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P30

  ..续本文上一页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这是第二科「记别所解」,前边第一科是「明自他住处」,这是「记别所解」。分两科,第一科「总叙诸计」,这个总在一起说明他们的执着,说明他们的思想。分两科,第一科「约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所解」。这六种善巧合为五种,所以分五科,第一科是明五蕴的善巧。

  「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就是下午,不是午前。「展转聚集」,就是我到你那里去,你到他那去,大家聚在一起。「依有所得现观」,这个「现观」就是于四圣谛现前分明地观察,那么就叫现观,也就是坐禅了;就是学习奢摩他、学习毗钵舍那,这样子修行,叫做现观。但是现观通于凡圣,得了圣道的时候是无所得的境界,没得圣道的时候就是有所得;得就是执着的意思,心里面执着。「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每一位苾刍宣说他自己内心修行的事情,但是都是有所得、有执着的境界。这是「总叙诸计」,下面第二科是「别叙诸计」。分两科,第一科是「约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所解」。分五科,第一科是「五蕴」。

  丑二、别叙诸计(分二科) 寅一、约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所解(分五科)

  卯一、约五蕴 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说这个五蕴,这一科是说五蕴。「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在这么多的苾刍里边,其中有一部份,他们依有所得现观记别所解是怎么样呢?「由得蕴故」,由于他是执着他的五蕴。这里边就是这个苾刍修四念处的时候,他是以五蕴为所缘境,是这个意思。但是他修观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他是得,就是有所得,有执着,对这个五蕴有执着,有执着心。「由得蕴故」这句话是总说的,下边就是别说。「得蕴相故」,执着蕴的相貌,此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执着都是真实相,执着,那么叫蕴相。当然也可以用这里的名相来说:有能诠的名,也有所诠的相,有所诠的义,在这里面都有执着。那么就是这两句话,「得蕴故,得蕴相故」都是总说的,下面就是别说。别说又是有苦、集、灭、道四蕴来说。

  「得蕴起故」,这个总说里边,这个得蕴相,约能诠的名和所诠的相,这样来解释这句话,当然这么解释,这是一种解释。下面是「得蕴起」是指集谛说,苦集灭道的集谛。那个蕴相那就应该是苦谛,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个苦恼的果报,所以是属于苦谛。这个苦谛是怎么样现起的呢?就是由爱烦恼和见烦恼而现起的,所以叫得蕴起;就是执着这个爱烦恼和见烦恼,当然也包括业力。这个爱烦恼的活动和见烦恼的活动就是业力,由业力去得这个蕴相,就是果报。「得蕴尽故」,这句话还是属于前面苦集二谛,就是这个苦谛和集谛中间有……,譬如说得了人的果报,得人的果报有老病死结束了,结束了可能会得天的果报,天的果报到时候也是死掉了,又得到人的果报,有可能会得三恶道的果报,这就是叫蕴尽。这个尽可以解释是变化的意思。这个烦恼也是常变化,爱烦恼来了,又灭了,又不现起了;这个见烦恼又现起了,见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爱烦恼也是各式各样的,都是有变化的。这个苦谛也有生灭变化,这个集谛也有生灭变化,所以叫「得蕴尽故」。

  「得蕴灭故」,这个「得蕴灭故」,这当然是佛教徒,佛教徒感觉到苦恼,所以就要来相信佛法,修学圣道,来消灭了这个苦谛、集谛,叫得蕴灭,但是在这里面都有执着心,「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这个蕴,苦、集谛怎么会灭呢?就是他要学习佛法的戒定慧,由戒定慧的学习成功了呢,苦谛、集谛就灭了,灭了呢,就证到涅槃了,就是「得蕴灭作证故」。证到涅槃这件事,这些苾刍听闻佛法,知道什么叫做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但是在这里都有所执着,所以就叫做得。有执着心呢,执着其实就是增上慢,这样子这个圣道还是不能成就的。「记别所解」,因为有执着控制他的心,他去说明他怎么样用功修行的事情,就是这样境界。这是第一科是「明五蕴」,下面第二科「类处缘生」。

  卯二、类处缘生

  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

  这个「如此一类」就是指前面,如前面这一类是由观察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样子修学现观而有所得。「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又有一类苾刍,他们修学止观的时候,不是以五蕴为所缘境,而是以眼耳鼻舌身意六处为所缘境的。由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体实在就是个苦谛,当然这里边也是苦集灭道,这样子。「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另外有一类苾刍,他不是以蕴为所缘境,也不是以六处为所缘境,而是以缘起,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里边有流转门,也有还灭门,当然这也是苦集灭道。「当知亦尔」,所以应该知道,得处也好,得缘起也好,就和前面的得蕴一样,都有苦集灭道,也都是有所得,有执着。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

