆生宣說勝義谛相,「顯
示開解,施設照了」。
庚二、以頌略說(分二科) 辛一、發起頌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前邊是長行廣釋,廣說。現在第二段以頌略說。分兩科,第一科發起頌文。就是「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就是發起這個頌文。下邊第二科是舉頌略說,分叁科,第一科是歎理甚深。
辛二、舉頌略說(分叁科) 壬一、歎理甚深
行界勝義相,離一異性相,
這是歎理甚深。這個「行」就是一切諸行相。一切諸行相都是遷流變化的,所以叫做「行」。這個「界」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界」是「性」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的意思。就是有漏諸行,有爲法的諸行它們的體性;這個體性就是勝義谛。勝義谛是一切有爲法的體性。「離一異性相」,你不可以執著是一、也不可以執著是異。這個勝義谛的性相是不可思議的,是甚深微妙的,這是贊歎勝義谛甚深。
壬二、顯執有失
若分別一異,彼非如理行。衆生爲相縛,及爲麤重縛,
這第二科顯執有失,顯示出來你若對勝義谛與諸行有所執著,那就有過失。你在勝義谛與諸行,分別它是一、分別它是異,「彼非如理行」,那就是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了。「衆生爲相縛,及爲麤重縛」,你若分別一異的話,你這個補特伽羅就爲相所系縛、就爲麤重所系縛,就不能得解脫、不能現正等覺勝義谛相了。
壬叁、明修得果
要勤修止觀,爾乃得解脫。
這是第叁科明修得果。那要怎麼樣才能夠現正等覺勝義谛相呢?你要勤修止觀,要精進不要懈怠,要修奢摩他的止、要修毗缽舍那的觀,要做這件事。這個「止」就是止息一切散亂的境界,安住在所緣境上,明靜而住,這叫「止」。這個「觀」就是審察諸法的勝義谛相,這就叫做「觀」。這個觀和止要和合地來做,不是分開的。但是沒成就奢摩他的時候,那就是如理作意了;成就奢摩他的時候,如理作意就是觀了。「要勤修止觀」,要精進地修止修觀呢,「爾乃得解脫」,那你才能夠解脫相縛、解脫麤重縛,才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才證得無上菩提的。
己四、釋遍一切一味相(分二科)庚一、長行廣釋(分叁科)
辛一、如來告問(分二科) 壬一、約時標所問者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善現!
這是〈勝義谛品〉最後一大科「遍一切一味相」。這一品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名
離言及無二相」,第二科「釋超過尋思所行相」,叁、「辨超過諸法一異相」。這叁大科
我們已經學習過了,現在是最後一科。最後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長行廣釋」。分叁
科,第一科是「如來告問」。「如來告問」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約時標所問者」。
「爾時世尊」,這個「爾時」是標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尊者善現」就是標所
問者。
壬二、正明告問
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
「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前面是「約
時標所問者」,下邊是第二科「正明告問」。「汝于有情界中」,就是佛招呼善現尊者:
你在有情的世界裏面,知道「幾有情懷增上慢」,有多少衆生他心裏面有增上慢的煩惱?「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他內心裏面有增上慢的煩惱,他的心不清淨,爲增
上慢煩惱所控製,用增上慢的心情「記別所解」。「記別」,其實就是說明的意思,說明
他內心的思想。
這個「增上慢」什麼意思呢?這個「慢」是高舉的意思,就是自己感覺到自己很
了不起,有這個心情,就叫做慢。「增上慢」呢?「增上」就是過頭了,指什麼說呢?
就是在……,天親菩薩有《法華論》的著作,《法華論》上的解釋是:「未得謂得,未
證謂證」,就叫做增上慢。這個「未證謂證」,就是他沒有證悟第一義谛,他認爲他證悟了。「未得謂得」,指其它的這些有爲的功德,他沒有成就,他說他成就了。但是這個地方是指修行人說的,不是說謊話,他只是誤會了自己的修行的境界,說過頭了,是這樣意思。如果是用妄語來說這句話,那就不是增上慢,那是欺騙人,那就是大妄語了。這是佛陀問須菩提尊者,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說話的時候是用增上慢的心情說話的?
