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有差別,色是色、受是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差別,「皆有差別,非無差別」,不是和勝義谛相一個面貌是無差別,不是的!這可見它們不是一。這是破斥一的執著。
卯二、更求勝義破彼不異修觀行者,于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複于後時,更求勝義。
如果諸行相與勝義谛相是一的話,那你就成就勝義谛了,那你就是佛了,不應該後來又相信佛法、又要修學聖道、又要求勝義谛,不應該是這樣的。這是第二科更求勝義破彼不異。「修觀行者于諸行中」,這個修止觀的人在有漏的諸行裏邊,如其所見的諸行、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的諸行,複于後時更求勝義。就不應該有這件事了。這是第二科。
寅二、約二相破一向異(分二科)卯一、約唯無我性所顯
又即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名勝義相。
這是第二科,約二相破一向異。前面約二相破彼不異,現在破一向異。又分兩科,第一科約唯無我性所顯。「又即諸行唯無我性」,一切言說法都是自性空的,唯無自性所顯現的叫做勝義谛相。這可見不是異。
卯二、約非別相立
又非俱時染、淨二相別相成立。
這是第二科,約非別相立以破一向異。又非同時有染汙相、有清淨相。清淨相就是指勝義谛說的,染汙指諸行說的。若是它們是分別的,那就是可以同時成立。但是事實上不是俱時染淨二相別相成立的,所以破他的異的執著。下邊第二科是結,前邊第一科是解釋,這是結,破這兩種過失。分兩科,第一科以理總結。
子二、結(結破二失)(分二科) 醜一、以理總結
是故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一向異,不應道理。
這是以理總結,下面牒計重結。
醜二、牒計重結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辛叁、喻(舉喻重釋)(分十科)壬一、螺貝白色一異喻
善清淨慧!如螺貝上鮮白色性,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
這下面是第叁科,是譬喻,就是舉喻重釋,重新地加以解釋。第一科是菩薩問,第二科是如來答,分五大科,講完了。現在是第叁科,舉喻重釋。這裏面分十科。第一科,螺貝白色一異的譬喻。
「善清淨慧,如螺貝上鮮白色性」,這個圓測疏引真谛叁藏的解釋,他說出來一件事,他說:前面是說義,這裏是說譬喻;說義是爲利根人開示的,說譬喻是給我們鈍根人開示的。如果只說義,那鈍根人可能不容易明白;若只說譬喻,鈍根人明白了,對利根人又有點不公平。所以一個義、一個譬喻,兩種都講。這是真谛叁藏的解釋。
「如螺貝上鮮白色性」,螺貝就是海裏邊的一種東西。那個螺貝上面是很鮮白的顔色。「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你不容易說明白,那個鮮白色性和螺貝它們究竟是一、究竟是異,你不容易說明白的,很難說。它們是不一不異的,表示勝義谛與諸行相是不一不異的。是這麼意思。
這個螺貝就是白色的螺,白的顔色和螺貝,你說是一是異呢?如果白和貝是一的話,白是個顔色,但是螺本身有色香味觸,也有地水火風,一共有八樣東西。你若說色就是貝的話,其余的香味觸、地水火風就不是螺貝了,這也有問題。這個白色是眼
睛所見的境界,這樣子說,白色是眼的境界,說白色就是螺,那樣,螺也應該只是眼
睛能看見,我手不可以拿了,那就有問題了。
又如白色通于諸物,其它的東西也有是白色的,因爲白色和螺是相即的、是一嘛,
白通于其它的物品,那麼螺也應該通于其它的物品,那這也有問題了。這個螺貝就是
螺貝,不是其它的東西,那麼白色也應該是這樣子,那這樣說也是不對的。
這是說一就是不對;如果說異也還有問題。說異呢,就是白色和螺分開,分開就
不能說螺是白色了,它們是兩回事了,也不應該說異。白色是依止在螺的身體上,螺
是白色的依止處,如果分開了,那麼白色就沒有依止處了,那可以嗎?也不行,也有
問題。這麼樣說,螺和螺貝上鮮白的色性,不容易說它是一,也不容易說它是異。
壬二、金與黃色一異喻
如螺貝上鮮白色性,金上黃色,亦複如是。
螺貝與螺貝上鮮白色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黃金上的黃顔色亦複如是,也很難說它是一、也很難說它是異,道理是一樣。
壬叁、箜篌聲曲一異喻
如箜篌聲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設與箜篌聲一相、異相。
箜篌是一種樂器,它發出來的聲音上有美妙的屈曲性,那個音韻有美妙的屈曲相。「不易施設與箜篌聲一相異相」,你也是不容易去表示這個美妙的音調和那個聲音的一
相異相,也很難講,很難分開。聲音是總相,美妙的屈曲性是別相,就是有總有別的
差別,所以也就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異,因爲離開了那個音聲,另外你說什麼是
那個屈曲相,也不可以分別的,無別體故,所以不可說異。
壬四、沈與妙香一異喻
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設與彼黑沈一相、異相。