  卯三、约四食门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这是另外有一类的苾刍,这第三科「约四食门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的苾刍,他们修止观的时候,是以食为所缘境,以食为所缘境的,也是还是有执着的。这个「食」这句话是总说,下边也还是有「得食相故」。那么食是什么相呢?这个食有四种食:第一个食就是段食,段食就是我们现在每一天吃饭,这些食品,都是一段落一段落的,但是它的要义就是令我们有气力。由于得到这个食品里面的气力,使令我们的地水火风就能够长养,健康,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段食。第二个是触食,触食应该加上一个悦意,悦意触食。就是接触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心情喜悦。你心情喜悦的时候,也有长养你的四大,令你健康的作用,那叫做悦意触食。这可见人与人说话尽量地说些欢喜的语言,你不要说些伤害他的语言,令他心情苦恼,那没有食的作用,所以这个悦意触食。段食、触食,还有个意思食,这是第三个意思食。这个悦意触食通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有悦意触食,眼见色,耳闻声,所有的境界,只要是令心喜悦,它就有健康的作用。

  这个第三个是意思食,是单独指第六意根,意思食。这个意思食是什么意思?就是希望的意思,就这件事我有希望能成功,你有这样的思想呢,也对你有健康的作用。如果绝望了,没有希望,那这就是差一点,那对于健康没有作用。说我这饮食很正常,我健康很正常,但是这个人没有希望了,他希望的事情统统都变成无希望了,那这个人很难活下去的,很难生存下去,这是意思食。第四个是识食,识食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段食、第二个悦意触食、第三个意思食,这三个食的依止处,叫做识食,就是阿赖耶识。怎么知道有阿赖耶识呢?就是你现在,譬如说这个人闷绝了,前六识都不活动了;或者说入灭尽定了,前六识都不活动了,但是这个人还是活的人,不是死人,那就知道那里面现在还是有识,那就是阿赖耶识还在。阿赖耶识在的关系,使令你这个四大气血的运行能保持正常,所以它也有令你健康的作用,所以叫做识食。

  「复有一类,由得食故」,他修观的时候,以食为所缘境。「得食相故」,他也就认识、也执着这个食的各式各样的相貌;那么前面这个也可以说这是苦谛。「得食起故」,那就是集谛。「得食尽故」,这个食的变化。「得食灭故」就是灭谛,「得食灭作证故」就是道谛。「记别所解」,他从这里来介绍出来他内心的执着,他内心的思想。这是第三科,下面是第四科。

  卯四、约四谛门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苾刍,他是以四谛为所缘境。四谛为所缘境,这里还是「得谛故,得谛相故」,这上面是总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此是灭谛、此是道谛,这是四谛的形相。「得谛遍知故」,「得谛遍知」就是指苦谛说的。实在苦集灭道四谛都要遍知的,都是要学习明了的,但是单独地说到苦谛是应遍知,也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个苦谛,你要知道。知道什么?我们凡夫没得圣道,修学圣道或者还没成功的时候,都是在这个色受想行识上有颠倒,就是四种颠倒,认为是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这四种颠倒,我们要想办法消灭它才能够得解脱,要知道这件事,这叫遍知。「得谛遍知」,就是这个苦谛,要遍知到这是我们的一个颠倒的境界。

  「得谛永断故」,这个颠倒的境界,我们需要把它断灭出去,永久地消灭出去。我们知道色受想行识这里边有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知道了没有用,你还是有爱烦恼、见烦恼在这里,这个常的颠倒,乐的颠倒,我、净的颠倒,还是随逐你,不能解脱的,所以你要永断,断灭除去这四种颠倒,要这样才行。当然这是最初要明白这件事,而后应该有愿,我有这样的意愿,我要把我的颠倒迷惑断灭它。「得谛作证故」,就是灭除了四种颠倒以后,最后于无我法得成于忍,就是寂灭相了,这是一个安乐的境界。「得谛修习故」,这个谛的安乐的境界和这个苦、集二谛的苦恼境界,你需要修学戒定慧,修习戒定慧,才能把这个苦谛、集谛,主要是你内心的爱烦恼和见烦恼消灭它,勤修圣道,才能够灭除去这个集谛,使令这个灭谛现前的,才能这样子。那么,在这个四谛上这样修习。「记别所解」,他把他内心里这样修习的次第、相貌也宣说出来,但是也是有所得的执着,有执着心而这样记别的。

  卯五、约十八界门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

  这是第五科,是「约十八界…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