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P31

  ..续本文上一页门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还有一类的苾刍,他用功修行是以十八界为所缘境,他最初修行的时候是这么决定的,但是还是有得,还是有所执着的。「得界相故」,这是界的相貌。界的相貌,当然大概的情形说呢,这是流转的相貌,流转生死的十八界的相貌,这是还灭的相貌,大概分这么两类,前面也都是这样意思。「得界种种性故」,这个「种种」就是种类众多,所以叫做种种。那就是,十八界里面这是眼界,这是色界,这是眼识界,乃至到意界、法界、意识界,有这么多的不同的相貌。「得界非一性故」,这不是一个界,超过了一,所以叫非一性故。「得界灭故」,这个十八界都是有漏的境界,需要修学圣道灭除这十八界。「得界灭作证故」,就是修学戒定慧,灭除这十八界了,这样子「记别所解」,也是约四谛来介绍这个十八界的大意,但是也是有所得的、有所执着的。

  寅二、约道品三十七法记别所解(分三科)卯一、约念住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前面第一科「约六种善巧所观境界记别所解」,分五科,这五科说完了,这是第一科。现在是第二科「约道品三十七法记别所解」,分三科,第一科「约念住记别所解」。这个三十七道品也是前面说是「得界灭作证故」,「得谛修习故」,指这个说的。这个是能证悟的境界记别所解,前面那些都是所证悟的境界记别所解,有这个能所的差别。

  「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这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个就是四念住,他正好是修这四念住。「得念住故」,他执着这个四念住,这么修行。「得念住相故」,念住的相貌。前面念住这一句话可以说是总说的,下面别说。得念住的相貌,就是这个念和住,住是所住,念是能住,也不只是念,还有个慧。由这个明记不忘的力量,使令这个慧安住在所缘境这里,那么叫做念住。或者是由慧的力量,念住于境。或者是由念的力量,令慧安住于所缘境,这是可以分这么两个解释。或者说是念和慧合起来,安住在所缘境。安住所缘境相这件事,我们初开始要修行的时候,譬如说身念住,观身不净,假设是这样观的话,那就是你的智慧和这个念心所住在这个以身是不净为所缘境,安住在不净这里,这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苦为所缘境;观心无常,无常为所缘境;但是最后是观法无我,以无我为所缘境,最后成功的时候,是以无我为所缘境的。因为这无我是圣人的境界,前面的都是方便,是这样意思。「得念住相故」,这身、受、心、法这四颠倒,然后你用无常、苦、空、无我来破这四颠倒,安住在所缘境上,这个是念住相。

  「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前面主要是说由慧和念安住在所缘境,但是里边内容的情形是「得念住能治所治故」,能治就是苦、不净、无常、无我,这是能对治颠倒的,所治的就是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就是你这样子以能对治的来消灭所对治的颠倒,就是这样用功的修行。「得念住修故」,你最初这样用功修行,有能治、有所治,但是这个是继续不断地这样用功修行,继续不断地。当然这个地方修四念住之前,先要修五停心,由五停心的前方便破除去这个障道的因缘,然后正式地、努力地修四念住,这叫做「得念住修」。

  「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初开始你修四念住的时候,一直消息没有,没有什么好不好可说的。但是你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未生令生,没有生起的善法,你要努力地修学念住,叫它现起。现起什么?就是破除这四颠倒,使令你有无漏的戒定慧现起。无漏的戒定慧没生起,要叫它生起,要做这件事,没生的叫它生起。「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你修四念住的时候,你的无漏的戒定慧,这个无我的智慧,无常、无我的智慧和定力已经现前了。「坚住不忘」,现前了以后,可能忽然间有人骂你一句,你现前的定慧又没有了,失掉了,那这也不可以,要念住现起,要它坚住不失掉,要这样子的。那就是要再继续地努力修行,使令你的定慧不忘,不失掉,不忘了这件事。就是其它的颠倒的事情现前的时候,你的正念不失掉,不要忘掉。「倍修增广故」,加倍地努力修,使令你的无漏的定慧叫它增长广大,最后就是得阿罗汉了。「记别所解」,这一类的苾刍就这样地有执着心介绍他内心的修行经过,是这样意思。

