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P29

  ..续本文上一页彼所能够思惟的,所以「难通达、极难通达」。这是外凡、内凡、和入圣位的这些菩萨,分这么三种。

  或者说是三大阿僧祇劫,「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就是指初阿僧祇劫的修行人说

  的;「甚深极甚深」是指第二阿僧祇劫说的;「难通达极难通达」是指第三阿僧祇劫说

  的。但是用三大阿僧祇劫来配这三节文,和前面分外凡、内凡、入圣位,有一点不同,

  不是一样的。

  「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是什么呢,谁是这样子呢?是超

  过诸法的一异性相,就是胜义谛相的现正等觉的事情,就是超过了这么多的境界。

  「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最后圆满

  无上菩提的时候,就是「现等觉已」,「为他宣说」,就是为一切众生宣说胜义谛相,「显

  示开解,施设照了」。

  庚二、以颂略说(分二科) 辛一、发起颂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前边是长行广释,广说。现在第二段以颂略说。分两科,第一科发起颂文。就是「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就是发起这个颂文。下边第二科是举颂略说,分三科,第一科是叹理甚深。

  辛二、举颂略说(分三科) 壬一、叹理甚深

  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

  这是叹理甚深。这个「行」就是一切诸行相。一切诸行相都是迁流变化的,所以叫做「行」。这个「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界」是「性」的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的意思。就是有漏诸行,有为法的诸行它们的体性;这个体性就是胜义谛。胜义谛是一切有为法的体性。「离一异性相」,你不可以执着是一、也不可以执着是异。这个胜义谛的性相是不可思议的,是甚深微妙的,这是赞叹胜义谛甚深。

  壬二、显执有失

  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众生为相缚,及为麤重缚,

  这第二科显执有失,显示出来你若对胜义谛与诸行有所执着,那就有过失。你在胜义谛与诸行,分别它是一、分别它是异,「彼非如理行」,那就是不合道理的虚妄分别了。「众生为相缚,及为麤重缚」,你若分别一异的话,你这个补特伽罗就为相所系缚、就为麤重所系缚,就不能得解脱、不能现正等觉胜义谛相了。

  壬三、明修得果

  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这是第三科明修得果。那要怎么样才能够现正等觉胜义谛相呢?你要勤修止观,要精进不要懈怠,要修奢摩他的止、要修毗钵舍那的观,要做这件事。这个「止」就是止息一切散乱的境界,安住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这叫「止」。这个「观」就是审察诸法的胜义谛相,这就叫做「观」。这个观和止要和合地来做,不是分开的。但是没成就奢摩他的时候,那就是如理作意了;成就奢摩他的时候,如理作意就是观了。「要勤修止观」,要精进地修止修观呢,「尔乃得解脱」,那你才能够解脱相缚、解脱麤重缚,才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才证得无上菩提的。

  己四、释遍一切一味相(分二科)庚一、长行广释(分三科)

  辛一、如来告问(分二科) 壬一、约时标所问者

  尔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善现!

  这是〈胜义谛品〉最后一大科「遍一切一味相」。这一品一共是分四科,第一科「名

  离言及无二相」,第二科「释超过寻思所行相」,三、「辨超过诸法一异相」。这三大科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最后一科。最后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长行广释」。分三

  科,第一科是「如来告问」。「如来告问」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约时标所问者」。

  「尔时世尊」,这个「尔时」是标时。「世尊告尊者善现曰」,「尊者善现」就是标所

  问者。

  壬二、正明告问

  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前面是「约

  时标所问者」,下边是第二科「正明告问」。「汝于有情界中」,就是佛招呼善现尊者:

  你在有情的世界里面,知道「几有情怀增上慢」,有多少众生他心里面有增上慢的烦恼?「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他内心里面有增上慢的烦恼,他的心不清净,为增

  上慢烦恼所控制,用增上慢的心情「记别所解」。「记别」,其实就是说明的意思,说明

  他内心的思想。

  这个「增上慢」什么意思呢?这个「慢」是高举的意思,就是自己感觉到自己很

  了不起,有这个心情,就叫做慢。「增上慢」呢?「增上」就是过头了,指什么说呢?

  就是在……,天亲菩萨有《法华论》的著作,《法华论》上的解释是:「未得谓得,未

  证谓证」,就叫做增上慢。这个「未证谓证」,就是他没有证悟第一义谛,他认为他证悟了。「未得谓得」,指其它的这些有为的功德,他没有成就,他说他成就了。但是这个地方是指修行人说的,不是说谎话,他只是误会了自己的修行的境界,说过头了,是这样意思。如果是用妄语来说这句话,那就不是增上慢,那是欺骗人,那就是大妄语了。这是佛陀问须菩提尊者,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说话的时候是用增上慢的心情说话的?

