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P28

  ..续本文上一页皆有差别,色是色、受是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差别,「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不是和胜义谛相一个面貌是无差别,不是的!这可见它们不是一。这是破斥一的执着。

  卯二、更求胜义破彼不异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

  如果诸行相与胜义谛相是一的话,那你就成就胜义谛了,那你就是佛了,不应该后来又相信佛法、又要修学圣道、又要求胜义谛,不应该是这样的。这是第二科更求胜义破彼不异。「修观行者于诸行中」,这个修止观的人在有漏的诸行里边,如其所见的诸行、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的诸行,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就不应该有这件事了。这是第二科。

  寅二、约二相破一向异(分二科)卯一、约唯无我性所显

  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

  这是第二科,约二相破一向异。前面约二相破彼不异,现在破一向异。又分两科,第一科约唯无我性所显。「又即诸行唯无我性」,一切言说法都是自性空的,唯无自性所显现的叫做胜义谛相。这可见不是异。

  卯二、约非别相立

  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

  这是第二科,约非别相立以破一向异。又非同时有染污相、有清净相。清净相就是指胜义谛说的,染污指诸行说的。若是它们是分别的,那就是可以同时成立。但是事实上不是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的,所以破他的异的执着。下边第二科是结,前边第一科是解释,这是结,破这两种过失。分两科,第一科以理总结。

  子二、结(结破二失)(分二科) 丑一、以理总结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

  这是以理总结,下面牒计重结。

  丑二、牒计重结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辛三、喻(举喻重释)(分十科)壬一、螺贝白色一异喻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

  这下面是第三科,是譬喻,就是举喻重释,重新地加以解释。第一科是菩萨问,第二科是如来答,分五大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举喻重释。这里面分十科。第一科,螺贝白色一异的譬喻。

  「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这个圆测疏引真谛三藏的解释,他说出来一件事,他说:前面是说义,这里是说譬喻;说义是为利根人开示的,说譬喻是给我们钝根人开示的。如果只说义,那钝根人可能不容易明白;若只说譬喻,钝根人明白了,对利根人又有点不公平。所以一个义、一个譬喻,两种都讲。这是真谛三藏的解释。

  「如螺贝上鲜白色性」,螺贝就是海里边的一种东西。那个螺贝上面是很鲜白的颜色。「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你不容易说明白,那个鲜白色性和螺贝它们究竟是一、究竟是异,你不容易说明白的,很难说。它们是不一不异的,表示胜义谛与诸行相是不一不异的。是这么意思。

  这个螺贝就是白色的螺,白的颜色和螺贝,你说是一是异呢?如果白和贝是一的话,白是个颜色,但是螺本身有色香味触,也有地水火风,一共有八样东西。你若说色就是贝的话,其余的香味触、地水火风就不是螺贝了,这也有问题。这个白色是眼

  睛所见的境界,这样子说,白色是眼的境界,说白色就是螺,那样,螺也应该只是眼

  睛能看见,我手不可以拿了,那就有问题了。

  又如白色通于诸物,其它的东西也有是白色的,因为白色和螺是相即的、是一嘛,

  白通于其它的物品,那么螺也应该通于其它的物品,那这也有问题了。这个螺贝就是

  螺贝,不是其它的东西,那么白色也应该是这样子,那这样说也是不对的。

  这是说一就是不对;如果说异也还有问题。说异呢,就是白色和螺分开,分开就

  不能说螺是白色了,它们是两回事了,也不应该说异。白色是依止在螺的身体上,螺

  是白色的依止处,如果分开了,那么白色就没有依止处了,那可以吗?也不行,也有

  问题。这么样说,螺和螺贝上鲜白的色性,不容易说它是一,也不容易说它是异。

  壬二、金与黄色一异喻

  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

  螺贝与螺贝上鲜白色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黄金上的黄颜色亦复如是,也很难说它是一、也很难说它是异,道理是一样。

  壬三、箜篌声曲一异喻

  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

  箜篌是一种乐器,它发出来的声音上有美妙的屈曲性,那个音韵有美妙的屈曲相。「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你也是不容易去表示这个美妙的音调和那个声音的一

