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P27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染汙的;主要的就是這一念心是不清淨,這一念心是系屬于雜染,系屬于染汙。「勝義谛相亦應如是墮雜染相」,這一切諸行是雜染,而勝義谛相與諸雜染相是統一的,那麼這勝義谛相也應該是屬于雜染了,也是染汙的了,這是有這個問題。若說它們是一,是「都無異者」的話,就有這個問題。這是從反方面講的。下面第二科,是約共相義破其異執,它們是分開的。

  寅二、約共相義破其異執善清淨慧!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一切行相共相名勝義谛相。

  若是這個諸法寂滅相和諸行相,從來就不是一體的,不是一,它們是分開的,若是這樣的話,勝義谛相不是諸行相。「應非一切行相共相」,那麼這個勝義谛相,應該不是一切有漏法的共同的相貌,就不應該是這樣子。「名勝義相」,怎麼叫做勝義谛相呢?這一切諸行的共有的相貌,就叫做「勝義谛相」。你觀察這一念心了不可得、色受想行也是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的諸行相都是寂滅相,那麼這就是一切諸行的共相。所以如果它們是「一向異」,那就有這個問題,就不是諸行的共相叫做勝義谛相。那麼這是,說一也有問題、也有過失,說異也有過失,所以這是約反解。

  醜二、依順道理破一異計

  善清淨慧!由于今時,勝義谛相非墮雜染相,諸行共相名勝義谛相,

  這下面是順釋,就是從正面解釋,就是依順道理破一異計。

  「善清淨慧,由于今時,勝義谛相」,由于現在這些大修行人他們見勝義谛的時候,「非墮雜染相」,那是清淨境界,見勝義谛的時候是清淨的,沒有一切的煩惱的汙染。「非墮雜染相」,那可見勝義谛和諸行相不是一。「諸行共相名勝義谛相」,這些大修行人入了定,這個諸法實相的智慧現前的時候,就是觀察到勝義谛是諸行的共同的相貌,叫做「勝義谛相」,一切法都是寂滅相。

  這個地方實在是有個問題。前天各位同學沒有提出來。有什麼問題?就是,這個

  修行人觀察遍計所執是畢竟空寂的,觀察它畢竟空寂的時候,這個勝義谛相現前,那

  麼這個時候,這個依他起那兒去了?就是有這個問題啊!這時候依他起不現前,你觀

  真如的時候,依他起不現前的,完全是寂滅相。

  這是順道理破一異計。「非墮雜染相」,這是破除了一的執著,「諸行共相名勝義

  谛」,那就破除異的執著。勝義谛如果與諸行是相即的、是一的話,那麼真如就墮雜染

  相了;如果真如和一切法是分開的,那就不是諸行共相了。

  子二、結一異過(分二科) 醜一、以理雙結

  是故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不應道理;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不應道理。

  這下邊是第二科,結一異過。前面第一科是解釋,反解、順釋說完了。現在第二科結束這個一異的過失。分兩科,第一科以理雙結。「是故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是不合道理。若是都無異相,就墮雜染相了。「是故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也不合道理,若是一向異相,就不是諸行共相了,就分開了。這是以理雙結,就是:一也是不對的、異也是不對的。下邊是第二科,牒計重結。

  醜二、牒計重結

  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這是牒計重結,重新再結束。這個字句上有點變動。「若于此中作如是言」,作這樣的宣布:「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這是不對的;「或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也是不對。「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

  癸叁、約行無別及無我等破一異執(分二科)子一、破(分二科)

  醜一、反解顯失(分二科)寅一、約二相破無異過(分二科)

  卯一、約諸行差別破無異過善清淨慧!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勝義谛相,于諸行相,無有差別,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

  前面說是墮雜染相,這個地方另外有個過失。這是第叁科,約行無別及無我等破一異執著。分兩科,第一科是破。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反解顯失,顯他的過失。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約二相破無異過。又分兩科,第一科,約諸行差別破無異過。

  這是招呼善清淨慧。「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無差別喔。「如勝義谛相于諸行相無有差別」,這是舉這麼一個例,例如。這個勝義谛相和諸行相來對觀的話,勝義谛相是無差別的。比如說色受想行識,色有色的相、受有受的相、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每一法有每一法的行相;這勝義谛相是無有差別相的,勝義谛相是無差別的,沒有這麼多的差別相。若是說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的話,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那一切有爲有漏的行相它和勝義谛相是無差別的話,那麼這些諸行相也應該和勝義谛一樣,也應該無差別。前面墮雜染相是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的話,勝義谛應該隨順諸行,是染汙的。這個地方呢,也是說都無異的話,諸行相應該隨順真如無差別相。都是「都無異相」,都是這樣執著,但是說法不一樣。

  卯二、約更求勝義破無異執修觀行者,于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不應後時,更求勝義。