  「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前面是单独地指这个颠倒的修行人的情况,这下面是不颠倒的修行人,这就是真实的得了圣道的人。「知几有情离增上慢」,你知道有多少众生他因为修学戒定慧的关系,他心里面没有增上慢了,没有这种增上慢,那就是真实是得圣道的人,证了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些得无生法忍的圣者,他没有这个增上慢,就是对于这种情形,对于自己这个戒定慧里面的境界真实地认识了。「记别所解」,他是用清净的智慧来说明他内心的思想,而不是用高慢心说的。这是分这么两类人,问须菩提尊者。下边是第二科「善现奉答」。前面第一科是「如来告问」,下面善现回答佛的问题。分两科,第一科「释后问」,这两个问先解答后边的这个问题。

  辛二、善现奉答(分二科) 壬一、释后问尔时尊者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

  我知道在这个凡夫的世界里边,只是一少分的有情得圣道了,他有圣人的智慧,他内心里边没有增上慢,用清净的智慧来讲话。那么这句话表示佛出现世间度化了很多很多的人得圣道,但是在有情界里边来对比没得圣道的人来说,得圣道的人还是少数,这有这个事情。这个在经论里边,对于这件事的解释,按小乘佛法来说,得初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向都还有增上慢,还有个慢心,还有这高慢心。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我们有高慢心;已经得圣道的人,在四果向以下,得阿罗汉以后没有高慢心,其以下的人还有高慢心。有高慢心的原因,就是他断了分别我执,这个初果圣人断了分别我执,这个俱生我执还在,还是有我执的。到了阿罗汉才没有俱生的我执,其它的人都有我执,有我执就容易有慢,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呢,小乘佛教学者没能够学习大乘佛法,他不观法空,他又有俱生我执,所以容易有慢,这是有慢的解释。但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学者也同样有外凡、内凡、圣者、见道的人,没见道的凡夫,内、外凡这个不说了。已经得圣道,得无生法忍,初极喜地,得无生法忍,他们修我空、也修法空,心里面是于一切法无所得,所以没有慢,他们没有这个增上慢,也没有我慢,也没有增上慢,这是一种解释。其次呢,也有说到第七地,由初地到第七地还是有点慢的,也有这种解释。

  壬二、答前问(答第一问)(分三科)癸一、略答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

  现在是「答第一问」,前面是「答后问」,后边那个问就是「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回答这个问题,这是后问回答完了。现在回答前面那个问,答前第一问。分三科,第一科是「略答」。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心里面有增上慢的,这个数目是很多了。「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他的那个明了性的心为增上慢捉住了,那个慢心捉住了,去向人说话,是这样子。这是「略答」,下面第二科「述己所见」,说明自己所看见的情形。分两科,第一科「明自他住处」。又分两科,第一科「明自所住处」。

  癸二、述己所见(分二科) 子一、明自他住处(分二科)丑一、明自所住处

  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

  说话之前先称呼「世尊」。「我于一时」,这须菩提尊者自称为我,我于一个时间住在阿练若处。「阿练若」就是闲静的地方,那个地方没有声音。这个在经论上的介绍,就是连砍柴的人都不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没有这些动乱的事情,没有烦恼的这些事情,所以叫做寂静处。「大树林中」,那个寂静的地方不是荒山,有大树,很多的树,所以称林,在那里居住。这是说须菩提尊者自己住在这个地方,下面第二科「明众所住处」。

  丑二、明众所住处

  时有众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

  当时不是我一个人在这里住,还有很多的苾刍,出家人。这个「苾刍」翻作中国话翻个乞士,也翻个破恶,又翻个怖魔;这三个名字是在因地时候的称呼。如果是得阿罗汉道以后,就转变了:乞士就转变为应供,怖魔转变名为杀贼,把爱烦恼、见烦恼的贼杀死了,心里面没有贼了;破恶呢,这个时候就叫做不生。爱、见烦恼是因,因不生了,这个生死的果也不生了。把因中的三个名称转变为果上的三个名字,都可以名之为「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这么多的苾刍也在这个树林里边和我相近而住。「依近我住」,这个「依」字似乎是以须菩提尊者为依止,有跟他学习的这个味道。

  子二、记别所解(分二科) 丑一、总叙诸计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