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P27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染污的;主要的就是这一念心是不清净,这一念心是系属于杂染,系属于染污。「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这一切诸行是杂染,而胜义谛相与诸杂染相是统一的,那么这胜义谛相也应该是属于杂染了,也是染污的了,这是有这个问题。若说它们是一,是「都无异者」的话,就有这个问题。这是从反方面讲的。下面第二科,是约共相义破其异执,它们是分开的。

  寅二、约共相义破其异执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

  若是这个诸法寂灭相和诸行相,从来就不是一体的,不是一,它们是分开的,若是这样的话,胜义谛相不是诸行相。「应非一切行相共相」,那么这个胜义谛相,应该不是一切有漏法的共同的相貌,就不应该是这样子。「名胜义相」,怎么叫做胜义谛相呢?这一切诸行的共有的相貌,就叫做「胜义谛相」。你观察这一念心了不可得、色受想行也是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的诸行相都是寂灭相,那么这就是一切诸行的共相。所以如果它们是「一向异」,那就有这个问题,就不是诸行的共相叫做胜义谛相。那么这是,说一也有问题、也有过失,说异也有过失,所以这是约反解。

  丑二、依顺道理破一异计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

  这下面是顺释,就是从正面解释,就是依顺道理破一异计。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由于现在这些大修行人他们见胜义谛的时候,「非堕杂染相」,那是清净境界,见胜义谛的时候是清净的,没有一切的烦恼的污染。「非堕杂染相」,那可见胜义谛和诸行相不是一。「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这些大修行人入了定,这个诸法实相的智慧现前的时候,就是观察到胜义谛是诸行的共同的相貌,叫做「胜义谛相」,一切法都是寂灭相。

  这个地方实在是有个问题。前天各位同学没有提出来。有什么问题?就是,这个

  修行人观察遍计所执是毕竟空寂的,观察它毕竟空寂的时候,这个胜义谛相现前,那

  么这个时候,这个依他起那儿去了?就是有这个问题啊!这时候依他起不现前,你观

  真如的时候,依他起不现前的,完全是寂灭相。

  这是顺道理破一异计。「非堕杂染相」,这是破除了一的执着,「诸行共相名胜义

  谛」,那就破除异的执着。胜义谛如果与诸行是相即的、是一的话,那么真如就堕杂染

  相了;如果真如和一切法是分开的,那就不是诸行共相了。

  子二、结一异过(分二科) 丑一、以理双结

  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这下边是第二科,结一异过。前面第一科是解释,反解、顺释说完了。现在第二科结束这个一异的过失。分两科,第一科以理双结。「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是不合道理。若是都无异相,就堕杂染相了。「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也不合道理,若是一向异相,就不是诸行共相了,就分开了。这是以理双结,就是:一也是不对的、异也是不对的。下边是第二科,牒计重结。

  丑二、牒计重结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这是牒计重结,重新再结束。这个字句上有点变动。「若于此中作如是言」,作这样的宣布:「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这是不对的;「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也是不对。「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癸三、约行无别及无我等破一异执(分二科)子一、破(分二科)

  丑一、反解显失(分二科)寅一、约二相破无异过(分二科)

  卯一、约诸行差别破无异过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

  前面说是堕杂染相,这个地方另外有个过失。这是第三科,约行无别及无我等破一异执着。分两科,第一科是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反解显失,显他的过失。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约二相破无异过。又分两科,第一科,约诸行差别破无异过。

  这是招呼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无差别喔。「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这是举这么一个例,例如。这个胜义谛相和诸行相来对观的话,胜义谛相是无差别的。比如说色受想行识,色有色的相、受有受的相、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每一法有每一法的行相;这胜义谛相是无有差别相的,胜义谛相是无差别的,没有这么多的差别相。若是说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的话,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那一切有为有漏的行相它和胜义谛相是无差别的话,那么这些诸行相也应该和胜义谛一样,也应该无差别。前面堕杂染相是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的话,胜义谛应该随顺诸行,是染污的。这个地方呢,也是说都无异的话,诸行相应该随顺真如无差别相。都是「都无异相」,都是这样执着,但是说法不一样。