「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前面是單獨地指這個顛倒的修行人的情況,這下面是不顛倒的修行人,這就是真實的得了聖道的人。「知幾有情離增上慢」,你知道有多少衆生他因爲修學戒定慧的關系,他心裏面沒有增上慢了,沒有這種增上慢,那就是真實是得聖道的人,證了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這些得無生法忍的聖者,他沒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于這種情形,對于自己這個戒定慧裏面的境界真實地認識了。「記別所解」,他是用清淨的智慧來說明他內心的思想,而不是用高慢心說的。這是分這麼兩類人,問須菩提尊者。下邊是第二科「善現奉答」。前面第一科是「如來告問」,下面善現回答佛的問題。分兩科,第一科「釋後問」,這兩個問先解答後邊的這個問題。
辛二、善現奉答(分二科) 壬一、釋後問爾時尊者善現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
我知道在這個凡夫的世界裏邊,只是一少分的有情得聖道了,他有聖人的智慧,他內心裏邊沒有增上慢,用清淨的智慧來講話。那麼這句話表示佛出現世間度化了很多很多的人得聖道,但是在有情界裏邊來對比沒得聖道的人來說,得聖道的人還是少數,這有這個事情。這個在經論裏邊,對于這件事的解釋,按小乘佛法來說,得初果的聖人,初果、二果、叁果、到四果向都還有增上慢,還有個慢心,還有這高慢心。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我們有高慢心;已經得聖道的人,在四果向以下,得阿羅漢以後沒有高慢心,其以下的人還有高慢心。有高慢心的原因,就是他斷了分別我執,這個初果聖人斷了分別我執,這個俱生我執還在,還是有我執的。到了阿羅漢才沒有俱生的我執,其它的人都有我執,有我執就容易有慢,這是一個解釋。
第二個解釋呢,小乘佛教學者沒能夠學習大乘佛法,他不觀法空,他又有俱生我執,所以容易有慢,這是有慢的解釋。但是學習大乘佛法的學者也同樣有外凡、內凡、聖者、見道的人,沒見道的凡夫,內、外凡這個不說了。已經得聖道,得無生法忍,初極喜地,得無生法忍,他們修我空、也修法空,心裏面是于一切法無所得,所以沒有慢,他們沒有這個增上慢,也沒有我慢,也沒有增上慢,這是一種解釋。其次呢,也有說到第七地,由初地到第七地還是有點慢的,也有這種解釋。
壬二、答前問(答第一問)(分叁科)癸一、略答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
現在是「答第一問」,前面是「答後問」,後邊那個問就是「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後問回答完了。現在回答前面那個問,答前第一問。分叁科,第一科是「略答」。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心裏面有增上慢的,這個數目是很多了。「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他的那個明了性的心爲增上慢捉住了,那個慢心捉住了,去向人說話,是這樣子。這是「略答」,下面第二科「述己所見」,說明自己所看見的情形。分兩科,第一科「明自他住處」。又分兩科,第一科「明自所住處」。
癸二、述己所見(分二科) 子一、明自他住處(分二科)醜一、明自所住處
世尊!我于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
說話之前先稱呼「世尊」。「我于一時」,這須菩提尊者自稱爲我,我于一個時間住在阿練若處。「阿練若」就是閑靜的地方,那個地方沒有聲音。這個在經論上的介紹,就是連砍柴的人都不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沒有這些動亂的事情,沒有煩惱的這些事情,所以叫做寂靜處。「大樹林中」,那個寂靜的地方不是荒山,有大樹,很多的樹,所以稱林,在那裏居住。這是說須菩提尊者自己住在這個地方,下面第二科「明衆所住處」。
醜二、明衆所住處
時有衆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
當時不是我一個人在這裏住,還有很多的苾刍,出家人。這個「苾刍」翻作中國話翻個乞士,也翻個破惡,又翻個怖魔;這叁個名字是在因地時候的稱呼。如果是得阿羅漢道以後,就轉變了:乞士就轉變爲應供,怖魔轉變名爲殺賊,把愛煩惱、見煩惱的賊殺死了,心裏面沒有賊了;破惡呢,這個時候就叫做不生。愛、見煩惱是因,因不生了,這個生死的果也不生了。把因中的叁個名稱轉變爲果上的叁個名字,都可以名之爲「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這麼多的苾刍也在這個樹林裏邊和我相近而住。「依近我住」,這個「依」字似乎是以須菩提尊者爲依止,有跟他學習的這個味道。
子二、記別所解(分二科) 醜一、總敘諸計我見彼諸苾刍,于日後分,展轉聚集,依…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