這個「黑沈」,黑色的沈香,它那上面有一個微妙的香的味道。「不易施設與彼黑沈的一相異相」,那個妙香和黑沈,你很難說它是一,黑沈是總,妙香是別,有總別的差別嘛;也不可以是分別的,因爲沒有別體,離開了黑沈,那妙香也是不可得了。
壬五、胡椒辛味一異喻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設與彼胡椒一相、異相。
這是第五科。這胡椒上面有辛辣的性。你也不容易去表示它的辛猛利性和彼胡椒是一是異,也很難分別。也不可以說一,有總別的異故;也不可以說異,無別體故。
壬六、诃梨淡味一異喻
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複如是。
诃梨果勒裏邊有個淡的味道,你也不容易說出它是一是異的。
壬七、綿與柔軟一異喻
如蠧羅綿上有柔軟性,不易施設與蠧羅綿一相、異相。
這蠧羅綿上面有柔軟的體性,你也不容易說明它和蠧羅綿的一相異相,也不容易說明白的。也是一樣,它有總別的差別,不可說一;沒有別體,所以也不可以說異。這是第七科,下面第八科。
壬八、熟酥醍醐一異喻
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設與彼熟酥一相、異相。
這是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就是由熟酥煉出來醍醐。若離開了熟酥,就沒有醍醐了。它們也有總別的差別,也不可說異;它們也是沒有別體,離開了熟酥也沒有醍醐,是沒有別體。有總別之異就不可說一,沒有別體也不可說異。
壬九、理事一異喻又如一切行上無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不易施設與彼行等一相、異相。
下邊這是第九科,理事的一異的譬喻。這個無常、苦、無我,這是理;諸行是事。這是理、事的一異的譬喻。這「無常」就是有生住滅的變化的,就是無常。這個「有漏法上」的「苦性」,有漏法上有煩惱,就是令人苦惱,這是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補特伽羅無我性應該指人無我說的。一切法也有法無我,這單獨特別指出來補特伽羅無我性,那就指人無我說的。那麼這上面,有無常、苦、補特伽羅無我性,無常、苦、無我。空這裏沒有提,或者就是包括在補特伽羅無我裏邊。
「不易施設與彼行等一相異相」,這個一切行和無常、苦、無我,它們是一是異,也不容易說明白。就是有理有事,這個理、事也有差別,不可以說一;但是離開了事也沒有理,所以也不可以說異。也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異。
壬十、煩惱性相一異喻
又如貪上不寂靜相及雜染相,不易施設此與彼貪一相、異相。如于貪上,于瞋、癡上,當知亦爾。
這是第十科,煩惱性相的一異的譬喻。「貪」煩惱上有「不寂靜性」。不寂靜就是動亂,這貪心來了,它的相貌就是動亂,心裏面不安靜。「及雜染相」,貪瞋等煩惱都是汙染的,不清淨。這貪上有這兩個相貌,一個不寂靜、一個雜染相。「不易施設此與彼貪一相異相」,你不容易表示出來,此不寂靜相和雜染相與彼貪是一是異。也是不容易分別。也是有總別的差別、也是無別體故,也不可以說一、也不可以說異。「如于貪上,于瞋、癡上,當知亦爾」,在貪煩惱上面有不寂靜相及雜染相,不可說一說異,瞋煩惱和愚癡煩惱上面也同樣有不寂靜相和雜染相。那也是不容易說一、也不容易說異的,「當知亦爾」。
辛四、合(舉法同喻)
如是善清淨慧,勝義谛相,不可施設與諸行相一相、異相。
前邊這十段文是說譬喻,現在這第四科是舉法同喻,這個法和喻它們是相同的。怎麼樣相同呢?「如是善清淨慧」,就是在譬喻上是這樣子,但在法上說呢,「勝義谛相不可施設與諸行相」,勝義谛的相貌你不可以說它和諸行相是一是異,和這十個譬喻也是相等的。這是第四科,下面是第五是結束這一段,結通外疑。
辛五、結(結通外疑)善清淨慧!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勝義谛相,現正等覺;現等覺已,爲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
這是結通外疑。招呼「善清淨慧」,「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這底下一共是六句,怎麼解釋呢?佛陀現正等覺勝義谛相,超過了叁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外凡位,沒入聖道以前有兩種人,第一種人是外凡位,就是十信菩薩。十信菩薩有一點信心,這是屬于外凡位。佛所覺悟的勝義谛相,非彼外凡位所能宣說、所能思惟的;不是他們所能宣說,所以叫做「微細」;也不是他們能思惟的,叫做「極微細」。這是一種。「甚深極甚深」,佛陀現正等覺勝義谛相是超過了內凡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衆生;非彼等所能說,非彼內心所能思惟,所以叫做「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這是等覺菩薩以下乃至到得無生法忍就是初極喜地,這些人。非彼所能夠言說的、非…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