  卯二、类释五门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

  「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这是第二科,前面一科「约念住记别所解」,这是第二科「类释五门」。「如有一类得念住故」,这一类的苾刍他执着四念住,这样用功修行的境界是这样。「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复有一类的苾刍,他是修四正断,这和四念住同而又不同,是这样子。怎么样叫做四正断呢?就是精进地修四念住断除懈怠,那么叫做正断,是这样意思。其中当然也有一种是,前面说未生令生、已生令增广,这是这两句话:「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未生令生、已生令增广这两句话。在这个得正断里边,主要是由精进地修四念住断除懈怠,所以叫做正断。但是其中也有意思,就是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令断。已生恶法,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说是已生的恶法断了以后,就是不生了;没有生的恶法,令它不生,那这还是要精进地修四念住、修无我观才能办到,那也叫做正断。那么这就是平常我们说是四正勤,这个四正断就是四正勤的意思,就是精进地修四念住,那就是叫做四正断。

  「得神足故」,这就是四种神足,四种神足是什么呢?主要是定,这个「足」指定说的。足是个依止的意思,这个神就是灵妙的功德,或者说神通的功德,是以定为依止处才能够成就的,没有定的时候不能够有神通。就是你精进地修四念住,你的奢摩他有多少的不具足,力量不够,所以你需要努力地修定。努力地修定的时候,然后你的四正断、四念住,你的无漏的功德都成就了,是这个意思。这个四神足也是欲、勤、心、慧,这四种,由这四种成就定,由定加上慧,就满足你的圣道,圣道就成就了。

  「得诸根故,得诸力故」,这个四神足以后就是五根,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这五种都有力量,都是很有力量,所以叫做根。下面「得诸力」也还是信、进、念、定、慧,在根的基础上又增长广大了,不可屈服,所以叫做力。那个得诸根虽然是有力量了,但是还有可能被屈服,还有这个可能的。就是这个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时候,你心里面有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力量,你对圣道的信心特别强,信,还能精进。信、进、念,这个念力也加强,定力也加强,智慧也加强,这无我的智慧就是有力量了,是这样意思。「得诸力故」,就是前面这五根的力量强了,他能调伏烦恼,不为烦恼所调伏,有力量了。

  「得觉支故」,进一步就是得须陀洹果了,那么前面得根、得力,这样说呢,得根应该是暖、顶,得力就是忍、世第一,得觉支是得初果了,应该是这么次第。这个觉支就是有七种: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七种。第一个是念,就是他的念力,能念这个所缘境,心里不乱。这个择就是他那个无我的智慧特别有力量,能如实地见色、受、想、行、识里面我不可得。念、择、进、喜、轻安、定、舍,这个时候是已经入圣道了。「当知亦尔」,这三十七道品和前面说的一样,也都是有所得心来介绍他内心修行的经过,「当知亦尔」。

  卯三、约八道支记别所解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

  「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这是第三科。前面第二科是「类释五门」,现在第三科「约八道支记别所解」。复有一类苾刍,他们是执着修八正道的、八圣道的经过。「得八支圣道故」,就是记别他们修八圣道的一个经过。八支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一共是八个。头一个是正见,也就是前面七觉支那个择,就是诸法无我的智慧,诸法无我的无分别的智慧,那么叫正见。「得八支圣道相故」,这个修行人若是成就了八支圣道故,那这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去了,到涅槃去了。

  「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八圣道是能治,所治的还是爱烦恼、见烦恼。这个初果能断除去分别我执,但是俱生我执还在,所以这个所治的就是俱生我执,还有一些贪瞋痴的事情。「得八支圣道修故」,你要继续地修止观,也就是修八支圣道了,那么继续向前进。「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初开始已经现前多少无漏的戒定慧,还有不具足的,还继续地让他增长广大,所以这下面「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使令它继续增长广大,一直到得阿罗汉道。这是「记别所解」,这个修八正道这个法门的苾刍,也用有所得的心情来介绍他修行里边的事情。

  癸三、申己所念(分三科) 子一、略述己念

  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

  「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这是第三科「申己所念」,前面是第二科「述己所见」,这下面「申己所念」。分三科,第一科「略述己念」。「世尊!我见彼已,便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这是总起来的一个评论。说这么多的长老苾刍,他们是根据他们有所执着的现观,各说种种的、各式各样的相貌的修行,记别他们所解的,他们内心里面的修行情况。这是第一科「略述己念」,下面第二科「重述所念」。

  子二、重述所念

  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

《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