  卯二、约更求胜义破无异执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

  这是第二科,约更求胜义破无异执。前边约诸行差别破无异过。「修观行者」,就是在定里边,在奢摩他里边修毗钵舍那观的这个大修行人,「于诸行中」,在这一切有为有漏的一切法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他的眼所见的一切法,如其所闻的一切法,如其所觉、如其所知的一切法;所「见」就是眼,所「闻」是耳,鼻舌身三种叫做「觉」,第六意叫做「知」。见闻觉知是说四种,就是把那六个合成四个。

  「不应后时更求胜义」,如果这一切有为有漏的法就是胜义谛相的话,这些有为有漏的法你已经成就了嘛,你也成就了色受想行识、成就了眼耳鼻舌身意、成就了色声香味触法,你已经成就了,「不应后时更求胜义」,不应该以后又感觉到不对劲、不舒服,还想要得胜义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无上安隐涅槃,就不须要了嘛,没有这个须要了嘛,所以这有这个问题。

  这是第二科,约更求胜义破无异执。你若说胜义谛和诸行是无差别的,那你现在已经成就诸行相了嘛,为什么还要求胜义谛相呢?

  寅二、约二相破一向异(分二科)卯一、约唯无我等破一向异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

  这是第二科。前边第一科约二相破无异过,破这无异的过失。这是约二相破一向异,破一向差别的执着。分两科,第一科约唯无我等破一向异。

  「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一向是差别的,彼是胜义谛相,此是诸行相;彼是彼,此是此,彼此是差别的,那么就是异,异相。「应非诸行唯无我性」,若这样讲呢,胜义谛相也就是诸法无我,诸法无我的道理。这个诸法无我,我们是学过了,在菩萨地里边讲过多少次,就是一切言说法性都是寂灭相,这就是无我,就是无我相。

  「应非诸行唯无我性」,佛对我们是这样开示的,一切言说法性都是无我的、都是无自性的,说这么两句话。无自性就是无我,若那一法它本身有自性,就是它有我;它无自性所以就是无我。无我也就是无自性,就是没有自己的体性。如果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是差别的话,「应非诸行唯无我性」,那应该不是一切诸行是无我性。不是一切诸行无自性,不应该是这么说了。「唯无自性之所显现」,那是胜义谛相。说是诸行相和胜义谛相有差别,那就不应该这么讲;若这么讲就是有矛盾了。

  修无我观的人,观察遍计执是毕竟空的结论是这样子:一切诸行唯无我性、一切诸行唯无自性,这是胜义谛相,修观的时候是这样观的。若是一向异,就不应该这么观了;若这样观就表示不是一向异。这是第一科,唯无我性等破一向异。下面第二科约非别相成立破一向异。

  卯二、约非别相成立破一向异

  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

  「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若是胜义谛与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些诸行相是一向异的,从来大家就是彼是彼、此是此的,那就应该是这样子,「又应俱时别相成立」,就应该同时,「俱时」就是同时;「别相成立」,各别的相貌安立在那里,不受影响。彼不能影响此,此不能影响彼,应该是这样!就像:你若见第一义谛的时候,是见第一义谛;你见诸行是见诸行。彼是彼、此是此。谁也不影响谁,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同时都是成立的,应该是这样子。

  怎么叫「俱时别相成立」呢?「谓杂染相及清净相」,诸行的色受想行识在这里成立,另外有个胜义谛在那边成立,应该是这样子。但是事实上又不是这样子。事实上,你见第一义谛、见胜义谛的时候,就不见杂染相;你若见杂染相的时候就不见第一义

  谛,就不见胜义谛。所以杂染相和清净相同时成立也不符合事实。所以,约非别相成立破一向异。

  丑二、顺释道理破彼一异(分二科) 寅一、约二相破彼不异(分二科)

  卯一、约差别体破彼无异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

  下边是顺释显过。前边是反解显失,下面顺释显示过失。就是从事实上来显示你的执着是错误的,顺释道理破彼一异。又分两科。第一科,初约二相破彼不异。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约差别体破彼无异。

  「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这和前边是对立的,也是对观的意思。前边说「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和这段文是相对的。如果胜义谛相和诸行相是一,那诸行相应该和胜义谛相一样都是无差别的。但「由于今时」,由于现在这些佛菩萨得圣道的人,他们的后得智去观察一切行相的时候,…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