  這是第二科,約更求勝義破無異執。前邊約諸行差別破無異過。「修觀行者」,就是在定裏邊,在奢摩他裏邊修毗缽舍那觀的這個大修行人,「于諸行中」,在這一切有爲有漏的一切法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他的眼所見的一切法,如其所聞的一切法,如其所覺、如其所知的一切法;所「見」就是眼,所「聞」是耳,鼻舌身叁種叫做「覺」,第六意叫做「知」。見聞覺知是說四種,就是把那六個合成四個。

  「不應後時更求勝義」,如果這一切有爲有漏的法就是勝義谛相的話,這些有爲有漏的法你已經成就了嘛,你也成就了色受想行識、成就了眼耳鼻舌身意、成就了色聲香味觸法,你已經成就了,「不應後時更求勝義」,不應該以後又感覺到不對勁、不舒服,還想要得勝義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無上安隱涅槃,就不須要了嘛,沒有這個須要了嘛,所以這有這個問題。

  這是第二科,約更求勝義破無異執。你若說勝義谛和諸行是無差別的,那你現在已經成就諸行相了嘛,爲什麼還要求勝義谛相呢?

  寅二、約二相破一向異(分二科)卯一、約唯無我等破一向異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是勝義相。

  這是第二科。前邊第一科約二相破無異過,破這無異的過失。這是約二相破一向異,破一向差別的執著。分兩科,第一科約唯無我等破一向異。

  「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一向是差別的,彼是勝義谛相,此是諸行相;彼是彼,此是此,彼此是差別的,那麼就是異,異相。「應非諸行唯無我性」,若這樣講呢,勝義谛相也就是諸法無我,諸法無我的道理。這個諸法無我,我們是學過了,在菩薩地裏邊講過多少次,就是一切言說法性都是寂滅相,這就是無我,就是無我相。

  「應非諸行唯無我性」,佛對我們是這樣開示的,一切言說法性都是無我的、都是無自性的,說這麼兩句話。無自性就是無我,若那一法它本身有自性,就是它有我;它無自性所以就是無我。無我也就是無自性,就是沒有自己的體性。如果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是差別的話,「應非諸行唯無我性」,那應該不是一切諸行是無我性。不是一切諸行無自性,不應該是這麼說了。「唯無自性之所顯現」,那是勝義谛相。說是諸行相和勝義谛相有差別,那就不應該這麼講;若這麼講就是有矛盾了。

  修無我觀的人,觀察遍計執是畢竟空的結論是這樣子:一切諸行唯無我性、一切諸行唯無自性,這是勝義谛相,修觀的時候是這樣觀的。若是一向異,就不應該這麼觀了;若這樣觀就表示不是一向異。這是第一科,唯無我性等破一向異。下面第二科約非別相成立破一向異。

  卯二、約非別相成立破一向異

  又應俱時別相成立,謂雜染相及清淨相。

  「又應俱時別相成立」,若是勝義谛與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諸行相是一向異的,從來大家就是彼是彼、此是此的,那就應該是這樣子,「又應俱時別相成立」,就應該同時,「俱時」就是同時;「別相成立」,各別的相貌安立在那裏,不受影響。彼不能影響此,此不能影響彼,應該是這樣!就像:你若見第一義谛的時候,是見第一義谛;你見諸行是見諸行。彼是彼、此是此。誰也不影響誰,應該是這樣的。就是同時都是成立的,應該是這樣子。

  怎麼叫「俱時別相成立」呢?「謂雜染相及清淨相」,諸行的色受想行識在這裏成立,另外有個勝義谛在那邊成立,應該是這樣子。但是事實上又不是這樣子。事實上,你見第一義谛、見勝義谛的時候,就不見雜染相;你若見雜染相的時候就不見第一義

  谛,就不見勝義谛。所以雜染相和清淨相同時成立也不符合事實。所以,約非別相成立破一向異。

  醜二、順釋道理破彼一異(分二科) 寅一、約二相破彼不異(分二科)

  卯一、約差別體破彼無異善清淨慧!由于今時,一切行相皆有差別,非無差別。

  下邊是順釋顯過。前邊是反解顯失,下面順釋顯示過失。就是從事實上來顯示你的執著是錯誤的,順釋道理破彼一異。又分兩科。第一科,初約二相破彼不異。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約差別體破彼無異。

  「善清淨慧!由于今時,一切行相皆有差別,非無差別」,這和前邊是對立的,也是對觀的意思。前邊說「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勝義谛相于諸行相無有差別,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和這段文是相對的。如果勝義谛相和諸行相是一,那諸行相應該和勝義谛相一樣都是無差別的。但「由于今時」,由于現在這些佛菩薩得聖道的人,他們的後得智去觀察一切行相的時候,…

《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