  相异相,也很难讲,很难分开。声音是总相,美妙的屈曲性是别相,就是有总有别的

  差别,所以也就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异,因为离开了那个音声,另外你说什么是

  那个屈曲相,也不可以分别的,无别体故,所以不可说异。

  壬四、沈与妙香一异喻

  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设与彼黑沈一相、异相。

  这个「黑沈」,黑色的沈香,它那上面有一个微妙的香的味道。「不易施设与彼黑沈的一相异相」,那个妙香和黑沈,你很难说它是一,黑沈是总,妙香是别,有总别的差别嘛;也不可以是分别的,因为没有别体,离开了黑沈,那妙香也是不可得了。

  壬五、胡椒辛味一异喻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设与彼胡椒一相、异相。

  这是第五科。这胡椒上面有辛辣的性。你也不容易去表示它的辛猛利性和彼胡椒是一是异,也很难分别。也不可以说一,有总别的异故;也不可以说异,无别体故。

  壬六、诃梨淡味一异喻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

  诃梨果勒里边有个淡的味道,你也不容易说出它是一是异的。

  壬七、绵与柔软一异喻

  如蠧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蠧罗绵一相、异相。

  这蠧罗绵上面有柔软的体性,你也不容易说明它和蠧罗绵的一相异相,也不容易说明白的。也是一样,它有总别的差别,不可说一;没有别体,所以也不可以说异。这是第七科,下面第八科。

  壬八、熟酥醍醐一异喻

  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酥一相、异相。

  这是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就是由熟酥炼出来醍醐。若离开了熟酥,就没有醍醐了。它们也有总别的差别,也不可说异;它们也是没有别体,离开了熟酥也没有醍醐,是没有别体。有总别之异就不可说一,没有别体也不可说异。

  壬九、理事一异喻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

  下边这是第九科,理事的一异的譬喻。这个无常、苦、无我,这是理;诸行是事。这是理、事的一异的譬喻。这「无常」就是有生住灭的变化的,就是无常。这个「有漏法上」的「苦性」,有漏法上有烦恼,就是令人苦恼,这是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补特伽罗无我性应该指人无我说的。一切法也有法无我,这单独特别指出来补特伽罗无我性,那就指人无我说的。那么这上面,有无常、苦、补特伽罗无我性,无常、苦、无我。空这里没有提,或者就是包括在补特伽罗无我里边。

  「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这个一切行和无常、苦、无我,它们是一是异,也不容易说明白。就是有理有事,这个理、事也有差别,不可以说一;但是离开了事也没有理,所以也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异。

  壬十、烦恼性相一异喻

  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瞋、痴上,当知亦尔。

  这是第十科,烦恼性相的一异的譬喻。「贪」烦恼上有「不寂静性」。不寂静就是动乱,这贪心来了,它的相貌就是动乱,心里面不安静。「及杂染相」,贪瞋等烦恼都是污染的,不清净。这贪上有这两个相貌,一个不寂静、一个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你不容易表示出来,此不寂静相和杂染相与彼贪是一是异。也是不容易分别。也是有总别的差别、也是无别体故,也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异。「如于贪上,于瞋、痴上,当知亦尔」,在贪烦恼上面有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可说一说异,瞋烦恼和愚痴烦恼上面也同样有不寂静相和杂染相。那也是不容易说一、也不容易说异的,「当知亦尔」。

  辛四、合(举法同喻)

  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

  前边这十段文是说譬喻,现在这第四科是举法同喻,这个法和喻它们是相同的。怎么样相同呢?「如是善清净慧」,就是在譬喻上是这样子,但在法上说呢,「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胜义谛的相貌你不可以说它和诸行相是一是异,和这十个譬喻也是相等的。这是第四科,下面是第五是结束这一段,结通外疑。

  辛五、结(结通外疑)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

  这是结通外疑。招呼「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这底下一共是六句,怎么解释呢?佛陀现正等觉胜义谛相,超过了三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外凡位,没入圣道以前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是外凡位,就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有一点信心,这是属于外凡位。佛所觉悟的胜义谛相,非彼外凡位所能宣说、所能思惟的;不是他们所能宣说,所以叫做「微细」;也不是他们能思惟的,叫做「极微细」。这是一种。「甚深极甚深」,佛陀现正等觉胜义谛相是超过了内凡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众生;非彼等所能说,非彼内心所能思惟,所以叫做「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这是等觉菩萨以下乃至到得无生法忍就是初极喜地,这些人。非彼所能够言说的、非…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